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治疗 > 物理戒毒 > 正文
物理戒毒
运动戒毒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以山东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为例
2020-05-04 20:47:39 来自:中国司法 作者:唐磊 阅读量:1
  阶段研究表明,长期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以通过影响多巴胺和阿片肽系统调节奖赏系统功能,从而控制毒瘾的形成和减轻戒断症状,帮助戒毒人员增强自信心,重建大脑奖赏回路,逐步摆脱对毒品的心理依赖。2018年“6.26”国际禁毒日,司法部部长傅政华在调研戒毒工作时提出,要探索运动戒毒等一系列戒毒新技术新方法的实践应用。一年来全国多地进行了广泛的运动戒毒探索和实践,山东省作为全国11个试点省份之一,与山东体育学院等高校成立联合课题组,对运动戒毒的机理、技术方法等展开了研究与探索。本文以山东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为例,通过近一年来的运动戒毒工作开展,从运动干预作用机制、运动干预方案制定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为运动戒毒工作的深入开展与研究提供实践和理论参考。
  
  一、运动戒毒提出的理论依据
  
  (一)运动对戒毒人员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影响
  
  针对大脑生理结构的实验研究发现,运动与毒品使用均能诱导大脑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运动可以强化大脑功能,而吸毒则会弱化记忆与认知控制系统。也就是说,运动与吸毒会对大脑记忆和认知控制系统产生正反功效。吸毒者长期吸食毒品,其自我控制、判断、决策、记忆和行为方式都会受到消极影响,毒品对身心的强化效应增强,自身的毒品摄入需求增加,成瘾特征显现;运动可提升与优化大脑认知控制功能,增强人们抵御毒品诱惑的能力,从而使得吸毒者少吸或者戒断毒品。因此,吸毒者可以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改善因吸毒而耗弱的大脑记忆和认知控制系统。因此,在预防和戒除毒瘾方面,体育运动是一剂良药。
  
  运动作为一种替代的非药物途径,与药物竞争,具有降低多巴胺使用的可能性。脱毒和防止复吸的目的,就是通过外源性干预使多巴胺回落至正常水平。积极的运动介入后,多巴胺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由多巴胺参与脑内奖赏和强化的犒赏通路未被有效激活,多巴胺及其受体的可利用率也明显下降。因此,毒品依赖者体验药物快感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由此实现复吸行为的发生间隔延长、复吸频次下降。此外,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多巴胺的分解,并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抑制其水平含量,进而达到实现抵抗复吸的效果。
  
  (二)运动对戒毒人员心肺功能和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运动能够动员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和骨骼,使机体呼吸、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受到刺激,有利于发挥和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运动可改善心肺功能,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的射血功能,从而改善戒毒人员的心脏功能,促进胆固醇的代谢与分解,同时还能提高体内脂蛋白酶的活性,加速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降低血脂总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从而有效预防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许多研究显示,运动可以替代毒品产生积极的情绪,参与运动者的情绪得到调节,体验到愉悦,因毒品产生的沮丧症状和失眠等干扰会因此而降低。其机制是运动提高了去甲肾上腺素和内啡肽水平,从而能够缓解压力、改善情绪。
  
  (三)运动对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
  
  运动能提高参与者的心理健康,在运动中个人主观目标的获得(如克服运动中的困难等)可以促进不良情绪的缓解。其运动干预的首要条件是戒毒人员的全面运动康复计划必须考虑健康成就和满足感因素,并通过参与运动而感觉良好。情绪提升、自信、意志力是通过运动获得的更好的健身和健康改善所带来的心理状态和体验。人格特征和心理特征的积极转变,是通过改善健康状况和健身所获得的态度,直接改变了吸毒者对生活和毒品的态度,增强了其对毒品产生耐药性的意志力和愿望。
  
  二、运动戒毒的工作实践
  
  (一)训练人员的筛选
  
  由于运动戒毒不同于一般的康复训练,主要差异表现在训练强度的负荷较大,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戒毒人员都适合参加运动戒毒,需对参训人员进行一定的筛选。筛选环节要突出安全性与普遍性相结合这个关健,在保障参训样本代表性、客观性、随机性的基础上,做好运动风险评估,确保安全。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在戒毒人员中广泛开展运动戒毒宣传发动,召开动员会,传播运动“强身”“强心”“健美”等作用和“运动改造大脑”的理念,提升戒毒人员对运动戒毒的认同感和积极参与的主动性。二是注重人员筛选“三坚持”。坚持安全原则,严格落实参训入员的入选标准和程序,通过调查问卷、体能检测、血液检测、综合分析等手段,排除存在重大疾病风险等不宜参训人员;坚持自愿原则,提前告知运动训练计划可能存在的风险等,按照自愿原则签订《知情同意书》;坚持随机原则,对通过安全评估和自愿报名的戒毒人员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三是组织管理“四统一”。加强参训戒毒人员的组织管理,统一思想认识,统一纪律要求,统一服装标识,统一集中管理,确保规范实施。
  
  (二)运动方案的制定
  
  运动戒毒训练方案的制定,应结合工作实际,充分征求专家意见,全面了解戒毒人员身体、心理等基本情况,以提高体适能、改善心理素质、培养运动兴趣、养成运动习惯、降低毒品渴求为目标,明确项目实施步骤,确保训练安全、有效,训练监测及时、合理,训练效果评价指标科学、客观。
  
  1.运动方式。选择什么样的项目进行运动干预,首先要考虑戒毒人员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制定不同训练计划。其次要尊重运动训练规律,循序渐进,运动强度逐级递增。前期训练应以中距离慢跑、跳绳等有氧运动为基础,以提高参训人员的心肺机能为目标;中期逐步增加抗阻训练、柔韧训练等功能性运动,以激活肌肉力量,改善肢体形态和功能;后期训练以全面提升参训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增加特色康复项目、开展拓展训练等,使其学会一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2.运动时间。最佳训练频率每周应在3~4次,每次保证60~90分钟,其中,热身和整理放松运动要在15分钟左右。运动前,利用课前教育,强化训练安全意识,提高训练效率。运动中,采取间歇性训练方式,严格控制中、大强度运动时长,以便及时恢复身体机能,缓解出现的肌无力等疲劳症状。医务人员和康复训练师要双向监控,避免运动损伤。运动后,大队警察要对参训戒毒人员加强恢复性训练指导,疏导消极情绪。
  
  (三)运动强度的把控
  
  戒毒人员参加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训练,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运动强度的把控。
  
  1.自我感觉。这是掌握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如果参训人员出现轻度呼吸急促、周身微热、面色微红,这表明运动适量。如果有明显的心慌、气短、头晕、大汗、疲惫不堪,表明运动超限。如果运动始终保持在“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程度,心率距目标心率相差太远,那就说明锻炼没有达到增强体质和耐力的目的,还需要增加训练强度。
  
  2.自觉运动强度表(简称RPE)。1级是完全不用力的状态,10级是极吃力,然后通过询问参训戒毒人员的感受来估计其处于的一个强度区间。
  
  3.储备心率法。现在主要是以最大心率的百分比来定义有氧训练强度,心率越高则强度越大。但是,为了更准确地利用心率来监控训练强度,学界认为用储备心率法来计算运动强度,会比最大心率法更科学。储备心率法的计算公式如下:目标训练强度心率=目标训练强度百分比x(最大心率-安静心率)+安静心率。比如说戒毒人员今年20岁,安静心率是60,目标强度是60%,那么根据通用的最大心率公式(HRmax=220-age)算出他的最大心率是220-年龄=200,最大心率减去安静心率则为储备心率140,将140乘以60%再加上安静心率60,最后算出他的目标心率是144。由公式中可以看出,安静心率对结果的影响很大。安静心率可以作为个人有氧适能的指标,体能越佳者其安静心率越低,体能越差者(或未经训练者)则安静心率会越高。
  
  (四)运动风险的防控
  
  运动风险作为一种可以预见的风险类型,其防控机制的构建首先应从源头抓起,尽可能地使其发生概率降低。在运动风险发生的过程中要对可能产生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运动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导致其发生总是不可避免的,当运动伤害事件发生后,应该及时应对,及时补防,防止二次伤害。
  
  1.风险诱发源头上预防。戒毒场所要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维修、保养以及管理,建立完善的维修保养以及管理制度,定期对训练场地设施器材进行检查维修以及更换。康复训练师要及时对可能产生威胁戒毒人员安全和健康的危害提前作出判断,在有可能产生运动风险的场地器材旁边给予相应的提示。在运动训练活动中,康复训练师应该在训练开展前对戒毒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对在训练活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予以告知并将应对方法给予说明。同时定期开展运动风险防范知识的专题讲座,使戒毒人员树立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
  
  2.风险产生过程中控防。康复训练师必须严格控制在运动训练中可能出现的诱发风险事故的各种因素。首先,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以及良好的事业心。应认真备课,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戒毒人员(包括了解戒毒人员的特点、性格、生理心理状态等),同时还要“备”场地器材。其次,康复训练师要认真上课,使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注重训练细节。再次,认真对运动训练现场进行管理。应进行全程的严密监控和预防,对于出现的影响训练秩序的行为决不能容忍,如戒毒人员出现不认真练习、甚至追逐打闹等行为,一定要及时制止,以防训练秩序混乱,甚至失去控制。而一个失去控制的训练课,运动风险的发生概率是极大的。
  
  3.风险产生后补防。运动戒毒作为自带风险的活动,其受到意外伤害的情况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戒毒场所在开展运动训练活动的时候提前做好充分的应急预案,以便能够在戒毒人员发生意外情况后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例如建立畅通的风险应急通道,使发生损伤的人员可以得到及时救治。加强戒毒所医务室的建设,保证拥有处置戒毒人员骨折、跌打损伤等各种情况的能力。同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入有关运动损伤急救等相关的健康课程,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使戒毒人员在突发训练事故第一时间做出科学合理的处置。
  
  (五)运动戒毒效果的评价
  
  对运动戒毒的训练过程与训练结果进行科学、专业的评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以数据为引导,评价阶段性训练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优化训练内容,完善训练方案,明确训练目标,为运动戒毒工作专业化、健康化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1评价指标。(1)生理指标主要包括身体机能指标,如心率、血压、肺活量、骨密度等。身体形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皮褶厚度等。身体素质指标包括速度、力量、柔韧、耐力、平衡等。生理生化指标包括尿常规、血常规、肠道杆菌等。(2)心理指标包括焦虑程度、抑郁程度、情绪调节、强迫症状、戒毒动机、毒瘾渴求度、成瘾程度、戒毒信心等。(3)行为表现包括运动技能掌握情况、运动训练表现、生产劳动情况、有无迟到早退或违纪情况。(4)家庭与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人际关系、行为控制、个人生活能力、家庭和谐度、社会支持、操守率等。
  
  2.评价工具。(1)利用国民体质测试仪测试戒毒人员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等指标。分别计算各年龄段戒毒人员各项目达标人数、平均值、标准差及比例,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2)通过心理量表测试对不同训练阶段、不同运动强度下的毒品渴求、戒断症状以及戒治生活中的负性情绪、睡眠质量等与吸毒成瘾相关联的心理情况进行评估。(3)生理生化指标检测。此项可作为运动干预戒毒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且有助于通过监测戒毒人员中高强度运动后的内脏功能情况,加强运动风险防控。(4)脑成像测试。用于评价大强度运动干预对合成毒品成瘾者前额抑制控制功能的影响,通过近红外脑成像技术评估前额叶在抑制控制任务中的激活情况。(5)功能动作测试(FMS)。这是旨在发现人体基本动作模式障碍或缺陷的一种测试方法。通过对FMS测试的7个基本动作进行具体的分析,深入细致地了解测试人员所存在的灵活性、稳定性、对称性问题,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训练方法,以达到改善功能动作质量、降低损伤风险、提高运动表现的目的。(6)虚拟现实成瘾程度测试。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和交互性,诱发戒毒人员内心对毒品的渴求,实时记录心电、红外脉搏、脑电图、眼动注视点等数据,分析评估戒毒人员毒瘾渴求程度、情绪变化和认知损伤。
  
  三、对运动戒毒工作的思考
  
  (一)认知引领,外化于形内化于心
  
  对戒毒人员开展系统性、规范性运动训练,全面提高其身体素质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在关注各项生理指标变化提高的同时,更要注重体育精神对其内在认知的影响。通过运动不仅要发展和改善戒毒人员的认知能力,而且要完善他们的性格、气质。由于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人格对于运动参与、项目的选择都起到决定作用,通过相应的体育锻炼,人格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戒毒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抵抗“心瘾”的漫长历程,坚持运动就是要不断地克服各种主客观困难,这个过程既是锻炼身体的过程,也是培养出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
  
  (二)多点协同,开启智慧运动戒毒
  
  运动戒毒不是康复训练中心孤军奋战的“单场战斗”,而是与多中心协同开展的“联合战役”,要做到“体教结合”“体医结合”“体心结合”“体食结合”,多管齐下,共同发力。同时要紧跟全国智慧戒毒建设的步伐,开启智能应用,引进集戒毒人员体适能测试、评价、个性化运动处方、锻炼于一体的智慧运动戒毒系统,并且要依托信息化平台对运动戒毒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全覆盖采集,实现戒毒人员基本档案、健康档案、心理测试、康复训练等模块共享,建立戒毒人员运动戒毒信息化档案,用科学手段指导戒毒人员运动戒毒,切实提高运动戒毒的科学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借智借力,组建强大智囊团队
  
  运动戒毒是一项科学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树立合作共赢理念,突破思维局限,走社会化戒毒之路。要加强与专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实质性联系,结合科研单位在研究、人才、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共同探索运动戒毒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戒毒人员制定科学有效的运动训练方案。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运动戒毒理论体系建设,定期邀请专家深入场所调研和指导,开展运动戒毒专业指导、效果评估等工作,促进理论和实务的紧密结合,在合作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共赢。
  
  (四)所外延伸,完善回归照管机制
  
  运动戒毒的效果归根结底还是要落脚在戒毒人员的操守率保持上。因此,必须要建立运动戒毒的长效工作机制,定期进行后续跟踪研究及效果评估,从而进一步深化完善研究成果。根据戒毒人员的实际情况,出所前对其出具运动指导建议,分管康复训练师利用电话、视频、见面等手段定期进行回访交流,同时利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指导站等机构,加强对其就业、操守保持、运动习惯保持等情况进行跟踪回访,掌握出所后的现实表现情况,延伸所内戒治效果。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