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资源 > 戒毒所管理 > 正文
戒毒所管理
物质依赖科住院患者逃跑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戒毒所管理
2009-03-11 07:01:29 来自:《临床医药实践》 作者:王达平 韦少凤 徐健雄 胡文生 阅读量:1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私逃的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物质依赖科住院患者中8例逃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外逃者多数为新型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私逃时戒断症状已消除或精神病性症状已消失。患者外逃多发生在晚上非正常上班期间,外逃方法多是毁坏病房卫生间窗子后逃跑。患者外逃后大多能及时追回或及时办理自动出院手续,外逃期间未发生严重后果的事件。结论:新型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逃跑发生率较高。私逃原因复杂多样,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止患者外逃。

  【关键词】物质依赖科 新型非法精神活性物质 住院患者 逃跑 对策

  我院物质依赖科主要收治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包括合法类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及其所致其他精神障碍患者,如酒依赖等,以及非法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封闭式住院脱瘾治疗为物质依赖最基础的治疗之一。临床中发现,新型非法类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有其特殊性,住院期间发生私自外逃者较多。收集2007年1月—2007年7月8 例私逃患者的情况作一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为更好地保证医疗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等提供些有益的经验。

  1  临床资料

  例1,男,34 岁,未婚,初中文化,无业。因吸食海洛因成瘾13年,间断服食“冰毒”3年,易冲动,易怒半年,乱语,称被人追杀等1个月而于2007年2月7日首次被送入院。入院诊断: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精神病性障碍;海洛因依赖综合征;乙型病毒性肝炎。2007年2月18日约20:00时其“女朋友”探访时私下带入一板手给患者,21:00时许患者用板手撬拆开二楼病房内独立卫生间窗子防盗网后私逃,并游荡在外,约15 d后家人发现患者在家附近的不良场所,并当即报警,在警察协助下强制送返医院。逃跑时精神病性症状已消失。

  例2,男,47 岁,离婚,初中文化,无业。因吸食海洛因成瘾8年,吸食“冰毒”2年,冲动,行为紊乱,称被人追杀等2天而于2007年3月6日第4次被送入院治疗。入院诊断: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精神病性障碍;海洛因依赖综合征;丙型病毒性肝炎。3月12日13:00时许,其16 岁的儿子要求探访,探访时在其儿子的协助下,拆掉一楼病房墙上约2 m高处的排气扇,从安装排气扇的洞口钻出逃至家中,不肯返院而家人办理自动出院。私逃时精神病性症状已消失。

  例3,男,40 岁,未婚,初中文化,无业。因吸食海洛因成瘾10年而于2007年4月17日在家人劝说下入院脱瘾治疗。入院诊断:海洛因依赖综合征;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于2007年5月6日19:30分左右拆坏病房木凳用木块撬开病房独立卫生间的窗户防盗网后逃回家中。次日自行返院办理出院手续,解释私逃原因时称已停用美沙酮替代了,又是在“五一”假期,住院太闷了。

  例4,男,20 岁,未婚,初中文化,无业。服食“摇头丸”并间服“K粉”2年,称听到声音,受到迫害等3个月于2007年5月2日首次被送入院。入院诊断: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精神病性障碍;氯胺酮有害使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于5月6日跟随例3私逃,在医院内被发现并被追回。当时精神症状已基本消失。

  例5,男,44 岁,离婚,初中文化,无业。因吸食海洛因成瘾18年,吸食“冰毒”后出现神志模糊、兴奋、行为紊乱等2 d而于2007年4月26日被家人第2次送入院治疗。入院诊断: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谵妄状态;海洛因依赖综合征。患者于5月6日跟随例3私逃,在医院内被发现并追回。当时精神症状已消失。

  例6,男,19 岁,未婚,初中文化,无业。因服食“止咳水”成瘾3年,间断服用美沙酚和“K粉”等约6个月于2007年6月9日首次被送入院治疗,入院诊断:可待因依赖综合征;美沙酚有害使用;氯胺酮有害使用。2007年7月6日11:00时左右毁坏病房用木凳而用木块撬开一楼病房内防盗网私逃,不久即在医院内发现被追回,自称住院很闷。

  例7,男,27 岁,未婚,初中文化,无业。因服食“止咳水”成瘾2年于2007年5月10日首次入院。入院诊断:可待因依赖综合征。患者于2007年7月16日20:00时左右用手弄开二楼病房内防盗网私逃,当时扭伤双踝关节,私逃后当晚打的士回到约离院80 km的家中,联系家属后,患者当晚被接回医院。事后患者解释住院太无聊。

  例8,男,19 岁,未婚,初中文化,无业。因服食“止咳水”成瘾3年,间服美沙酚和曲马多约2年于2007年6月20日首次入院。入院诊断:可待因依赖综合征;美沙酚有害使用;曲马多有害使用。患者于2007年7月16日20:00时左右跟随例7私逃到其家中,其后一同被接回医院。

  2  结果

  私逃者均为男性、青壮年、未婚或已离婚的无业患者,未发生女性患者外逃。患者多为新型非法活性物质依赖或所致的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如可待因依赖综合征和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的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等。患者皆为家属送来住院治疗,并非所谓的自行前来“自愿戒毒”,并且多为首次住院患者。至今未有合法类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外逃现象。外逃患者另一显著特点是绝大数为多物质滥用患者,有些为新型和传统型非法物质的共同滥用,有些则为多种新型非法物质或新型非法物质与合法药物的共同滥用。逃跑时依赖综合征者戒断症状已消除,精神病性障碍者经治疗精神症状已消失。

  患者外逃多发生在住院后15 d内,具体外逃时间多选择在19:00、21:00非正常工作时间。外逃方法多为破坏病房卫生间窗子的防盗网,毁坏窗户后逃走。有2 例在探访者直接或间接协助下发生外逃。其中5 例为集体性外逃。外逃原因患者多解释为住院无自由、烦闷和无聊等。患者外逃后多能及时追回或及时办理自动出院手续,外逃期间未做出严重后果的事件,如违法犯罪行为等。

  3  讨论

  本组资料表明,新型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逃跑发生率较高,远多于普通精神科住院患者。陈为香等[1]报道其医院1989年—2000年11年间仅有41 例住院精神病患者逃跑。胡毅等[2]报道在其所在精神卫生中心,1990年1月—2004年12月间住院精神病患者逃跑22 例,占住院人数0.14%。一般认为普通精神科的分裂症等患者外逃的原因多与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和无知力等有关[3],而非法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期间外逃的原因可能与此无关,而更加复杂多样,可能与患者本身的疾病特点、住院环境、医疗和护理因素等有关。

  本组患者外逃时戒断症状或精神病性症状已消失,患者可能认为已无进一步治疗的必要。加之非法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者住院前多生活无规律,平时生活内容杂乱,习惯了自由散漫的生活,厌恶受到约束,封闭式的住院环境难以接受,并且住院生活较单调、沉闷,因而患者多不安心住院,一有机会时就外逃。此外,患者在社会上可能与不良人物接触较多,对私逃方法相对较熟练。

  一般认为物质依赖者多有人格的改变,患者常有攻击个性倾向,容易冲动的激惹、说谎,在遵守制度和法律上有困难,难以理解和遵循常规和准则,人格改变因素可能是患者外逃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患者对逃跑的解释多为无聊、沉闷,但是否有心理依赖因素,对非法物质的心理渴求而促使患者逃跑也应考虑。此外,病房安全措施不到位,护理查房制度和探访制度执行落实不十分严格等亦与患者外逃有关。

  患者住院期间逃跑,常给患者、家庭、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此外,患者外逃亦可能引起医疗纠纷。本组私逃已离院的患者,多数及时返院或及时办理自动出院手续,在院外期间未发生严重的后果,这可能与患者的疾病性质和病情有关,患者外逃时并无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依赖综合征患者的生理依赖已消除,具有自知力,对自己和外界环境有较清醒的认识,以及家属对患者疾病和有关行为有一定认识和理解等有关。

  防止患者外逃是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住院患者的逃跑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如何有效地防止住院患者逃跑和可能发生的相关后果,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患者入院时家属和患者均应签署住院知情同意告知书和住院承诺书。在入院时必须向家属解释说明患者疾病的性质,有私逃的可能性,使家属有心理准备,住院期间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发现患者不安心住院,应及时与家属联系,说明情况,争取家属合作,与家属一起做好患者安心住院的工作,使家属进一步具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

  治疗上应采取多种心理治疗方法,使患者理解和接受继续住院治疗的必要性,逐渐淡化和消除患者的对活性物质的心理渴求,尽可能地矫正患者的人格缺陷。亦应根据病情,加强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治疗等。

  与普通精神科患者外逃方法相似,患者多以毁坏窗子后外逃,故应加强病房安全,特别是病房的窗、门等硬件设施的加固并定期检查和进行维护,以提供较安全的治疗环境。

  住院生活的单调是患者逃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病房应尽可能提供必要的健身和娱乐器材,如跑步机、台球、各类棋具、扑克、报刊杂志等,并安排专职人员组织好患者的健身和娱乐活动,丰富患者的日常生活。此外,应严格有关制度的落实,如探访制度,护理查房制度等。非监护人或直系亲属应禁止探访,家属探访时应及时交待有关注意事项和检查所携带的探访物品,防患以未然。

  【参考文献】

  [1]陈为香,蔡玉琴,李乃萍.精神病患者逃跑原因分析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9):2112-2113.

  [2]胡毅,侯昌蓉.22例住院精神病人外逃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9):2693-2694.

  [3]徐辉.对逃跑病人的心理浅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2,5(4):96.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