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资源 > 戒毒所管理 > 正文
戒毒所管理
对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吸毒劳教人员的管教对策
戒毒所管理
2007-10-03 09:31:36 来自:四川省沙坪劳教 杨素琼 作者: 阅读量:1

  民警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劳教人员的错误思想能否得到矫治,取决于民警的教育理念、知识水平、工作方法、工作能力,劳教人员是被动地接受民警的教育,只有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到位,深入到劳教人员的心理,才能破除他们已形成的动力定型,重塑遵纪守法的心理品质,只有民警的教育与劳教人员的接受教育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管教工作才能取得显著成效。我们通过对劳教人员彭建东的管教中充分凸显了这种管理理念。其管教对策归纳如下:

  一、充分了解其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彭建东四岁时父亲去世,单亲家庭的影响或多或少的波及到他的心灵 ,当接触社会的阴暗面时,不能够正确的去认识和对待,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性格表现为固执和叛逆。他原在水泥厂工作,先后当过统计员、宣传员。1991年因伤害罪和盗窃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彭建东在某监狱服刑期间,通过监狱民警的教育和帮助,决心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他根据自己爱好写作的专长,在服刑期间利用闲暇时间取得了四川省成人高等教育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凭。因为表现突出,于1995年提前释放。回归社会后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曾经是犯人的身份而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相反他对今后的生活目标有了更高的标准,凭借自己的能力做起了餐饮生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并取得了相当丰厚的经济收入。1997年由于受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认为吸毒是身份的象征,是有能力、有钱的体现,所以在朋友的引诱下开始尝试吸毒,并且认为每天200—300元的毒资自己有能力来承受,但他并没有完全清醒地认识到毒品对社会、对家庭、对他的身体乃至心理的危害性,于是一步一步地走进了毒穴。未泯的良知使他曾去自愿戒毒和强制戒毒数次,每次短短几个月的戒毒期以及种种原因,他并没有成功的戒掉毒品。2000年被处以劳动教养2年,在四川省沙坪劳教所接受教育。在此期间彭建东的妻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也沾上了毒品。为了吸毒她变卖了家里所有的家具和手饰,还把给他们的儿子在银行存的教育基金也取出来满足罪恶的欲望。曾经美好幸福的家庭,一家三代其乐融融,已是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后来妻子通过强制戒毒成功的戒掉了毒品。2002年彭建东解教回家,也想过把那个形同废墟的家建设得像一个家的模样。岳母为了防止他再次吸毒,让彭建东一家搬去和他们一块儿住,目的是使彭建东尽量避免与外人接触,而且还筹划着让他去做铝合金生意,此时的彭建东在亲人的感召下,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深深的感到自己有义务去担负家庭的责任。但与此同时妻子与他的关系渐渐地紧张,感情的破裂使他精神空虚,后来妻子参与一起盗窃案而被捕了,彭建东彻底的感到前途无望,再也无心去经营那个共同的家园,原来的一切梦想都被现实撞得粉碎,他再次走上了吸毒的道路。2003年又被判处在四川省沙坪劳教所劳动教养一年半。中队民警在充分地了解他的背景和经历后,有的放矢地对他进行教育和引导,重点对他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使他认识到自己思想上的错误:所谓有能力并不是靠吸得起毒来证明,吸毒只能使自己与人生的正常轨迹背道而驰,必须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必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挽救妻子,用亲情来感化妻子,互相鼓励,互相进步,积极改造,早日团聚!

  二、以自然、亲切的谈话方式,深入其内心,找到思想症结

  彭建东再次到劳教所劳教时,加之家庭的巨变,孩子无人照管,由于心理负荷沉重,使他心理充满了怨恨,感到失落、压抑,自暴自弃,仇视情绪大,不服从管理,不接受教育,在劳教期间经常打架、酗酒闹事,中队民警责令其反省,并处以扣、罚分,虽然当时对他起到些震慑作用,但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他依然放任自己,我行我素,在错误的观点支配下,无视所规队纪,行为放荡不羁,很难管束。但中队的民警并没有就此放弃对他的挽救。在管理教育模式上以矫治为工作核心,采取因人施教,用严历和怀柔等方式来教育、感化、挽救他。改变过去那种空洞说教、以罚代教的管理方式,营造一种轻松的、愉快的谈话氛围,选择有利的环境,以亲切、自然的谈话方式去感染他、说服他,让他敞开心扉、推心置腹、开诚公布地说出心里话,使他在不自觉中暴露自己的错误观点,摸清他的思想症结,设身处地为他着想。在这种和谐、平等的交谈中,民警发现他虽然在改造过程中总是采取抵触情绪来对抗,但其内心却是十分脆弱,非常渴望得到关爱,渴求真情的慰藉,特别在乎亲人对他的情感和关心,觉得自己连棵草都不如,表面上对什么都无所谓,但实际对那个摇摇欲坠的家仍然无限的牵挂,所以心里常常感到失落和沮丧。于是中队民警在他和家人之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渐渐地彭建东有了好的转变。

  三、理论联系实际,对其生活目标进行切实的指导,疏导思想,矫治思想,为回归社会后的生活道路指明方向

  虽然彭建东的文化层次较高,但综合素质较差,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如果急于给他讲空乏的大道理和宣传毒品的危害性,他并不容易接受,更触及不到其灵魂,因为他觉得这些大道理他都明白,使中队民警的工作很被动,使民警投入的精力付之东流。鉴于此种情况中队民警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采取疏导形式来向他宣传毒品的危害性,让他自己对这种切身体会进行深刻的反思,这种反思是基于毒品对他带来的切肤之痛、人格的沦丧、妻离子散……吸毒的结果,打破了他在社会上的优越感和对生活目标的追求,这对于彭建东而言实质上比毒品对他身心危害更具有刻骨铭心的意义。家庭的破碎,使正值受教育年龄的儿子,现在无人管教,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彭建东来说就形成了一种很现实的家庭压力,因此中队民警抓住这个方向为切入点,尽量用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责任感来对他进行教育。启发引导他认识自己的错误,将其错误思想引到正确的、积极的方向上来,使其学会改善自己的心理素质,加强情感的调控和意志的锤炼,正视现实,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勇敢地去经受各种巨浪的冲击,以磨练自己的意志,做到顺境时能抓住机遇,逆境时不灰心丧气,随时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不能总是生活在畸型思想的怪圈里。民警从人文化的角度出发,坚持人道主义精神,做到严而有度,宽而不纵,在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针对其特点实行管理,指出他是为人之父,如果不能给孩子作表率、作榜样,孩子将来有可能步入他的后尘,从而唤起他对家庭的责任心,唤起他的改过意识;指出吸毒是一条不归之路,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愉悦,只会把人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甚至把曾有的一切美好的东西统统的葬送,更不可能拥有美好的未来。中队民警和风细雨般的交谈,像一股春风吹进了彭建东那冷漠的心,像一股暖流触动了那根悔悟的弦。

  四、密切注意其行为,发现问题,妥善处理

  在对该劳教人员长期的管理过程中,民警还发现环境对他的整个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以往与吸毒人群频繁接触使他不自觉的受到诱惑,所以中队采取分类教育,将吸毒人员分开管理,既利于吸毒劳教人员的矫治,又防止交叉感染。这种方法在该劳教人员的身上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五、寻找其身上的闪光点,发扬其积极的因素

  中队根据彭建东的写作特长,安排他在中队办墙报、黑板报,鼓励他写文章在普法网上投稿,充分发挥他的优势。

  通过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的管理教育,该劳教人员树立起了正确的自我意识,充分认识到:要把戒毒的决心和行动,落实到实际的改造过程中,只有积极的改造,争取早日解教回家。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改造,既不利于改造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相反只会使教期延长,更谈不上负起对家庭的责任,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负担起生活的全部内容,还必须依靠戒掉毒品后的全新面貌去完成。两次劳动教养的经历,让彭建东还认识到:珍惜生命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还要对家庭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吸毒不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

  该劳教人员在民警的管理教育下,积极配合,努力改造,正逐步走向新生的道路。事实证明因人施教,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促进劳教人员的教育改造。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