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治疗 > 病例报告 > 正文
病例报告
"摇头丸"致精神障碍一例
2010-10-05 11:29:23 来自: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作者:杜新忠转 阅读量:1
  患者,男33a,间断精神失常7个月。患者于1999年10月开始服用“摇头丸”,服用间隔时间短至1-2d,长至1个月左右,每次服用0.25片-1.5片。2000年3月患者服用1片“摇头丸”后出现紧张、害怕,认为时刻有人注意自己,被公安人员和朋友跟踪。未经治疗,症状持继4-5d后自动缓解。之后仍间断服用“摇头丸”,并末出现精神异常。2000年10月20日,患者服用0.25片“摇头丸”后,再次出现精神异常,认为朋友都在利用自己,谋害自己;认为家人偷听自己说话,因而不敢大声讲话。2000年10月27日,患者出现呆愣,语乱;有时胡乱拔打朋友电话,诉之肝区不适、腹部胀气、缩阳、进食和睡眠减少等。10月30日被送至我院就诊。
  
  入院后精神系统检查:意识清晰,目光茫然,问话不答,自言自语,内容凌乱。辅助检查:尿吗啡(—),血生化、心电图、脑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后经过促大脑代谢药物治疗和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等)治疗1周,病人精神症状明显好转,能清晰回忆入院当天情形,并自述服用“摇头丸”后感到极度高兴,药效过后十分抑郁,有被人跟踪,监视的感觉,现在这些感觉均已消失。半个月后病人治愈出院,追踪3个月病情稳定并未复吸“摇头丸”。
  
  讨论:
  
  摇头丸”的主要成分为中枢兴奋剂-甲基苯丙胺和MDMA的混合物。苯丙胺类毒品滥用后主要感觉有愉快心境、体力充沛、亲密感增强,作用消失后部分滥用者感到疲乏、焦虑和渴求等,另外,苯丙胺类毒品特别是MDMA滥用可导致精神障碍,主要为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幻觉、牵连观念、被害妄想,妄想内容虽凌乱但与现实有关,与精神分裂症十分相似。其机理:(1)促进突触前膜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2)阻断突触后膜儿茶酚胺回吸收,使得位于突触间隙的儿茶酚胺堆积,因而产生对突触后膜强有力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儿茶酚胺样作用,从而引发了临床所见的行为改变和拟交感样作用。
  
  本例服用“摇头丸”后虽导致出现精神症状,但未出现幻觉,且症状持续时间短。考虑到患者精神障碍出现较早,且症状持续时间短,故应为急性中毒反应;若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类似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症状,并持续较长时间。停止滥用后,数周内可自行恢复;但反复服用“摇头丸”会导致该精神症状反复发作。由此可见,在临床诊断时,应询问是否有过服用精神活性物质的病史,以免误诊。
  
  苯丙胺类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的同时,多伴有神经系统体征,如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震颤,这与其拟交感样作用有关。
  
  该患者入院后未发现上述体征,可能与病人入院较晚未能观察到当日中毒表现有关。
  
  另从本例看,小剂量、短时间应用氟哌啶醇治疗苯丙胺类毒品导致的精神障碍有较好疗效,一般无需维持治疗。如能配合心理与行为治疗,将可避免病人复吸。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