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治疗 > 心理治疗 > 正文
心理治疗
心理接纳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2015-03-15 22:36:08 来自: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作者:曾祥龙/周瀚/王晨悦/ 阅读量:1

  近十几年来,一批新兴的心理疗法因强调对心理事件的接纳(acceptance)的重要性,被视为对传统认知行为疗法的重要拓展[1],甚至被划归为革命性的“第三代行为疗法”[2]。随着对新兴疗法的研究,“心理接纳”(psychological acceptance)技术本身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每年包含“心理接纳”或相关关键词的文献呈逐年激增之势[3]。

  1 心理接纳的概念与背景

  1.1 心理接纳的概念

  “心理接纳”也可以称为“经验接纳”,Butler和Ciarrochi将其定义为“一种经历心理事件(想法、感受、记忆)而不回避它们或不让它们影响行为的意愿”[4]。也有学者从行为主义的视角出发,将“接纳”描述为“允许、忍耐、拥抱、经验或接触一系列之前会引起逃避、回避或攻击的刺激”[5]。此外,Hayes等所提出的“经验逃避”[6],即一种无效甚至有害的改变内在经验的尝试,也常被视作“心理接纳”的镜像概念。

  尽管不同学者的定义略有出入,但这些定义都包含了三个共同观点:第一,心理接纳的对象一般是不良的主观体验而很少针对中性体验;第二,心理接纳的对象是心理事件而非行为问题,如恐高症患者要接纳内在的恐惧感,而不是屈从于自己恐高这一事实;第三,这些定义都隐含了行为并不一定是认知和情绪的直接结果,即改变行为未必要改变认知和情绪的观点[3]。

  值得强调的是,尽管接纳自我或接纳现实的思想早已存在于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和传统认知行为疗法之中[3],但对想法、感受等内在心理事件的接纳则是新的思想,也依托于新的技术。特别的,心理接纳强调改变心理事件的功能或改变“人与心理事件的关系”,如认识到某个想法只是转瞬即逝的心理事件而无须理睬或辩驳它,进而减少来访者对主观经验的回避或增加其对外在行为的控制[7]。这种只需“功能改变”的观点对传统认知行为疗法强调的“内容改变”,即改变负性思维的内容或频率进而改变情绪和行为的思想构成了巨大挑战[2]。

  1.2 心理接纳技术与第三代行为疗法

  Hayes将认知行为疗法划分为“三大浪潮”[2]:基于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传统行为疗法被划为“第一浪潮”;把治疗视野拓展至认知领域,以Beck的认知疗法和Ellis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为代表的认知主义疗法被划为“第二浪潮”;而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8]、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al Therapy, DBT)[9]和内观认知疗法(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10]等新疗法,因其将“改变内容”拓展到“改变功能”,并且在传统认知行为疗法强调“改变”的基础上补充了“接纳”的思想等一系列特点,被看做是对认知行为传统的重要拓展,进而被划分为“第三浪潮”。一些学者认为如功能分析心理疗法(Functional-Analytic Psychotherapy, FAF)[11]等疗法,也强调改变心理事件的功能而非心理事件的内容或频率,因而也可以被看做“第三代行为疗法”[12]。由此可见,“心理接纳”的应用已被视为“第三代行为疗法”的代表性特点。

  心理接纳技术在上述疗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应用也与这些疗法自身的理论基础紧密相连。接纳与承诺疗法强调回避负性经验的尝试非但无法消除负性经验,反而使负性经验的出现频率和强烈程度增加,而且回避还会造成社会功能的损伤。心理接纳的应用就在于使来访者接纳心理事件而改变行为,从而帮助来访者接纳内在的痛苦,实现有价值的生活[13]。辩证行为疗法是针对边缘型人格障碍而设计的疗法,心理接纳技术帮助患者接纳其强烈的情绪,同时在接纳与改变的平衡中学习和实践辩证法的思想,以摆脱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并循序渐进地改变自己[9]。内观认知疗法强调穷思竭虑(rumination)是抑郁症复发的重要原因,心理接纳技术使来访者改变其与负性自动化思维的关系,使来访者达到一种“想法是疾病的症状而非现实”的元认知觉察(meta-awareness),从而避免沉浸于负性自动化思维之中[14]。

  2 心理接纳的技术操作

  2.1 接纳情绪和控制行为

  心理接纳技术最为普遍的应用便是帮助来访者应对强烈的情绪、冲动或创伤回忆等。借助心理接纳技术,来访者增强对内在心理事件的接纳,如系统脱敏中保持对恐惧情境的想象。进而来访者也提升了对外在行为的控制,如接纳物质滥用的冲动而抑制用药行为。

  对情绪的接纳技术可以追溯到针对恐惧症的内部暴露法的研究[15],而目前更为普遍的技术则是“正念”(mindfulness)。西方临床心理学界所用的“正念”借鉴于佛教的内观(vipassana)或正念禅修(mindfulness meditation)。Bishop认为“正念”包括两个成分,第一个成分是对此时此刻的注意,第二个成分是伴随这种注意的非评判的,甚至是好奇的或悲悯的态度。后者即是在强调心理接纳,因而在某些测量正念的量表中被直接简称为“接纳”[16,17]。

  用于实现心理接纳的正念练习形式多样,“冲动冲浪”[18]就是一个经典练习:在治疗成瘾的正念复发预防(Mindfulness Based Relapse Prevention, MBRP)[19]中,治疗师指导练习者将冲动想象为海浪,海浪的起伏随着冲动的强弱而变化,并指导来访者观察海浪甚至想象自己如冲浪般随海浪起伏。治疗师会进一步引导练习者观察冲动的“无常”,即冲动始终在变化,当它到了顶点之后总还会落下,从而帮助练习者在冲动的顶峰控制住行为。与此类似,接纳与承诺疗法指导来访者将情绪想象为一个物体,物体的大小亦随着情绪的强弱而变化。无论这个物体变得多大,来访者都努力在心中为这个物体创造一个更大的空间来容纳之。治疗师可以引导来访者想象和观察这个物体的颜色、质感、温度等物理性质,使来访者保持对情绪的接触与观察而非逃避或压抑,从而达到接纳情绪的目的[8]。

  2.2 应对闯入性思维或负性自动化思维

  心理接纳的另一类对象是思维,目的在于让练习者退后一步观察思维,进而使思维自然的出现和消失,而不对其做出反应或陷入其中[13]。比如允许强迫思维存在于头脑之中而不做出强迫或反强迫的行为;对引发厌恶的思维不逃避;或在负性思维出现时停止穷思竭虑等。尽管心理接纳技术强调改变心理事件的功能而非其内容,即对思维的接纳并不涉及思维的内容恰当与否,但是如前文所述,认识到“想法仅仅是想法”往往暗含着想法的内容并不一定是现实的意味[14]。

  接纳与承诺疗法中的“去融合”(defusion)便是一组针对思维的心理接纳技术[13]。去融合可以非常简单,比如在负性自我对话前面加上“我有一个想法”,或者使用“灾难广播台开始播放”等隐喻[20]来达到退后一步观察思维的目的。更复杂的去融合则类似于正念练习,比如练习者将负性语言想象成河流上的浮叶,静静地观察浮叶的流动而不陷入语言的内容之中。去融合未必直接涉及元认知层面的理解,如在“牛奶牛奶”练习中,治疗师和来访者大声的重复某个单词(比如“傻瓜”)45秒左右,会发现这个单词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纯粹变成了一个词汇。这些去融合技术均可帮助来访者“将语言仅仅当做语言”而接纳其存在[21]。

  无论针对情绪还是针对思维,心理接纳技术的具体形式非常灵活。如Hayes所言,心理接纳技术重要的并不是某种特定的心理操作,而是这些操作所实现的功能[2]。因此,只要治疗师和来访者能够理解其思想与原理,就可以灵活地创造出自己的技术[21]。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