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治疗 > 中医中药 > 正文
中医中药
阿片类依赖戒断综合征中医辨证规律的探讨
2010-03-24 08:30:28 来自: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作者:白晓菊 宋树立 高学敏 阅读量:1

   近几十年来,国内中医及中西医界对西医常见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了大量研究,相继制定、提出或颁布了一些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案或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其中包括辨证分型和辨证标准。中医药戒毒工作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由于病因存在风、寒、毒、瘀、痰、郁、虚多端,病机虚实夹杂、标本俱病,病位涉及五脏六腑、三焦,病理基础为气血津液受损,故其辨证分型亦较复杂,以致临床研究诊断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阿片类药物依赖的诊治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均未列入,目前对中医戒毒药疗效的评价仍采用西医的标准,或自立标准,体现不出中医的特色;临床报道多局限于小样本研究,缺乏大宗病例的报告,无法做统计学处理,没有对吸毒、成瘾、脱毒、戒断、康复全过程提出一个比较公认的总体认识,不能对各种防治药物及方案从传统理论上加以分析评价,从而影响了中药戒毒新药的整体研究水平。因此,应重视本病的前瞻性研究,组织大规模的协作组,完成一定数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从而深入了解和掌握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发病规律,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确立辨证定方的分证治疗,使中医戒毒辨证分型、辨证标准规范化,形成中医治疗阿片类物质依赖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使中药戒毒药的研究朝着科学化、标准化、客观化、规范化、定量化发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们调查了北京地区强制和自愿戒毒机构的海洛因滥用者,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的阿片类药物依赖诊断标准[1]入院时尿液吗啡定性检验阳性,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同意参加本项调查;排除有器质性心脏疾病、严重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重度精神疾病、有严重的外伤未愈者以及怀孕和哺乳期妇女。调查时的病程限定为戒断d1-14,至调查结束时未再使用阿片类药物,也未给予其它任何对戒断症状可能有影响的药物,实际被纳入统计者96例,其中男65例;女31例,年龄15-49 a,平均年龄26.7 a±s 6.04 a。吸毒史为2-6 a,平均吸毒时间4.34 a±s 1.04 a,每日海洛因使用量为0.7-7.4 g,平均为1.05 g±s 0.58 g。

  1.2 方法

  1.2.1 阅读文献,寻找本病证型分类和辨证标准的依据 查阅古代有关戒毒文献、现代中西医结合期刊,初步拟定本病的主要证型和每一证型出现率较高的症状、舌象、脉象作为初步辨证标准,并作为制定调查表的基础和依据。

  1.2.2 调研表的设计包括一般项目、病情资料、中医证候、填表说明。(1)一般项目 住院病历内容如姓名、年龄等;影响中医证候的因素如体质、生活嗜好、心理特点、工作性质、居住环境等;(2)病情资料 病史、一般体检项目及主要阳性体征、主要理化检查结果、西医诊断、常见合并病症;(3)中医证候;(4)填表说明,打分标准。

  1.2.3 预备试验,检验初步标准的可行性 选取30例以内病人,通过预试后补充辨证标准,完善调查表格,然后扩大病例再进行验证。

  1.2.4 专家咨询,反复修改完善辨证标准 依据预试结果与文献资料,在名老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的参与下,举行多次学术讨论会,共同研究,不断完善阿片类戒断各中医证候基本诊断标准。

  1.2.5 流行病学调查 收集四诊资料,按辨证标准进行辨证,进行证候组合规律、演变规律的研究。

  1.2.6 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调查资料数据采用NDST新药统计程序Uer.3.0中χ2检验和SPSS统计软件包中聚类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1.2.7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7] 在全面系统地分析中医戒毒文献的基础上,参照有关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确立了如下标准,作为对阿片类戒断中医辨证诊断的基础。

  实证:

  (1)类表证:发热,恶寒,汗出,汗毛竖立,流鼻涕、流泪,哈欠连连,全身骨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2)热毒证(实热证):发热,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失眠,腹胀满,腹痛,便秘,小便黄赤,肌肉震颤或抽搐,舌红绛苔黄,脉数或洪大。

  (3)痰浊(湿)证:咳嗽,咯痰,呕吐涎沫,腹痛,腹泻,眩晕,脘腹痞满,食少口腻,眩晕,幻觉妄想,意识模糊,舌体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

  (4)血瘀证:全身疼痛(刺痛、久痛、夜痛、酸痛、如虫噬感、拒按),面部、唇、齿龈及眼周紫黑,肌肤甲错,肢体麻木,精神狂躁,舌质青紫或暗,舌体有瘀点,舌下静脉迂曲,脉涩或脉结、代或无脉。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