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治疗 > 物理戒毒 > 正文
物理戒毒
有氧运动对戒毒人员心理调节作用研究
2021-05-04 22:49:55 来自:江西省戒毒局 作者:杜新忠转 阅读量:1
  毒品在摧毁吸毒人员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伤害。吸毒人员在认知上存在病理性的消极态度,是非、善恶不分;情感上常以悲观、抑郁、焦虑、紧张等情绪为主;意志上缺乏意志力、自制力差;个性上脾气暴躁、敏感、多疑、消极怠惰、耐受性差、环境适应能力差、社会交往不良、丧失事业心和责任感。这些消极心理困扰着戒毒人员的戒治生活,严重者可能引发心理疾病,造成监管安全隐患。
  
  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对心理调节具有显着的效益。有氧运动主要通过产生情绪效益发挥心理效益作用促进心理健康。一次性运动锻炼可产生明显的短期情绪效益,长期运动锻炼能够获得长期情绪效益。运动锻炼能够降低消极情感,提升积极情感,激发进取心、自信心,暦炼意志,增强自我价值与效能感,促进认知发展,増强社会适应及应对事件能力,提升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等。
  
  一、概念界定
  
  (一)什么是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即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简单来说,有氧运动是指强度低且富韵律性的运动,其运动时间较长(约30分钟或以上),运动强度在中等或中上的程度(最大心率值的60%至80%)。
  
  是不是“有氧运动”,衡量的标准是心率。心率保持在150次/分钟的运动量为有氧运动,因为此时血液可以供给心肌足够的氧气;因此,它的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经常进行有氧运动的锻炼者应该是精神饱满,体力充沛,渴望参加活动,毎次练习后稍有疲倦和肌肉酸痛感,但经过休息能很快恢复。常见的有氧运动项目有快走、慢跑、滑冰、长距离游泳、骑自行车等。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尚不统一。随着世界性精神疾病率的上升,为了教育和引导公众主动关注心理健康,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了10条心理健康评价标准:有足够的安全感;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生活理想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由此可见,虽然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二、有氧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运动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
  
  1.生理生化机制
  
  有氧运动对神经递质活动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能改变神经递质的含量,影响神经的兴奋与抑制功能,从而引起各种心理效应。
  
  2.心理学机制
  
  运动是一种强制性应激源,它表现在为完成特殊的目标或按照特定的要求去行动而对身体施加的压力。在运动应激情境中,机体会动员生理、心理的资源与力量来适应运动情境。通过长时间运动练习,有助于机体形成正确的应付模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社会学机制
  
  运动是经人们美化和理想化的特定的社会文化方式。人们可以借助运动这一社会文化方式,通过认识、调整和改造其心理品质与行为方式,培养他们的社会认同感、合作精神、平等公正和竞争等社会观念以及责任、义务,权利等社会理念,促进人格和谐发展。
  
  运动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生化、心理学和社会学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生物学机制是最基本的因素,是心理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学机制所作用的物质承受者;心理学机制是在生物学机制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并时时刻刻给予生物学因素以深刻的影响和制约;社会学机制则是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机制的共同基础上产生的,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心理因素,是心理因素赖以形成和出现的根源,同时,通过心理因素的折射作用实现对生物学因素的间接影响和制约。因此,我们认为,任何运动的心理效应的产生,必然是这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运动处方与锻炼心理效应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与体育活动之间具有双向影响关系。从事不同项目体育活动对人的不同心理过程有特定的要求,作为结果,不同项目体育活动反过来也促进了个体相应心理机能的发展。毫无疑问,进行这些体育项目活动有助于心理机能的发展。
  
  有氧运动强度和风险可控,门槛低、种类多,非常适合用以调节戒毒人员心理健康。有氧运动能够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治疗心理疾病,但并非所有的有氧运动都能取得较大的心理效应。多项研究表明,有氧运动要取得较大的心理效应受运动处方中的运动种类、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运动频率4大要素的影响。
  
  1.运动类型
  
  能产生良好心理效应的有氧运动包括:令人喜悦和欢快、有趣的运动;回避人际竞争的运动;可自定步调的运动;集体性或个人式的运动等等。
  
  2.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一般常用心率指标和最大摄氧量来衡量。运动心理学和运动医学一般规定:运动的大强度相当于最大摄氧量的50%-60%,小强度相当于最大摄氧量的40%左右。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取得较大的心理效应。相反,过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情绪。
  
  3.运动持续时间
  
  每次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有关,并且两者之间成反比。研究认为,每次运动的时间至少20-30min;60-90min的运动也会产生理想的心理状态。但一次运动的持时间过长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身体运动的总时间无限度,应坚持运动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心理效应。
  
  4.运动频率
  
  大多数运动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所采用的运动频率都是每周2-4次。
  
  (三)有氧运动心理效应的研究范式
  
  研究有氧运动对心理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有氧运动的剧烈效益研究,即通过一次性有氧运动,研究被试者运动前与结束后的心理效益;二是有氧运动的长期效益研究,即通过持续的或长期的有氧运动所带来的心理变化效益。两种研究范式各有利弊,有氧运动的短期效应能够严格地控制实验过程,但不能准确反映有氧运动与较稳定心理的关系。长期心理效应的研究通常是通过观察8~10周,每周2~4次有氧运动后的心理变化,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有氧运动对心理改善的作用,但不能够严格地控制无关变量。
  
  由于心理的复杂性,研究存在的困难主要是难以进行定量分析。通常采用心理测量法和心理生理指标测定法,测量中可能出现记忆效应对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产生影响,同时有氧运动后的心理效益应从生理以及心理过程的角度进行严密的思考与评价。
  
  三、开展分组对照实验
  
  本实验以江西省强制隔离戒毒所60名戒毒人员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运动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各30人,年龄中位数27±2岁。
  
  (一)研究方法
  
  1.心理状态调查: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戒毒人员心理状态,评估内容包括躯体化、恐怖、焦虑、抑郁、敌对、强迫症状、偏执、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等9个因子。每条项目评分等级分为无、轻度、中度、比较严重、严重,分别赋值0、1、2、3、4分。并与国内青年人SCL-90量表常模进行比较。
  
  2.制定运动处方:以(220-年龄)60%-80%为适宜的靶心率范围,再据此制定运动处方。
  
  3.练习方法:采用健身12分钟跑的锻炼方法练习10周的时间,每周3次,每次练习45分钟,在开始阶段运动强度稍低,从50%-60%HRmax开始,逐步递增。每次运动包括准备活动10min,基本部分25min,放松部分10min。强度、频度和持续时间逐渐递增。测试者随时检测心率,使受试者的心率保持在靶心率范围内。
  
  4.数据处理:所得数据用SPSS1.0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与讨论
  
  干预前,运动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运动量指数比较无显着意义,经1个月干预后,正常对照运动量指数无显着性变化,总分均值小于45分,运动干预组总分均值在45分至60分之间,且逐步形成定时锻炼的习惯。
  
  干预前,通过SCL-90评分9个因子评分比较,运动干预组基线数据与国内正常人常模比较,在躯体化症状、敌对情绪、惊恐、精神病性等4项因子分均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人际关系、焦虑2项因子分均值低于常模(p0.05),而抑郁、强迫、偏执等3项因子分均值与常模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经1个月运动干预后,运动干预组30人5项因子分值均与常模接近,并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有氧运动确实能改善戒毒人员不良心理状态。
  
  四、有氧运动在调节戒毒人员负性情绪心理中的应用
  
  1.营造体育运动文化氛围
  
  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维护,扎实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开设体育类活动小组,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将体育运动及体质测试列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全面推进场所体育文化建设。通过良好的运动氛围引导戒毒人员主动参加运动锻炼。
  
  2.构建心理健康干预体系
  
  应构建心理健康干预体系,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及运动戒毒师资队伍培养步伐,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将心理干预措施与体育运动紧密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将“快乐体育”的理念融入教学活动中,让戒毒人员的关注点不仅着重于活动本身,更着重于在体育运动中所得到的情感教育与心理调节,从而对戒毒人员存在的心理问题予以科学、合理地疏导。
  
  3.创新心理危机干预方法
  
  在日常康复训练中,设置针对心理危机调适的课程,开设针对心理危机戒毒人员的特别体育教学班。科学合理创设体育行为干预的内容与方式,重视个体差异,结合戒毒人员自身特点制定运动处方,组织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活动,从而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
  
  4.加强戒毒人员健康教育
  
  无论是身体疾病,还是心理疾患都是“防重于治”,通过课堂教学对戒毒人员进行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教育,激发戒毒人员对心理健康知识和康复训练技巧的兴趣,教给他们通过科学运动防治与化解心理障碍的具体方式方法,増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五、结论
  
  因为吸食毒品的特殊经历,不少戒毒人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可能诱发其他生理疾病,甚至影响戒毒场所安全稳定。将有氧运动干预作为调节戒毒人员情绪及解决心理危机的措施已经得到多项研究的验证,有氧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品质,增长才智,而且还可以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借以提高心理调节与平衡能力,还可以及时排除心理状态中不健康因素的困扰,走出逆境。同时通过自身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调节,在适应与改变内外环境的过程中,使个体与环境和谐统一,真正达到身体与心理健康。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