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治疗 > 心理治疗 > 正文
心理治疗
吸毒行为发展过程规律初探
吸毒成瘾的心理、行为治疗
2007-07-08 19:36:21 来自:庄光胜 邓忠汉 周文林 作者:上海市法学会 阅读量:1

    [内容提要] 主要侧重研究吸毒者吸毒前的行为人格等特点与吸毒行为的关联度,揭示出吸毒行为发展的一般规律,吸毒前所表现出与吸毒有关的系列可能性因素与诱因,正是搞好戒毒工作的关键所在,证明控制吸毒的关键在于预防的科学性。研究戒毒人员在戒毒场所的行为、戒毒后行为特点与吸毒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认识吸毒的本质与戒毒的综合途径提供部分理论解释与佐证,总结出基本的规律性认识,以促进戒毒工作的深入开展。

    [关键字] 吸毒 行为 发展

    一、吸毒者早期生活环境与个人成长特点与吸毒选择密切相关,吸毒行为本身证明人的行为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劳教戒毒场所的吸毒类劳教人员和收治的康复戒毒人员数量不断上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做好戒毒工作,完成收容收治任务,必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去探讨。许多研究需要提出假设,戒毒社会科学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探讨中通过大胆假设,科学求证,依次寻找可能存在的事实,力图揭示戒毒工作的部分规律。

    ㈠ 吸毒者选择吸毒这一事实,从其人生发展过程来看,早期有没有相对固定的类似本质的因素在预示着该人将来“可能会”或者“也许会”选择吸毒,即使不吸会不会也有类似的举动呢?如果有,该如何寻找到这一规律?

    研究过程:对收治来所的800名康复戒毒人员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深度访谈,阅档,查看自传成长史,调查其人生回忆节点事件及活动产品如日记、文章、家信等,进行语言分析、形容词测量,心理人格问卷调查、测量,开展对比、综合研究,通过对数据的综合分析,发现如下特点:

    从统计学的角度概括地分析,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1、家庭结构不完整,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家非家”;2、婚姻不稳定,离婚与单身等比较多,因为吸毒许多人的婚姻名存实亡;3、学历方面初中及初中以下占到多数,自我认知有限;4、在成长早期就对成瘾类物质感兴趣,如吸烟年龄较之常人明显偏低,不少人13岁上下即表现出吸烟、饮酒等倾向。

    从社会学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1、对童年生活没有什么印象,没有幸福感的人占到很大一部分;2、“亲情”概念缺乏或对人情世故态度漠然;3、早年即开始逃学,虽经教育改进不大,成人后做事情没有长性,由于性格偏向较为散漫,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4、人际关系不确定,缺少真正的朋友,对正常的人际交往表现出不适应;5、道德方面,善恶观淡化,羞耻心与同情心缺乏,责任心缺失,随意突破伦理底线,经常运用撒谎或欺骗的手段达到个人目的;6、家庭生活环境不良,早期缺少亲人的呵护,由祖辈带大的、离异的或者父母忙着挣钱而忽视教育的人员成长缺陷更为明显;7、其同伴也主要以处在社会的边缘群体居多。

    从行为心理方面进行分析表明:1、吸毒人员情绪上不稳定,过分外向或者内倾,少年时期表现出顶撞父母、与兄弟姐妹争吃、争穿等有别于叛逆性格的自私品行;遇到具体问题比较固执,听不进他人劝告,喜欢钻牛角尖。2、心理认知方面,由于文化、学识欠缺,这些人员一般只认自己的理,不任他人的理,喜欢与他人进行无谓的争执;遇到问题总是先找别人的原因。3、情感方面:对正常的道义不知道感激、感恩,对能够满足一己私利的所谓哥们显得较为热衷;对社会集体没有责任心,个人缺乏上进心和进取心。4、行为特质上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主见,精神世界空虚,贪图物质享乐和感官刺激。

    在劳教戒毒工作实践中,必须对吸毒人员行为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探索吸毒前行为、吸毒行为、戒毒行为、戒毒后行为的规律,寻找吸毒人员的吸毒连续谱系。这就是吸毒人员的吸毒前、吸毒时、吸毒后的行为的连续性、一致性、相似性、关联性。寻找这些一致性的行为表现特点,可以帮助发现吸毒者行为发展中的特点,吸毒者早期的生活环境与成长经历与以后走上吸毒,以及吸毒后行为异常的具体表现具有一致性。同时,能够发现吸毒者在社会化进程中的某些缺陷,为行为治疗奠定基础。

    对吸毒者成长过程中特点与吸毒后特点的对比研究,启示我们:每一个吸毒者早期的人格、心理、行为、生理特质与吸毒人格的形成有着相似,连续性的特点,有一个基本稳定的心智形成相对固定的发展范式。

    研究结果还显示,通过对吸毒者早期经历的详尽分析,能够发现该人所偏向的东西,在对其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可以找到其人生性格发展的关键线索。心理学认为记忆表征着生活印记,小时的逃学,与父母吵架及行为散漫、放任,与后来的逆社会人格倾向形成以及走上吸毒道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否定)不无关系,而对众多生活事件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成功戒毒的关键因素,从而有力地促进康复戒毒工作的深化。

    ㈡ 吸毒者在吸毒前的工作经历、社会环境与自身的生理遗传等因素在导致走上吸毒道路方面,是否证明吸毒行为本身相对与特定个体是一个偶然事件,而非是有着固定的特质联系呢?

    进一步分析发现,吸毒过程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间隔阶段性交替并存的特点,总体脉络上呈现出一致性。一个人从不吸毒毒品、到尝试吸食、到偶尔吸食、到习惯吸食、到强迫性吸食,最后发展到药物毒品滥用、吸毒成瘾,此间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种渐进的过程具有非常大的危害性,即这种危害是逐渐积累起来的,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陷入毒品的魔窟中而难以自拔。一个人从小对成瘾性物质比较偏好,小时候或上学期间喜欢饮少量酒、抽少量烟,到适度的烟酒、到经常性喝酒吸烟,到暴饮暴吸,到吸食海洛因、到纯度高的其他新型毒品等,在不同阶段上表现出的特征尽管有差异,但总体发展的结果却是必然的,即说明一个人吸毒有着自身的特质性因素,不是偶然的因素所能决定的。解释这些特定性因素,对预防和控制毒品、帮助戒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众多的吸毒个例表明,吸毒的发展是与生理、心理与环境因素紧密相关的,吸毒绝非只是一个偶发事件,而是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过程。承认和认识到这一过程,对于做好康复戒毒工作大有益处,至少能够使管理者认真思考吸毒者个人成长的综合因素,然后对症下药。

    二、吸毒者吸毒后,行为上所表现出单一的以毒品为中心的系列偏常行为,是毒品对人神经系统等生理上的破坏导致?还是吸毒前不良综合因素的恶性发展?

    这一假设的提出,可以这样去进行研究。假设一个大家都公认的品行善良端庄的人被骗吸毒后成瘾,毒品对人的生理机制进行破坏性的摧垮,那么生理脱毒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生理躯体的康复,如果行为上仍然表现出偏常的特征,就可以告诉我们戒毒的艰难性与复杂性。在戒治方法与技术的探索上必须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才能找到出路。经验告诉我们,从毒品对生理的危害上分析,一朝吸毒,终身戒毒,不只是危言耸听,在解决戒毒难这一问题上需要采取实证性的、更加务实的态度。

    上述假设中吸毒者尽管难以戒毒,但相对较少出现害人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相反,如果在吸毒前就已经有诸多恶习的人吸毒后,其对社会和公民的危害性更大、更为直接,在这些人员的吸毒发展轨迹中,不良的社会综合因素始终在负面起着推动作用。

    在对具体的事例分析后,我们感到,这些人员的复吸率的确很高,毒品对人的危害不光是社会性的,生理性的损害更重,从医学角度分析,吸毒其实就是一种顽固性的大脑疾病,各国都存在吸毒人群,尽管吸毒群体特点存在差异,如在社会因素中不被认可,存在歧视等,但对吸毒者造成的危害均是双重性的,而吸毒者反过来对社会和家庭造成的负担和损害也是多方面的。

    三、吸毒后行为特征分析

    吸毒者行为异常是不争的事实,具体体现在8个方面:一是生活以毒为中心,每日除了买毒就是吸毒,为了毒可以放弃一切。前文已述,出现这种情况,既有发展的连续性,又有生理上的不可抗拒性因素;二是生活方式的改变,睡眠昼夜颠倒,胃口食欲差,活动少,身体弱,经济日益匮乏,穷困潦倒,即使是那些原来没有恶习的人,一旦吸毒,同样会作出让亲人和社会难以理解的破坏性举动;三是违法犯罪危险可能性增大,为筹措毒资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四是个人在不自觉中远离亲人,亲近吸毒群体,整天生活在谎言和欺骗之中,清醒时出现痛苦的心理体验,吸毒后浑浑恶恶;五是表里不一,常在亲友面前,痛苦流涕地悔过,今天刚下了决心,有的写下血书,甚至断指自残,但毒品周期一到,又不顾一切地重新吸毒;六是社会交往与社会生存力的缩小和减弱无法与人交流、交往,相反与不良行为的毒友,交流在变态地发展,这种发展的内驱力就是基于对毒品的追逐和依赖;七是行为上的改变,导致其人格的变异。如不诚实,无所事事,前后不一,性格偏执;八是自我控制能力、调节能力、心理平衡异常改变。

    能够充分认识到行为偏常的特点,承认行为的异常和行为矫正的反复性,同时又了解到不良行为存在的原因,对于做好戒毒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在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由于社会化的缺陷或缺失,都可能对人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如少数人在成长过程中,不仅没有习得和掌握一定的道德规范与知识技能,没有按照社会伦理共同的期许去发展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反而受到有悖社会伦理的负面文化的影响,接受与社会规范背道而驰的观念而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就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不完全社会化,社会规范方面、家庭关系的不完全社会化,特定年龄段的不完全社会化,文化转型,文化冲突方面造成的不完全社会化等等因素,足以造成社会化的种种缺陷,导致个体偏离正常的社会轨迹,不断地吸收消极的东西,最终形成了主体吸毒心理的过程和规律,社会意识内化为个人意识,或者经过个人的心理认同外化为行为。

    随着吸毒滥用行为程度的加深,吸毒者行为上在防御性方面还呈现出本能的特点,即遇到问题否认责任,否认对他人的损害,对他人善意的劝告加以谴责埋怨,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个体行为上的异常。

    四、戒毒与戒毒后行为,与吸毒行为表现存在什么样的有价值的关系呢?

    生理上对毒品的需求在被抑制后,行为会不会中止?在理论上我们还需要做那些有价值的工作,是这个假设所探讨的关键与焦点所在。

    生活中,大家的感性认识是戒毒效果难以保证,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生理上的脱毒并不能完全导致行为本质的改变。在理论上提出了这样的假设,是什么指导或者规范了行为?是什么影响着人的行动的强度、持续时间以及行为的特定指向?
在研究中发现:

    1、吸毒行为并没有因为在强制的封闭环境下有实质性的改变,相反呈现诡秘行为。吸毒的生理需求可以解释出现诡秘行为的始因。但是我们也发现,与基本物质需求相关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反映了吸毒群体的社会经历、文化现象。得出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吸毒行为涉及到生理需要与情景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在理论上证明了强制戒毒的重要性。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探索戒毒成功有着积极的意义,即戒毒行为不单是一个生理上的问题,还是一个社会文化的问题。

    2、对引发吸毒唤起因素的探讨。在这里笔者只从社会性因素进行探讨。在调查中发现,吸毒者受吸毒同伴、吸毒环境的再现、情绪的波动、焦虑的产生、社会的歧视等等引发再次吸毒占到很大比例,这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情绪影响生理,不同情绪有不同的生理反应。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人在情绪不好的时候,非常不愿意吃饭。吸毒者回忆因为刚开始情绪不好就选择吸毒以解除心情不好的场景,能诱发复吸。因为情绪原因而吸毒的人,在生理、表情和主观反应对能否康复起的作十分关键。情绪控制吸毒的过程。在戒毒场所教育的时候,应当重视如何控制吸毒情绪的教育。心理学家舒尔兹Schulz和黑克豪斯Heckhausen(1998)曾提出,在对人类毕生发展的研究和理解中,情绪控制是一个核心问题。其基本假设是个体力图进行主控制,以使自己的大部分经验都成为自身行为的结果。主控制是指对个人行动对于其外部世界事件的影响程度的认知或知觉。次级控制技巧往往在主控制失败或者不能施以直接控制的时候,个体内部对控制的认知与知觉。由此,在帮助戒毒者控制自我情绪时,重视改变个人的抱负水平,增强其戒毒信心,控制和打击吸毒亚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戒毒环境,帮助戒毒者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重新构建健康向上的生活目标,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促使其增强控制力,明白对吸毒事件的控制需要他人的帮助,并培养其自我认知感,增强对偶然性吸毒环境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第二,道德价值观的重塑与精神的培养在戒毒场所显得很有必要的。道德与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着广泛的影响。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吸毒者的道德价值观存在多样性,发展水平层次普遍较低,基本上没有稳定的信仰与生活观,或者过多地发展出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现实法制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关于这一点与其文化水平(在一定角度下的社会化水平)大都处在初中阶段是一致的。个体早期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观及认识事物的方式与其在成年后形成的价值选择有很大的关联性,而吸毒者的早期生活经历多数是曲折的,不完整的家庭婚姻结构、相对较低的教育水平和认知影响着诸如吸毒这类极端结果的出现。另外,着力培养戒毒者的信仰也是关键之一,吸毒者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是一片荒原,百无聊赖和妄自菲薄总是交替出现,因为没有东西可信,这些人员的心理和精神所反映出来的行为总是为主流社会所不齿,而宗教与诸如健康、自尊等身体与精神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对于教育程度较低的吸毒者来讲,重视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精神疏导非常关键,因为至少可以为其荒芜的精神世界增添一些绿草和养分。

    五、吸毒行为出现的变化与连续性,反映问题的本质,在与人经过吸毒这样一个非常规的事件后,影响到人的行为心理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也存在着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与行为模式。

    1、人的早期经验往往给后来的行为发展设置了一个强有力的行动方向,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要停留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就会使业已形成的个性特征得到有力的强化。吸毒前后各种行为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许多相关性的因素。

    2、吸毒后的行为并不能使个人特有的行为模式与人格特征发生根本性的逆转,这些变化只会涉及相对有限的正向和负向的调适,以作为发生某些变化的借口。因此,在戒毒教育中,必须树立戒毒成功的可能性与信心,大力开展“毒瘾能除,毒瘾能戒”教育,而不是失去信心,在战略上树立必胜的信念,在战术上精心对待,认识到这一点,对做好康复戒毒工作十分重要。

    3、个体的人生经历与环境因素对后天的吸毒行为影响很大,早期的生活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都很重要。在理论上Whitbourne(1965b,1989,1998)提出个人的中心同一性向其所称的表面的,外显同一性的转化,这是通过个体把自己的一生作为整体来考虑的观念实现的。很显然,个体在整个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对比实际表现和特定情节,依此作为自我评价的基础,并根据环境变化对之进行调整。吸毒事件的发生,代表了一个社会群体成员的特征,很多人就是在这样一个习得的环境下发生吸毒的,逐步形成了吸毒行为的原型。

    4、吸毒者都有着共同的吸毒行为,吸毒后有着相同的行为心理特点,在了解这些后,我们还应十分重视了解吸毒者各自的吸毒行为发展路径,以及形成吸毒的连续谱系,为寻找到更加有效的控制方法打下基础。

    六、研究吸毒行为部分规律表明,戒毒应该坚持以行为的社会性与生理科学为基本的思路,着力研究吸毒者自身的成长因素,突出环境因素的重要性,以此为切入点,探索预防吸毒行为发生的新思路。

    在实践中需要创造条件与特定环境,为生理暂时脱毒后的吸毒者的情感自由流露与表达留有一定的空间,对吸毒者的心理认知、人格、情感、意志品质进行诊断性了解,在宽松有序的环境下对其行为作出客观真实的观察与记载,密切注视个体在集体中的各种言行举止,对周围及身边的事情的关注与态度,对家庭的态度,对婚姻的认识,对形势时事的关心度,对吸毒的认知度,以此进行非正式的交流与观察,能够更加接近一个真实的对象。管理者需要建立详细的个体诊断性的纪录,力求在生理、心理、行为等各方面寻找吸毒者的缺憾处、闪光点,具体要做到“7要”:

    管理者要根据吸毒者的具体特点提出具体要求,进行强制性的制度规范教育,对吸毒者进行系统的法律法规的正面灌输,促使其尊重法律规范的严肃性;运用集体约束法,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引导;结合这一群体的心理认知与人格特征,进行正面的强化教育,控制这些群体的集体舆论,适时提出指导性的发展方向,教育上注重搜集能够真正触动吸毒者内心深处的东西,挖掘其人性上的良知,包括亲情与友情的教育,做人的底线教育,在小组的层面上深入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努力帮助其构建健康的人格,规范其越轨的行为。

    管理者要指导吸毒者对自己屡戒屡吸进行归因,引导吸毒者对自己作持续的深刻自我剖析,面对各种具体的原因指导其如何正确解决,帮助其作出正确的回答,对环境的因素,个人的生活经历、吸毒成瘾的机理等进行深刻的阐释,和吸毒者一起,对其消极心理与积极心理、消极行为与积极行为作出全面回忆与总结;积极创造条件,采用诸如角色扮演、兴趣发展等等,使吸毒者正确认识到个人的价值,充分发掘个人的闪光点,辅助开展系统科学的身心训练,逐步增强其戒毒信心,培养戒毒意志力。

    管理者要充分利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群体与个体心理认知失调与行为反复、冲突的反面典型,及时进行警示教育,深入批判矛盾性认知人格的危害性,加大运用法律法规措施的正刺激,如自我检讨、行为约束、行为后果的预期等,努力强化其正确的心理认知,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管理者要及时根据吸毒者群体与个人的阶段性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讲评,要求吸毒者写出详细的戒毒生活过程感受,检讨个人心理与行为的得失,大中队同时应对各个小组及时进行比较分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与竞赛性的目标评估,逐步使吸毒者对正确的行为和人,尤其是戒毒成功者,包括戒毒信心指数较高者表示认同,趋向正面调适,直到内化为自己的潜意识的认识和行动。

    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吸毒者在无毒环境与有毒环境下的心理需求与行为表现,充分运用心理矫治的手段,对吸毒者存在的外在表现作出科学的评估,设置两难情景,对心理与行为进行再强化。所谓的再强化主要对于个体而言,增强个人拒绝毒友、拒绝毒品、厌恶吸毒环境、与吸毒圈决裂的魄力。

    管理者要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吸毒者进行戒毒法规政策与形势教育和介绍,包括社区或者乡村的无毒环境的介绍,以及与社会其他组织群体的戒毒态度作出善意的预警和劝诫,对戒毒效果作出全面的深刻性的评述,对可能遇到的种种吸毒戒毒问题作出心理分析与行为的判断,使戒毒效果进一步内化为个人的良知与道德责任,使其认识到戒毒成本与个人、家庭、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端正积极的戒毒态度,不断巩固个体的戒毒效果,稳步推进康复戒毒工作。

    随着吸毒类型劳教人员、康复戒毒人员的不断增多,管理者的矫治和转化任务将越来越重,对其行为发展过程的认识越深入,对做好工作越有指导意义。戒毒者重返社会,将会把在康复戒毒场所所受到的训练,与康复的效果展现给社会,我们难以保证理想的戒断率,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复吸的成本,一种理想的结果应是延长其复吸的间隔,主动预防复吸,使得躯体康复、行为康复、心理康复、道德康复、法律康复、生存康复的基本目标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这些人员回归社会后,能够拥有和常人一样的良好行为习惯,具备基本的社会人格、社会心理与守法意识,具有正确的生存观念和人生观念,进而外化成为一种社会的良好定势,最终成为一名守法的公民。当然要做到这些,但靠劳教戒毒场所一家是远远不够的,就像病人从医院就诊回家一样,要想保持持续的健康,还需要家庭、亲人的关心,需要自身的锻炼等等。吸毒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换△(患)了社会性的、生理性的慢性病人,具有迁延不愈的特点,除了劳教戒毒场所的治疗外,还需要把治疗延伸到社会、家庭,需要建立许多康复的港湾,非如此,此项工作就没有画上句号的时候。

    参考书目:

    1.时蓉华主编:《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3版;

    2.张厚桀主编:《行为主义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3版;

    3、汪道之编著:《心理咨询》,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4.K.W夏埃与S.L.威尼斯著:《人格科学》、《认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