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治疗 > 心理治疗 > 正文
心理治疗
海洛因依赖者心理控制源
吸毒成瘾的心理、行为治疗
2008-10-25 10:17:05 来自:全东明 刘珍妮 李刚 作者: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阅读量:1

  摘要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者心理控制源倾向的特点,为制定预防复吸措施提供心理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用《内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IPC)量表》对228名海洛因依赖者进行自评测查,并与大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海洛因依赖者内控性低(29.94±s 7.27),内控定向与吸毒时长呈正相关(R=0.17,P<0.01),外控性高 (20.57±s 8.32),而且男性(21.06±s 8.24) 又比女性(18.00±s 8.34) 高(P<0.05)。结论:海洛因依赖者在很大程度上把行为的后果归结为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对事件知觉到的控制能力低,不利于他们对复吸行为的自身控制及心理健康。

  关键词 海洛因依赖者;心理控制源

  心理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或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I-E)是Rotter在社会学习理论中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其含义是指个体认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把握和控制自己的行为。Rotter[1]认为,内控者能够看到自己的行为与后果之间的一致性,并体会到控制感;而外控者则往往把行为的后果归结为机遇、运气,或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后来Levenson根据她本人及其他研究者的结果,对心理控制源的外控定向作了进一步的区分,提出了心理控制源的多维度结构概念[2],并设计了内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即IPC量表。一般来说,内控者比外控者更愿意寻求健康知识,也更愿意采取促进健康的行动,如不吸烟或戒烟[3]。心理控制源的概念进入我国后,在很多临床研究中得到了采用,但关于海洛因依赖者的心理控制源倾向特点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欲在此方面作一探讨,以便为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时提供这方面的心理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于1998年12月分别在广东省劳教戒毒所、广州市火村戒毒所、广东省清远城区戒毒所3所强制及自愿戒毒所中随机抽取入住半个月以上的男女戒毒病人共228人。在戒毒所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将病人集中,采用集体问卷方式,统一指导语,由病人独立完成。问卷采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IPC)量表》,该量表是自评量表,共24个条目,含内控性(I)、有势力的他人(P)、机遇(C)3个分量表,内控性测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能够驾驭他们自己的生活,有势力的他人涉及了被试是否相信他人能够控制自己生活中的事件,机遇量表测定一个人对机遇可以影响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事情结果的相信程度。每一份量表包含8个条目,以7分制评定,有较好的效度及信度[4,5]。

  共发出问卷228份,回收228份,答卷全部有效。所有资料采用SPSS8.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测查总人数共228人,年龄15-44 a,平均26.9 a±s 6.0 a,其中男192人(84.2%),女36人(15.8%);小学文化65人(28.51%),初中129人(56.58%),高中31人(13.60%),大专以上3人(1.32%);未婚146人(64.04%),已婚69人(30.26%),离婚13人(5.78%);农民54人(23.68%),工人25人(10.96%),个体户33人(14.47%),干部1人(0.44%),学生2人(0.08%),无业或不固定职业113人(49.56%);吸毒时间为1-216个月,平均为41.61±s 34.26个月;入院前主要吸毒方式:香烟卷式5人(2.19%),烫吸69人(30.26%),im 9人(3.95%),iv 145人(63.60%)。

  2.2 将本次海洛因依赖者IPC各分量表分与肖莉等对大学生IPC测试结果[5]进行比较,发现海洛因依赖者I量表得分较大学生低(P<0.001), P量表得分较高,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01)。C量表两者得分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2.3 海洛因依赖者心理控制源测试结果中,P量表显示, 男性比女性的得分高(P<0.05), 见表2。

  2.4 将各分量表得分与海洛因每日用量、吸毒时限、每天的吸毒次数、戒毒次数以及年龄等分别作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内控定向与吸毒时限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7(P<0.01),其它因素与心理控制源倾向不相关(P>0.05)。另外,经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吸毒方式、不同文化程度的海洛因依赖者之间的心理控制源倾向无明显的差异(P>0.05)。

  3 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海洛因依赖者内控性低,有着比较高的外控倾向。他们较多地相信行为的结果由外部所控制,而较少地相信成功要依靠自己的努力,缺乏自我把握和控制能力,所以可能更多地将戒毒的失败归于外部因素。虽然导致海洛因依赖者复吸的外在因素很多,但其内在的心理控制源的高外控倾向与其复吸的行为不无关系。

  有研究显示,对生活事件持一种积极的、乐观的内控倾向的人,往往更容易适应周围的环境,在经历生活事件之后,其情感波动幅度较小,因而似乎对某一事件知觉到的控制能力越高,则越有利于个体对这一事件的应付和适应,越有利于其心理健康[6]。大量的研究表明,高外控者更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由于吸毒者其内控水平低,有着高外控倾向,加上吸毒以后,由于社会、家庭对他们的行为不能接受、疏远,因而更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

  心理控制源倾向不是一种特质[1],也不是一种先天性倾向性,而且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6,7]。 有学者认为,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需要长期受人照顾(如患病、 残疾或老年)或受人约束(如住院治疗、监禁等),则其心理控源会向外控方向转变[7]。但是,本研究结果却显示滥用海洛因的时限与外控因子无关,反而吸毒时间越久,内控倾向因子分就越高,即向内控方向转变,与文献不符,原因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

  有研究显示外控倾向与酒精依赖及饮酒问题的联系[8],即使在正常饮酒的范围内,外控者也倾向于比内控者更多地使用酒精[9]。这表明心理控制源倾向于外控者,更易使用精神活性物质,但可能使用海洛因频度及用量受个体及药物生物性质限制,所以本研究显示与心理控制源无关。

  有研究表明[6],男性与女性相比有着较高的内控倾向,认为性别对控制期望的影响不仅通过个体的认知-知识系统(即个体的过去经验与对目前事件的认知)起作用,而且社会和个人期望所造成的自我概念上的差别也更加强化了认知-知识系统的作用,使得性别的影响更加突出,社会对男性的个人期望和要求都高于女性,这些期望和要求可能会使男性的自我概念在对事件的控制能力上与女性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的内控性因子虽比女性的稍高,但差异并不明显(P=0.66),反而男性在外控性因子方面比女性高,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这是否由于男性吸毒者在吸毒后容易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危害,如暴力事件、犯罪等,使家庭和社会对男性的个人期望和要求比女性更低,加上吸毒后,钱财散尽,谋生能力比女性低,导致男性的自我控制能力减低。

  本研究显示,海洛因依赖者有着较高的外控倾向,这既不利于身心健康,更不利于预防复吸。表明在对吸毒者实行心理干预时,如何去改变其心理控制源倾向是不可忽视的一环。由于本研究没有设立较好的对照组,以及研究对象中性别比例相差较大,在这一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Rotter JB.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 Monogr,1966, 80,1-28.

  2 Levenson H. Multidimensional locus of control in psychiatric patients. J Consult Clin Psychol. 1973, 41: 397-404.

  3 Strickland BR. Internal-external expectancies and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J Consult Clin Psychol, 1978, 46: 1192-1211.

  4 于欣.心理控制源评定.见: 汪向东, 王希材, 马 弘, 主编.心理评定手册(增定版).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32-334.

  5 肖莉, 陈仲庚.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结构及IPC量表的初步分析. 应用心理学, 1989, 4: 22-27.

  6 王登峰,甘怡群. 对生活事件知觉的认知—知识系统模型. 心理学报, 1994, 26: 69-75.

  7 王登峰. 心理控制源期望的认知-知识系统模型. 心理学报, 1996, 28: 70-75.

  8 Lefcourt HM. Locus of control:current trend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2nd Ed. 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2. 125-126.

  9 韩骢,叶广俊. 不同心理控制源倾向的男性大学生在饮酒行为上的差异. 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 1996, 5: 86-87.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