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治疗 > 教育矫治 > 正文
教育矫治
戒毒人员教育矫治“心”方法
2015-12-02 15:02:23 来自:甘肃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 作者:杜娟 阅读量:1

  一、心瘾的形成

  “这世上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不会有没有原因的恨。”这看似满是感性的话语间其实蕴含了人生的哲理。一切事物的形成都有一定外界催化物的干扰和影响,我们常说吸毒人员的今天都是因为自己的错误而“一失足成千古恨”,然而事实上,造成其困于毒窟的心瘾并不是一蹴而就,每一名戒毒人员在戒毒行为的过程中都是认真对待的,但是一旦解除强制的状态,回归到原来生活的环境,很快的便会因为抵制不住周围的诱惑,或是因为生活中的各种压力而再次吸毒,于是很多人反反复复吸了戒、戒了吸,成了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常客”。

  反思,从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应该将重点从“强制行为”变成“转变心态”。行为的暂时改变一旦遇到周围环境压力的冲击,很难坚持不变;但是,一旦主体从内心深处认可了,即便外界刺激有多么强烈,也很难转变主体的行为。换句话说,我们在戒毒工作中,如果单纯的将注意力集中在强制戒毒人员的行为上,那么一旦她们离开戒毒场所,失去了隔离的环境,内心脆弱的她们对毒品的抵御能力是极低的。但是,一旦改变其不良认知,那么,她们的行为也会随之而主动改变,即便失去外界“强制”措施,由于内心的强大,诱惑对于她们来说,作用甚微。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曾经的吸毒者自己如何抵御毒品的诱惑远远比控制她们的行为要意义深远的多。

  (一)认知错误  强化吸毒意识

  在全所戒毒人员中抽查一个大队进行调研,抽取一组、三组、九组共计36人,其中文盲4人,其余都为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进行心理测试,所有人认知清晰,情绪稳定。通过与36人的谈话和查看档案资料,得出其中30人在最初被强制隔离戒毒时认为吸毒是个人行为,既没有偷,也没有抢,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及社会;2人表示忘记;4人表示知道吸毒的危害。

  结论显而易见,83.3%的戒毒人员有认知错误。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小范围的抽样,但是可以从高达83.3%的比例看出,大部分吸毒人员在自我意识和认知都缺失或错误的情况下接触毒品,难免将心理防备降到最低,“全心全意”投入毒品的怀抱,沉浸毒品的快感,因而导致“一条路走到黑”而不自知,伴随时间的推移,她们的这种“无危害意识”就会得到不断强化。经调查,在被第一次强制隔离戒毒前吸毒时间越是较长久的,在戒毒时思想越难以转变,戒毒困难越大。所以,打败心瘾,就要从头开始,从错误的根源连根拔起。

  (二)自控力差  难抵环境诱惑

  选取一个大队作为抽样调查对象,实际105人参加调查,105名戒毒人员中,56人为首次吸毒,49人为二次及二次以上吸毒,3人因客观原因未能参加调查。

  表一:对105名戒毒人员进行调查,询问其首次吸毒的原因,统计结果如下:

  表一结果显示:接近一半的戒毒人员是在朋友的引诱下首次尝试毒品,并且有较强的好奇心理伴随。105名戒毒人员中有2名是由于无聊而吸食毒品。

  表二:对49名二次及二次以上吸毒的戒毒人员进行调查,询问其复吸的原因,统计结果如下:

  表二对照表一进行分析得出,在多次吸毒的人员中,朋友引诱的因素占有很大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有30.6%的人是毫无原因的就复吸了。

  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当戒毒人员从戒毒场所回归社会后,重新融入社会的大家庭,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与环境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压力。处于熟悉的、与用药有关的环境中,面对不良环境;找不到工作;交友障碍;情绪困扰;生理疾病;在种种情境之下,如果自我意志不够坚定,就很有可能无法承受,从而开始复吸。而渴求感、毒友的引诱、负面情绪体验、看似无关的决定等因素就会逐渐磨灭理智,为“心瘾”火上浇油。而通过对三大队5名复吸人员谈话,也基本肯定了这个观点。

  (三)误解强戒  抵触民警帮助

  对56名首次吸食毒品的戒毒人员进行调查,其中大部分戒毒人员在初来到我所的时候都是对强制隔离戒毒完全不了解的,以为我们是站在她们的对立面,从而忽视了我们教育挽救的目的。

  而通常我们在对戒毒人员进行管理教育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自我介绍”这一步,直接对其进行管理教育的相关内容讲解和要求,这样就使得戒毒人员处在一个相对被动的情境下,难免导致其抵触心理的不断加强,反而不利于下一步引导和教育的开展。戒毒人员的心门没有打开,防备心理没有放下,我们就无法走进她们的内心,帮助她们认清毒品的真面目。

  二、面临的现状

  同普通人相比,心理问题在丧失信仰、追求的吸毒者这类特殊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普遍和严重。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各类刑事案件的犯罪人都有其特殊的犯罪心理结构,一些人违法犯罪的诱因就是心理问题,对于吸毒人员也是如此。

  (一)戒毒人员遵规守纪,心瘾却难除

  强制隔离戒毒所中的戒毒人员,由于是集体生活,在入所后都会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管理和生活规范化、制度化。因而在行为操守上比较其在社会时明显有质的飞越。习惯成自然,好的行为习惯经过不断地训练和强化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心理问题却依旧存在。由于长期生活在较为封闭环境之中,活动空间小,心理压力大,本身他们就是心理疾患和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加之大多数戒毒人员将目标定在如何能够早日回家的基础上,很多时候粉饰太平,即便发现自己心理有不健康的情况,或者情绪异常,都会因为担心给自己回家“造成麻烦”而隐藏了,久而久之,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心瘾”就在潜移默化中根深蒂固了。

  (二)心理问题易发,治标不治本

  所谓“心理问题”就是指个体心理问题的产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他个体类似问题的产生。根据对全所各大队心理咨询和个别谈话开展情况的调查,不难看出,一旦发生一起问题,那么会发生其他问题。分析几起事件看似互不相关,然而事实上,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连锁效应”,个体作为群体中的一员,极易受整体的氛围所影响,同时整体的氛围也会影响其中的个体,也就是说,一旦有个体发生“事故”,那么就会导致群体的整体压力上升,群体内部的矛盾就会被激化,新的问题就会更易发生。对于戒毒人员来说,一个人产生问题后,外部民警的压力和戒毒人员内部的紧张致使其他戒毒人员会受到“启发”,或者做出与之前戒毒人员相同的行为,或者相反的行为。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都打破了群体的内部平衡,极易发生群体性心理问题。

  但是事实上,我们在面对这种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却显得有点治标不治本。我们一般情况下就是关注和解决表面行为较为强烈的戒毒人员,而往往忽略消极应对问题的戒毒人员,这样对改善群体性心理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而真正能够正确引导群体性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进的就是,要重视消极不回应的那部分戒毒人员,将“强烈”与“微弱”相结合,才能达到平衡。

  三、矫治的创新

  解决毒瘾问题,关键就是解决心瘾问题,在研究理论原理的基础上,把握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就会使效果事半功倍,因而,就要在管理教育形式上有所创新和实践。

  (一)创新管理手段,在管理的同时潜移默化将自我管理与强化戒毒意识结合,改变自控力差和错误认知。前面已经提到大多数戒毒人员都是将错误的认知带入生活中因此而行差踏错,我们作为特殊的教师,就要帮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接受新的知识。

  表三:对56名首次吸毒的戒毒人员进行调查,询问其自认为能否彻底戒除毒瘾,统计结果如下:

  表四:对49名二次及二次以上吸毒的戒毒人员进行调查,询问其自认为能否彻底戒除毒瘾,统计结果如下:

 

  表五:对49名二次及二次以上吸毒的戒毒人员进行调查,要求其在毒品和家庭二者中做出选择(告知其一旦选择一种后,就将与另一种彻底无法接触),统计结果如下:

  结合表三、表四综合分析得出,首次吸食毒品的人员相对多次吸食毒品的人员来说,对戒除毒瘾的信心较大;伴随复吸次数的增加,吸毒人员对彻底戒除毒瘾的信心逐步下降;但是对多次复吸的人员进行询问,她们对家庭和亲情的渴望依旧是强烈的;无论是首次还是多次吸食毒品的人员,自认为可以戒除毒瘾的原因都是来自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从数字显示不难看出树立亲情观是帮助戒毒人员摆脱心瘾的有效方法。即便是经过与毒品长时间的纠缠,明知道自己在行为上没有办法拒绝毒品时,在毒品与家庭的二选一抉择上,仍有75.5%的戒毒人员选择家庭。结合前几项调查及表五的统计结果,不难看出戒毒人员在诱惑与亲情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心理,所以,解决心瘾的关键就是抓住这75.5%的亲情观,让它不断扩大,逐步夺回被毒品占领的心灵空间。

  在管理戒毒人员的同时,不仅将法律法规知识教授给戒毒人员,同时要将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纳入到管理手段中,在规范政策法规、所规纪律的同时,对戒毒人员的道德行为、亲情观加以规范,让教育为管理服务。

  融入教育理念,在管理的同时帮助其构建与外界社会同步的人生理念。戒毒人员在所期间,与外界基本是相对隔离的,因而,在帮助其改变以往错误认知的同时,要将新时期新的思想,以及社会上发生的新问题向其介绍和解释,在帮助戒毒人员不与社会脱节的同时,也使得其在回归社会后面临困难问题时不会手足无措,可以从容应对,这对降低复吸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很多戒毒人员就是因为出所后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无从适应,无路可走,才重新踏上吸毒的老路。

  (二)管理教育相结合,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在管理中,将教育理念与之相融合,引导学员主动管理自我意识和行为,从“本我”上升到“超我”层次。逐步形成注重以学员的自我管理为主,我们负责引导和指正,帮助她们自己发现生活的美好,亲身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看到重生的希望。

  (三)创新自我管理,以更好的姿态做心灵的引路人。在教育矫治挽救吸毒人员的征途上,不仅要对学员下工夫,还要对警察自身进行素质提高,增强心理知识的培养至关重要。我们是管理者,但同时我们也是脆弱的她们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对她们身体的关心还远远不够,对心灵的教育挽救才是根本,釜底抽薪,才能将火扑灭,身体的恢复和强大并不是最终,只有心理的健康和坚强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要在管理方面确保安全稳定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加知识储备,帮助教育浇灌戒毒人员干涸的内心,引导她们正确面对毒品,积极应对人生。

  (四)掌握复吸的心理诱因,从心底做到真正意义上不惧毒品、正确戒毒。

  表六:对49名二次及二次以上吸毒的戒毒人员进行调查,询问其见到毒品时想要复吸的心理状态,统计结果如下:

  表六的结果显示,戒毒人员在面对毒品想要复吸的心理状况有超过一半的人是因为过去愉悦的记忆,由此可见,吸毒人员对毒品的渴望是心理上的依赖。进一步与这25名戒毒人员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复吸时的心理状态。从谈话了解到,其中21名戒毒人员在想要复吸的当时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回忆起曾经吸毒时的欣快感,以为就是自己的身体还没有完全戒除毒瘾。事实上,戒毒人员在身体稽延性与所有戒断症状都消失后,身体机能已经完全恢复,生理上已经可以彻底摆脱对毒品的依赖。但是当有人提起或看到毒品时,心理还是会有兴奋的情绪,为了防止自己复吸,大部分的人是采取理智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也就是告诫自己复吸后会面临的法律制裁与严重后果。

  但是,由于自身对心理知识的缺乏,在面对毒品时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因此面对诱惑无法有效地通过心理干预来调整心态,继而采取治标不治本的强迫性方法来警告自己、提醒自己,而不是通过溯本求源的方式,寻求自身主动远离毒品诱惑的方法,将戒毒依赖于客观强迫,忽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像学生学习是为了家长和老师而学一样,没有认识到学习应该是为了自己,所以一旦离开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就无法开展自我学习,甚至失去学习的动力。据此,要解决复吸问题,就要从复吸的心理原因入手,从源头解决问题。

  (五)加强宣传工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明确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工作范围和意义,一方面使得在所戒毒人员放下抵触心理,全面了解自己依赖毒品的心理原因,安心接受教育和治疗;另一方面让出所人员回归社会和家庭后,向周围的亲属和朋友介绍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教育实质和挽救目的,消除社会对强制隔离戒毒机关的误解和揣测,揭开“强制隔离戒毒”的神秘面纱,让舆论导向为我们服务,同时也增强了戒毒人员的戒毒信心。

  四、戒除心瘾五步法

  第一步  打好认知替换的破冰战

  很多吸毒人员在谈到自己以前每天的生活时,常常归结为三个简单的词语:睡觉、吃饭、吸毒。每天睁开眼睛,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去买毒品,吸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则是下一次如何吸,时间流逝,然而眼里却只有毒品的身影,看不到美丽的风景,感受不到温暖的阳光。我们常说,心里有爱,满眼看到的便也是爱,而那些对毒品痴迷的人,只有将她们心里的毒品拿掉,眼里才能看到世界的美好。

  通过替换认知的方法,在潜意识中转移认知方向,转移注意力,以心理手段对毒品的心理影响进行替代,将原有的见到毒品就想吸的条件反射转换为见到毒品就会想起家人和朋友的主观概念,延缓毒品对其心理的影响。

  第二步  做好道德教育的强化战

  心理学上有一种强化心理作用的方法叫做阳性强化法,就是在已取得的心理效应基础上进行正面积极的鼓励,以达到强化效果的目的。

  通过第一步的认知替换,我们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趁热打铁,就是要在这个基础上以道德观的培养作为强化其亲情观的阳性助燃剂,道德中的有关亲情和家庭的理念正好就是进一步加强戒毒人员对家庭和亲情观树立的有效思想基础,以涵盖面广阔的道德来影响戒毒人员,得到的效果更为显著。

  亲情观,是每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的人都应该具备的。这些迷失在毒品海洋里的人们之所以无所顾忌,就是因为她们缺失了正确的价值观,而最根本的,便是亲情观!打开心门,重塑亲情观是重中之重!让沉迷于毒品的人感受家人的温暖,朋友的关怀,社会的帮助,让她体会到人间的真情,逐步将这种正能量转化到自己内心深处,一旦她开始感受到“爱”,这种无形的力量便会逐渐瓦解毒品对她的侵蚀,拨开心中阴暗的迷雾,让阳光播撒进来,而毒品,将不再是她人生的中心。

  第三步  坚固法律意识的堡垒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很多家庭教育良好的人,在社会公德方面做得很好,孝顺亲人善待朋友,但是却做出违法的事情,这让大家唏嘘不已,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他们缺乏法律意识。社会正常运行的支撑就是以法律为基础的,没有法律意识的人是无法在现代社会中生活下去的,大部分戒毒人员在接受公安机关的处罚和强制隔离戒毒之前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是极少的,或者有了解但是却没有重视,这就是缺乏法律意识的明显表现。尽管在不断强制隔离戒毒的过程中,戒毒人员对吸毒的违法性已经有所认识,但是通过对戒毒人员的心理矫治后,辅以法律作为坚固效果的方法,就能从内而外的打牢戒毒的战斗堡垒,内增戒毒主观能动性,外强客观规定性。

  第四步  规划社会生活的后续战

  我们已经将毒品从心中的重要位置上替换下来,漫长的戒毒之路,光有情感的建立是远远不够的。生活中,有很多人庸碌一生而不知其所为,对于吸毒者也是一样,大多数人沉迷于毒品,究其缘由,都是因为没有人生目标。其实这些痴迷的人们也都曾有过对未来的期冀,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发现这些梦想,引导她们重新燃起希望去构建理想,只有心中有了目标,才会有前进的方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坚强的心理也无法对抗现实的困难。因此,在面对毒品的诱惑时,即便有再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亲情观、道德感,如果没有一个健康良好的物质资本作为基础,要想摆脱诱惑就有些纸上谈兵了。通过对出所人员的回访调查以及复吸人员的谈话,不难发现如果戒毒人员在离开强制隔离机关后有稳定的工作,家人对其的抱怨和担心就会相对降低,戒毒人员重新开展新生活的愿望和信心也会增强,那么其再次想要吸食毒品的想法也会随之降低。

  针对戒毒人员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不仅是对戒毒人员今后生活来源的帮助,事实上也是对其戒除毒品进行的物质保障。职业技能培训,以增强其社会生存能力,进而提高其回归社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减少戒毒人员与正常社会人员的社会生活差距,使戒毒人员在心理上减少被排挤感与不安的情绪,这对规划今后的抗毒拒毒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沉浸在自己所喜欢的事物中时,总会乐此不疲。而吸毒人员之所以在心理上离不开毒品,除去人生理想、情感的缺失,有一部分的原因也是因为她们的业余时间无所事事,空虚寂寞之下,尝试毒品。因此,培养她们建立自己的兴趣爱好,将业余时间充实起来,便不会因为寂寞无聊而将目光投向毒品的方向了。正如爱好作画的人眼里都是一幅幅的山水画;钟情音乐的人听到的都是动人的旋律一样,心中有了喜欢的事物,脑海里毒品所带给她们的短暂兴奋便会被冲淡很多了。

  当一个人的心里已经不再想念毒品时,即便身处毒品包围之下,眼神却再也无法被它所吸引,这就是“要戒身瘾,先戒心瘾”的意义所在。

  第五步  开展社会指导的计划战

  强制隔离场所的工作是从接收戒毒人员到其戒除强制隔离戒毒为止的。但是近年来,通过对已出所人员的社会调查和回访资料显示,要想降低复吸率,单纯的做好所内戒毒教育矫治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戒毒人员在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是与毒品和复杂的社会完全隔离开的,在这里她们可以安心的恢复身体和专心的学习知识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但是一旦离开,进入复杂的社会环境后,面临诸多的困难和压力阻挠,原本坚定的戒毒信念就可能动摇。由此可见,有规划的社会指导必不可少。

  回归社会前的相关职业指导,心理压力疏导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在戒毒人员戒除强制隔离戒毒后定期对其进行社会调查和回访,利用其在所内与警察已经建立的相互信赖的教育与被教育关系,指导戒毒人员正确的面对压力与困难,同时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与此同时,联系戒毒人员的亲属,鼓励他们对戒毒人员要有信心,下好戒毒工作的最后一步收尾棋。当然,要彻底戒除心理毒瘾,消除戒毒者的内心失落也至关重要。通过团体活动和个别心理疏导等有效的心理调控手段,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她们树立信心,勇敢地面对未来戒毒路上会遇到的各种困难,给她们鼓励和支持,放下心中的包袱,有自信去重获新生。

  五、注重过程,强化成果,细节决定成败

  通过对吸毒者心理毒瘾的戒除进而帮助其改变吸毒行为,除了要注意吸毒人员本身心理方面的情况以外,还要留意在过程中的其他因素。

  首先,在双方沟通交流方面,要注意及时掌握吸毒人员的情绪、情感等心理变化,便于及时调整方式方法。其次,一般而言,长时间的沉溺,吸毒人员的内心缺乏积极改变的意愿,缺乏主动性,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将自身阳光健康的情绪感染到吸毒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戒治氛围。任何人的心理都是处在不断波动的状态之下,吸毒人员因为情感长期处于畸形状态下,要定期对她们的心理状态做评估,一旦出现不良状况要及时引导,而对于淡化的积极心态,则要进一步鼓励和强化。事实上,对于吸毒人员的心理调控是一件微妙而复杂的活动,我们要着力于研究如何从“内部”开始消除毒品的侵害,要改变行为,我们必须从“心”开始。

  综上所述,戒毒工作的开展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由于反复性较高,我们必须在开展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根据实际,与时俱进地开辟新思路、找寻新方法、探索新模式。新时代的戒毒工作将不仅依靠先进的医疗戒护和高效的戒毒手段,要抓住问题的关键,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际调查相结合,从源头想问题,“抓住源头就是抓住根本”才是解决戒毒人员复吸问题的有效方法。遇到问题,敢于思考和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己知识所限的范围内,要多元化的结合其他范畴内的方法和内容,集思广益找到最适合我们发展的道路,只有褪去真正桎梏我们的枷锁,你才能听到响彻心底的呐喊。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