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治疗 > 心理治疗 > 正文
心理治疗
浅析积极心理唤醒戒治在戒毒工作中的作用
2018-09-08 21:04:55 来自:江苏戒毒 作者:杜新忠转 阅读量:1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界定
  
  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出与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密不可分。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于2000年1月共同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塞利格曼(Seligman),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之父,提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使人们把关注的焦点从修复生活中最坏的东西转移到建立正面的、积极的品质”。他认为,21世纪心理学研究应从传统的解决人的心理疾病为主的病理学方向转向重视挖掘人的积极潜能、开发人的积极力量、探索人格健全的发展途径的积极心理学。
  
  塞利格曼(Seligman)和彼得森(Peterson)等学者就相关研究总结出人类的6种美德,包括:智慧与知识、勇气、仁慈与爱、正义、节制、灵性与超越,并通过研究发现了与之相对应的24种品格力量。其中智慧与知识包括好奇心、好学、判断力、创造力、洞察力和开放性,勇气包含勇敢、诚实和坚持,仁慈与爱包括善良和爱,正义包括公平、领导才能和合作能力,节制包括宽恕、审慎、自控和谦虚,灵性与超越包括审美、感恩、希望、乐观、幽默和热情。
  
  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潮中,我国积极心理学及积极心理品质的探索得到不断普及和深入,孟万金(2008)提出,积极品质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些积极心理特质影响甚至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为个体拥有幸福和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础。
  
  二、建立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是对病态心理学的反叛,“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正如塞里格曼所说的,积极心理学并没有改变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关注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消极心理学取向的研究模式不可能真实、全面地理解与解释人的本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实际上,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疾病更有价值。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这些内容必须纳入到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视野。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和探索人的积极品质,这既是对人性的尊重和颂扬,更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性反思。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对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价值观层面进行了批判、反思和纠正。
  
  积极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三大变革
  
  (1)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
  
  (2)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应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
  
  (3)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发现,有信仰的人,有信念的人患心理疾病较少。正确的信仰提供人生的终极理想,是人安身立命之大本,乃一切精神力量包括自治其心的精神力量之源泉。积极的心理是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信仰,是人生旅途不可或缺的指南针和方向盘,也是进行心理锻炼和治疗的必要指导。这种积极心理,本身就具有提高精神境界、治疗心理疾病的巨大作用。同情、理解、宽容、利他、乐观、坚持等,这些都是幸福具备的普遍共性,我们可把研究这此问题来当作是帮助人类获得幸福的有效途径。
  
  据一项调查研究统计,在心理学中消极研究和积极研究的对比是21:1,鼓励个人的成长,增进个人的健康比治愈自己的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容易,也远比治愈真正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容易的多。消极研究多用于心理治疗,是为了解除痛苦,把人从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中解放出来,恢复健康,但是难度比较大,占用了过多的精力和资源。积极研究多用于预防和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康复后的积极恢复,促成人向健康的方向变化,增强了应对挫折和不良情绪的能力,但是对已经陷入心理障碍的人作用有限。只关注消极研究会让人只看到人性中消极的、黑暗的一面,而积极研究关注人性中美好的、善的一面,同时从这两个角度看问题才会对人性有一个合理的认识。积极心理学让心理学从只关注补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时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形成了一种平衡。
  
  三、当前戒毒人员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现状
  
  不可否认戒毒场所对管理、教育、习艺劳动比较重视,而对心理治疗重视不够,这种思想的长期存在,戒毒人员的心理问题得不到重视,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存在。
  
  第一,认知存在偏差,是非不分。戒毒人员成长过程中接触社会黑暗面较多,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故在明辨是非、判断对错时,常失去理智、悖于常理。在对待一件事情时,往往掩饰或歪曲事情的危害性,自暴自弃,导致个体陷入极端的不良情绪体验中。
  
  第二,情绪波动大,易受外界干扰。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一些戒毒人员因为长期吸食冰毒,大脑受到损坏,负面情绪多,经常会莫名的烦躁、焦虑或忧伤,情绪不受控制,有时狂躁,有时忧郁。其次,情绪反应过激,在面临突发的消极情况时,容易冲动、易怒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  常因一件小事斤斤计较,大打出手,不计后果。最后,情绪自控能力不强,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表达,比如遇到开心的事情会兴奋过头,碰到消极的事情会伤心得无法自拔,面对突发状况又无法冷静处理。
  
  第三,自信心匮乏,人生目标不明确。通过采取戒毒信心转变量表实测和逐一会谈的形式对戒毒人员的戒毒信心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戒毒信心足的占15%;戒毒信心不足的占21%;有戒毒信心的占30%;无戒毒信心的占34%。其中,从婚姻状况看,已婚者高过离异者,已婚者强过未婚者;从戒毒模式看,志愿戒毒者的戒毒信心强于强制者;从戒毒次数看,初戒和两次戒毒者戒毒信心较强,而随着次数的增加则逐步减弱;从文化程度看,学历较高的戒毒人员戒毒信心高过学历较低的戒毒人员。戒毒信心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戒毒的成败。
  
  第四,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差。戒毒人员中有的从小娇生惯养,有的长期混迹于社会,偷鸡摸狗,投机倒把,拐卖坑骗,强取豪夺,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故缺乏毅力和艰苦奋斗的品质。此外还表现在没有为梦想,没有目标,得过且过,随遇而安,缺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受挫能力差,自愈能力较弱,自制力不强。
  
  第五,感恩缺失,自私自利。戒毒人员吸毒以追求快乐为主,思想上只有获取没有付出,更谈不上责任。“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他们大多数人的人生观。情感淡漠,亲情缺失、不懂如何待人、不懂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缺乏知恩图报的意识。
  
  其他消极心理普遍存在,如焦虑、自卑、恐惧、内疚、失望、易怒等严重影响了戒毒人员的身心健康。身体的疾病我们能看见,但心理疾病大多看不见,一个人心理出现问题往往比身体出现问题更严重,心理疾病是身体疾病的根源,甚至会出现精神问题、导致自伤、自残、自杀等。
  
  四、开展积极心理唤醒戒治,促进戒毒工作发展
  
  当前,戒毒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提高戒断率、降低复吸率”是衡量戒毒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志。但很多戒毒人员对戒毒没有有信心,更有甚者民警对他们戒毒也不抱有希望,只要在所里不出事,就万事大吉,这种思想极大影响了戒毒事业的发展。戒毒是世界难题,必须采取各种治疗方法,综合施治,实践证明在戒毒人员中进行各种心理咨询和治疗,开展“积极心理唤醒戒治”,效果较为明显。
  
  1、改变教育模式,注重积极心理品质唤醒
  
  首先,明确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广泛运用,戒毒所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应有所转变,应把积极心理品质融入到戒毒所心理健康教育中。其中,戒毒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是在传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础上注重戒毒人员的发展性心理教育,开发戒毒人员的心理潜能,促进戒毒人员健全人格的发展。
  
  其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设施。戒毒所要完善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和沙盘游戏室、活动室等硬件设施的建设,给戒毒人员提供一个心理咨询和情绪宣泄的场所,帮助戒毒人员把消极心理转变为积极心理。此外,还可以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创办属于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网络平台,通过网上心理咨询、测验、评价和治疗等方式给戒毒人员提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咨询服务。
  
  再次,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团队。戒毒所应建立起所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团队,充分调动民警的积极性,开展唤醒式教育,唤醒戒毒人员的积极心理品质。唤醒式团体戒治在引进大学资源的同时,民警要积极参与和学习,掌握其中的真谛和要领,在试点的基础上进行推广。在团体戒治的基础上,也不要忘记个体,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引导戒毒人员正视自我并努力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2、通过有益活动,提升戒毒人员心理品质
  
  戒毒所在开设积极心理唤醒教育,举办积极心理学团体咨询同时,定期邀请积极心理学领域的专家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给戒毒人员传授积极心理理念,邀请各行各业的行业精英或慈善家等社会人士到戒毒所进行公益讲演,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为戒毒人员树立积极学习的榜样。
  
  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场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培养戒毒人员意志力、责任和自信等积极心理品质,可以举办心理运动会、心理游戏戒治、心理剧、体验性团体活动等活动;为培养戒毒人员乐观、顽强、热情和合作能力等积极心理品质,可举办舞蹈、卡拉ok等文艺活动,以及篮球比赛和运动会等体育活动;通过互助会、亲情探访,开展母亲节开放日等活动,激发戒毒人员感恩与爱等积极心理品质。
  
  3、注重情感支持,发挥亲情的力量
  
  据统计成功戒毒者百分九十以上是家庭的作用。要培养戒毒人员的积极心理品质应重视家庭的关怀和支持。研究发现若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方式是互相理解、尊重对方、彼此关心、平等交流、共同进步的,子女的性格越乐观开朗、开明友善,较少会出现抑郁、烦扰或紧张等情绪;若父母采用漠不关心、过分溺爱或严厉惩罚等教育方式,子女容易出现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抑郁、逆反情绪等消极心理特征。
  
  充分发挥家庭在防复吸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利用亲缘关系为戒毒人员提供精神和情感支持。通过畅通亲属探访、举办亲属开放日、通过后续照管建立“所--家”对话等形式,搭建沟通亲情桥梁,给予精神支柱和心理寄托,为戒毒人员修复家庭关系提供帮助,让家庭成为戒毒人员戒治的有力支撑。
  
  4、营造环境氛围,请求社会支持
  
  一方面,社会各级各界人士要做积极社会信念的传播者、做积极心理品质的践行者,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让戒毒人员的积极心理品质能够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另一方面,应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来服务于戒毒人员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例如,发挥政府机构、大学心理研究专业、社会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和志愿者服务团队等的文化辐射作用,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引导戒毒人员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不同领域成功人士或感动中国人物等社会人士榜样教育的作用,使戒毒人员以此为标杆,在学习生活中努力为理想而奋斗,实现自我价值。
  
  五、促进自身转变和提升
  
  1、客观认识自我
  
  要培养积极心理品质,首先要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能理智客观评价自己“是个怎么样的人”,正视自身的优缺点;其次是悦纳自我,学会认可自己和欣赏自己,体验满足感和幸福感,形成自信和乐观的人生态度等品质;最后是完善自我,在充分认识优缺点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发展自我的优良品质。
  
  2、学会合理调节情绪
  
  戒毒人员的自我情绪调节是指戒毒人员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控制,这是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前提条件。情绪情感的调节方法主要可以考虑几个方面:注意转移、积极评价、乐观面对、恰当表达和合理宣泄。
  
  3、在活动中健康成长
  
  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广泛结交益友,在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中共同成长能使戒毒人员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及人生的意义。戒毒人员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参加有益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的文体活动,以培养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
  
  4、善于运用积极思维方式
  
  戒毒人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积极思维和适应能力,要认识到“凡是均有两面性”,遇事要多想想积极的方面,培养乐观乐天的人生态度。面对困难或挫折时,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学会自我安慰和自我鼓励,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各种挑战。
  
  要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征,它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为人们提供动力,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5、凡事要有热情,要有信念
  
  做很多事情需要热情,一时热情很容易,但坚持不懈很难,巴斯德有句名言:“告诉你使我达到目的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坚持。任何事皆成于坚持不懈,毁于半途而废。”
  
  一桩奇迹或者一项非凡的事业要想获得成功,一个人对这一奇迹本身的信念往往是占第一位的。信念是人对于现在或将来的某件事有把握的一种心理感觉,它是个性内在心理倾向。信念支配人的行为倾向和方向,具有指挥和导向作用;信念可以激发潜能,也可以毁灭潜能;信念对于人的成败至关重要,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动力,信念的力量是伟大的,它推动人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要让戒毒人员有毒能戒的信念,充分认识这一点,通过自身的努力,一定可以戒掉毒瘾成为健康幸福的人。
  
  参考资料:
  
  [1] 刘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及培养[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2]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3] 田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11.
  
  [4] 王振宏.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孟万金,官群.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8).
  
  [6]  李自维.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
  
  [7]   刘伟,《团体咨询策略与技术》,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4.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