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治疗 > 治疗综合 > 正文
治疗综合
吸毒的原因介绍
基本概念
2009-04-17 06:55:20 来自:杜新忠 作者:实用戒毒医学 阅读量:1

  一、生理因素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人们就从生理学角度对毒品的依赖性进行了解释,认为某些人的神经系统天生具有更多的能量或者说拥有更多的神经纤维,毒品可为吸毒者的神经系统提供一种必需但又非常欠缺的物质,当一个人发现毒品能满足他们神经系统所欠缺的这种物质时,就会导致重复使用毒品。

  现代生理学基于上述观点对毒品依赖提出“补偿理论”,并在动物实验中找到证据。补偿理论认为,吸毒者神经系统缺乏某种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在人体中具有控制情绪的作用,如果缺乏这些化学物质,就会使人处于一种不良的精神状态中,当吸毒者发现毒品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冷漠、抑郁等精神问题时,就会不断重复地使用它们,“吸毒者对鸦片成瘾是因为他们体内不能自然产生一种类似于鸦片的物质-内啡肽(Endorphine),迫使他们不断地使用鸦片来弥补这种物质的不足”。补偿理论在可卡因吸食者身上找到了更多证据,他们认为可卡因滥用是因为体内缺乏多巴胺(Dopamine),当吸毒者使用可卡因时,会使多巴胺集中于脑部奖赏中枢,当可卡因的作用逐渐消失时,多巴胺将大量缺乏,“缺乏多巴胺将使吸毒者产生吸食可卡因的欲望,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吸毒者一天中必须持续使用可卡因”。

  另外,兴奋剂类毒品还可以弥补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phrine)的不足。美国的文森特?多尔和玛丽?奈斯万德也基本认同这种理论,他们用新陈代谢失调来形容吸毒者的生理病变。他们认为那些新陈代谢失调的人,一旦使用麻醉药品,他们就必须继续使用它,就象糖尿病人必须使用胰岛素一样。

  上述理论的不足在于,首先,生理学对毒品依赖的解释过分强调毒品对吸毒者的驱动作用,忽视了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对毒品依赖产生的影响。其次,生理学对毒品依赖的解释更倾向于一种遗传学的观点,认为一些吸毒者的病理变化是天生的,毒品给吸毒者带来的快乐是人体对毒品固有的反应,因为他们天生对包括酒精在内的毒品具有一种耐受力或易感性,并使他们体验到异常的快感,一些人甚至认为对酒精和毒品的依赖是可以遗传的。第三,上述理论对很多问题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比如为什么不同种族、民族、不同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人使用毒品的种类不同?为什么许多酗酒或吸毒的人并没有遗传性的联系?如果说毒品给吸毒者带来的快乐是固有的,那么为什么很多初次吸毒的人并不能体验到毒品给他们带来的欣快感?。因此,仅用生理学解释是不够的,必须从其他方面,由其他学科对这些问题作出全面的解答。现代医学研究并没有证实上述理论或还没有对上述理论进行进一步研究,但现有医学研究认为吸毒后可以导致内啡肽与多巴胺的缺乏。

  不论何种毒品,使用过的人并不一定都会上瘾。据调查,试吸过香烟的年轻人只有大约三分之一会有香烟瘾,哲学家波普就因为对香烟过敏而变成几乎与世人隔离的隐士。而且有不少人天生就有对某类毒品免疫的特性,美国总统克林顿年轻时之所以没有吸大麻,是因为肺里不能容忍麻烟的进入,即使朋友们一再教他抽,他也没学会这牛津大学学生的基本功夫。对某种毒品始终会有强烈不适反应的人,等于对此毒品免疫了。

  二、心理因素

  (一)好奇心理

  好奇或者追求刺激的心理一般源于对自己业已成型的生活方式的不满,人们在周而复始、枯燥单调的生活方式中会逐渐产生一种空虚、乏味和麻木的感觉,消极对待这种感觉的人,在心理上会一天一天地变得衰老。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会有改变现状、寻求解脱的本能追求,一旦社会上出现了新的风尚、新的生活方式时,极易效仿和体验,而这种效仿和体验往往是盲目的。不少人对毒品的最初了解,可能来自反差极强的两种评价:一方面,政府大张旗鼓地宣传毒品的种种危害,严禁吸毒;另一方面,吸毒者则在吹嘘吸毒后的种种快感。于是,那些苦于生活枯燥乏味的人便极易受好奇心理的支配,以身试毒。事实上,这种好奇心理也包含追求刺激的心理成份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种追求刺激的心理。

  (二)追求解脱

  多为成年人,是吸毒的又一个主观原因。追求解脱的心理往往始于对社会、对周围环境或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所产生的不满足、不幸福和失落感。

  当今社会,无论哪个阶层,总有部分人或多或少地产生对自身生活不满足、不幸福或失落的感觉。比如工薪阶层也许会由于自己收入微薄而闷闷不乐,而个体户也许会由于精神上的空虚,会尽力去寻找一种改变现实生活的解脱办法。大多数人会奋发上进,通过各种积极的努力来完善自己的生活,而另一类人则会采用种种消极、不健康的手段、用背离社会公德的方式去寻求自我解脱,比如去赌博、嫖娼、酗酒等等。一旦条件具备,自然也会采用吸毒的方式麻醉自己。

  吸毒作为一种偏离和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在产生之前,吸毒者必定经历一个心理准备的过程,更确切地说会经历一个心理危机的过程。科布尔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吸毒者中,有86%的人在吸毒以前是精神不正常者。通常来讲,吸毒是人们在空虚、挫折和压力之下,寻求解脱和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但在一个开放、充满激烈竞争和迅速变迁的杜会,遭受挫折、失意和各种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三)人格因素

  超我意识强的人、谨守宗教戒规的人比较不易去尝试吸毒,而爱找刺激的反社会人格者,试用而上瘾的可能性就大得多。心理学家认为,自我能力越强,越能对自我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压力面前对自我态度、自我行为的调节能力越强,也越能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反之就容易出现心理不稳定和心理危机。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由于缺乏自我调节能力,无法摆脱心理危机,导致一些人通过使用毒品来降低不满和提供对快乐的满足。一些心理学家常常使用“依附性人格”来解释吸毒的原因,它的特征是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尊重、享乐主义、缺乏对未来筹划的能力,精神和情绪经常处于抑郁状态,依附性人格使他们一方面根据快乐原则从毒品中寻求满足,另一方面对吸毒行为的后果置若罔闻。

  心理学家还认为吸毒者对“不同毒品类型的选择与他们控制快乐情绪的自我需求有很大关系”。选择某种毒品的目的,要么使自我收缩,要么使自我扩张。海洛因吸食者常常使用毒品来达到自我收缩的目的,以控制暴躁、攻击,寻求一种平静、孤独的生活。而可卡因和苯丙胺滥用者则用可卡因和兴奋剂来扩张自我以增强自信心。

  三、客观原因

  (一)管制不力、接触的机会增多

  吸毒的首要前提是要有机会接触到毒品,美国著名的精神科医师同叶罗认为:“瘾品就像病原体,可凭人为的手段诱发任何人的破坏性冲动,不必有异常人格或潜在的社会问题,人就可以对瘾品上瘾”。这个论点可以解释德、美等国医师染上毒瘾的比率为什么从来都高达一般大众的100倍,这个论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毗邻毒源地、毒品过境地的云南等地的吸毒比率要高于其他一些地区。曾任美国毒品管理局长的安斯林格说过:“我们简直没见过律师搞这些东西。我可不相信这是因为律师比医师护士更有道德或是因为律师比较有办法躲掉这种麻烦,这是躲不掉的。只要有机会接触到,总有人会想试一下”。所以,唯一的解决之道在于管制货源,加大打击力度。

  调查表明,亚洲种植并销售鸦片的地区内,抽鸦片上瘾者,一向都高于不种、不卖的地区;加纳与尼日利亚等非洲转运点都有严重的海洛因与可卡因毒瘾问题。这些现象都显示,邻近毒品、熟悉且容易取得毒品,都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有多大?美国学者白瑞顿对33个国家官方调查的毒品上瘾人口比例进行了研究,他在研究中作了多元回归分析,将成瘾比率与社会、经济、地理等12种独立因素进行对照(包括都市化程度、平均国民收入、与鸦片或古柯产地邻近与否等等),结果发现,邻近产地比任何其他因素的影响都大,其中45%的差异与邻近产地与否相关。白瑞顿因而认定:“在诸多复杂的心理与社会的解释纷争之中,药物滥用的最根本的事实往往被忽略了。那即是,如果不能取得药物,就不会有滥用的行为。”

  基于以上理论,当社区中有吸毒者、朋友圈中有吸毒者、家庭成员中有吸毒者时,密切接触者的吸毒概率将大大提高,其中受影响度排行第一的是年轻、单身、人际活动偏少、欠缺体质上或文化背景上的防范机制的男性,这一类人最有可能试用毒品,而且试用后最有可能上瘾。其实并非仅有这一类人会成为欲罢不能的使用者,只要假以时日与充分的接触机会,就可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走上同样的路。

  上述理论充分说明了加强毒品管制、加强打击力度的重要性。

  (二)文化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也将影响个人要不要滥用、是否持续滥用、是否成瘾、该不该戒除?假如文化本身是容忍醉酒的,是容许酒左右人的行为的,会发生酗酒问题的比率一定高于反对醉酒、要求个人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文化。因此,爱尔兰和意大利的国民平均酒类消费量虽然都高,但爱尔兰的酗酒案例却比意大利普遍。

  土耳其人强烈忌讳吸鸦片,但不反对输出鸦片,因而没有严重的鸦片成瘾问题。中国文化把幻觉等同于精神病,所以麦角酰二乙胺(LSD)始终未在中国普及。反观日本人,因为对豪饮采取放任态度,使得半数人口基因里携带的喝酒潮红反应也失去原有的保护作用。

  毒品亚文化对于决定群体中的个人是否试用毒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亚文化包括:吸毒是身份的象征、吸毒是某些团体的准入标准、吸毒是时髦、吸毒是胆量与勇气的标志等等。很多人就是在这些亚文化的影响下试用某类毒品并最终成瘾的。

  (三)禁毒预防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

  调查表明,缺乏法制观念与对毒品危害认识不清是导致一些人吸毒的主要原因。毒品有毒,已不是鲜为人知,但毒在哪里,对人体究竟有多大危害,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有的认为吸毒可以解愁取乐、潇洒人生,有的说毒品没有多大害处,要说有害就是价钱太贵。由于对毒品的危害性认识不清,在思想上毫无抵制能力,从而放纵自己,最后染上吸毒恶习。由于一些毒品具有较强的镇痛、抑制和催眠作用,也导致一些人误认为毒品是治病的良药,甚至可以包治百病。

  法制观念是指人们知法、守法和懂法的思想意识。从吸毒行为的形成过程看,缺乏法制观念是主要原因,有些吸毒者不懂得毒品是法律规定的禁止非法使用的物品,不知道吸食毒品是法律所禁止的非法行为,不知道国家颁布的一系列禁毒法律法规,部分吸毒者甚至认为吸毒是个人爱好,特别是在新型毒品不断涌现的今天,这些问题更为严重。

  法制观念的缺乏与毒品危害认识不清是禁毒预防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的主要体现。目前多数国家已建立、建全社会禁毒宣传教育体系,目的是劝说那些没有使用过毒品的人不要使用毒品,阻止那些偶尔使用毒品的人放弃继续使用毒品。

  禁毒预防宣传教育具有两方面的作用:①加深人们对毒品危害性的认识,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觉自愿抵制毒品诱惑的决心;②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加强社会监督,使反毒斗争成为一种全民和全社会的自觉斗争。

  但当前我国的禁毒预防宣传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表现为:

  1.禁毒宣传教育不够广泛、深入 禁毒斗争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动员社会的力量,形成全国、全民族的运动。但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就必须使禁毒宣传和教育做到广泛而且深入人心。然而,很多国家由于经费不足或对禁毒宣传教育不重视等原因,使禁毒宣传教育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深度。

  2.禁毒教育还没有做到防微杜渐 开展禁毒宣传、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预防,目前有的地方吸毒问题较轻,对开展禁毒宣传教育重视不够,不能做到防微杜渐。但当吸毒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引起公众广泛关注时才给予重视,再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已亡羊补牢、犹为晚矣。

  3.毒品预防措施的局限性 禁毒教育对青少年的作用较大。青少年正处于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心理状态很不稳定,还没有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其吸毒原因一般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因好奇而尝试。通过宣传和教育,可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适当的引导,使他们认清吸毒的危害,从而控制吸毒。但毒品预防教育对减少成年人的吸毒行为作用有限,原因有两个方面:①成年人性格已经定形,社会化过程已经基本完全,因而对他们不可能像青少年那样,通过行为方式的引导和社会化措施,就能使他们放弃吸毒;②成年人吸毒之前并不是对吸毒的危害认识不清,多由事业的失败、竞争的压力、失业、家庭解体等造成,吸毒只不过是寻求解脱的一种办法。所以解决这些人的吸毒问题,仅有禁毒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辅以其他措施,必须从解决产生精神危机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入手。然而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产生有它的必然性,解决它也不是一朝一夕和某些人的努力就能办到的。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