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资源 > 戒毒所管理 > 正文
戒毒所管理
艰苦创业 科学管理 努力创建一流戒毒所
戒毒所管理
2007-07-08 22:54:25 来自: 作者:范乃健 阅读量:1

    1999年12月18日,是昆明市强制戒毒所建所十周年纪念日。昆明市自1988年发现第一例海洛因吸毒者后,到1991年全市统计在册吸食海洛因、鸦片人数已达8000余名。面对毒流渗透,昆明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三禁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的禁毒方针,在严厉打击大宗毒品过境的同时,于1989年12月18日组建了80年代以来国内第一家强制戒毒机构——昆明市强制戒毒所,对吸毒成瘾者依法实施强制戒毒。
    十年来,在昆明市委、市政府及市公安局党委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昆明市强制戒毒所全所民警艰苦创业,从建所初期租房办公、民警乘公共汽车上班、收治容量仅40张床位,逐步发展到现在占地62亩,民警编制90人,最大收治容量达4000人,固定资产5000万元;拥有现代化办公、医疗设备和药厂,能自己研制和生产戒毒药物,集治疗、教育、康复、科研、宣传“五位一体”的国内较大的戒毒所,戒毒收治容量不断扩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1990年收治442人次,到1998年、1999年收治量上升了20倍,达8000余人。十年来已累计对包括全国各地在内的36200余人次吸毒者实施了脱毒治疗。
    在十年的历程中,昆明市强制戒毒所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探索,在药物脱瘾、心理治疗、劳动康复、管理教育、社会帮教、戒毒科研、以劳补所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总结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戒毒工作新路子,创立了“昆明戒毒模式”。国家禁毒委于1997年3月11日转发了昆明市强制戒毒所的“创业历程和管理经验”,被列为国家对外宣传的禁毒工作窗口,连年被云南省和昆明市评为禁毒工作先进集体,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
    一、开展两种形式戒毒,两项措施治所,实行“戒毒三步走,四级管理,五化要求”,强调戒毒整体效应。
   (一)、两种戒毒形式互补,综合并进。两种戒毒形式即强制戒毒和自愿戒毒。强制戒毒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和国务院《强制戒毒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对吸毒成瘾者实施强制性的治疗、教育、管理、康复措施,强制戒毒时间为3个月。自愿戒毒作为强制戒毒的补充。昆明市强制戒毒所在做好强制戒毒的同时开展自愿戒毒,按照“吸毒违法,吸毒必戒,鼓励自愿戒毒,严格管理,热情服务、杜绝毒品,确保效果”的指导思想管理自愿戒毒人员。从1993年5月开始设立自愿戒毒部,设床位12O张。 1998年根据自愿戒毒者逐年增多的需要,又投资近300万元建立标准间,使床位扩大到200张。办好自愿戒毒能够弥补强制戒毒收费难、经费不足的缺口,同时能够使社会面吸毒人员和毒品需求减少。
   (二)两种措施,从严治所。戒毒的目的,是让吸毒成瘾者彻底摆脱毒品的祸害,恢复正常人的生活。我们依法采取强制和封闭式措施进行管理。运用政策、法律的威慑力和严密的所规所纪,防止毒品流入戒毒所,依法实施强制戒毒。通过采取两种措施,从严治所,有效地杜绝了毒品流入所内和防止戒毒人员逃跑和自伤、自残、打架斗殴,戒毒环境达到了无毒、清洁卫生、井然有序。
   (三)、戒毒三步走,四级管理,五化要求。昆明市强制戒毒所于1993年初提出了“三步走,四级管理,五化要求”的戒毒管理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戒毒三步走即,药物脱瘾、心理治疗、劳动康复;四级管理即房间、楼层、中队、处四级管理;五化要求,即治疗医院化、教育学校化、管理军事化、康复劳动化、环境园林化。在整个戒毒过程中按照系统科学进行管理,脱瘾治疗是基础,教育管理是关键,康复为目的。
    吸毒人员进入戒毒所后,生理脱毒是第一步。坚持正规的医疗管理秩序,按照严格的规程进行治疗是脱毒的必要条件。学校化教育是为实现戒毒人员思想转化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戒毒所是教育人,挽救人的特殊学校,昆明市戒毒所开展法规、医疗、道德伦理、心理、行为等教育,做到教学内容系统化,教学时间制度化,教学队伍专业化,把“三控诉”活动作为心理治疗的重要内容,从内因入手,控诉毒品如何毁了个人,败了家庭,伤了亲友,害了社会的真实事实;控诉自己缺乏信心,决心,恒心,屡戒屡吸。不能自拔,导致家庭,亲友社会失望的惨痛经历;控诉那些提供毒品,拉人下水诱人吸毒的教唆犯,害人精。通过对毒品危害的控诉,充分发挥学员内因的变化作用,是他们从内心发出对毒品的切齿痛恨,进一步认识到毒品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良知觉悟得到复苏,反毒意识得到增强,变政府要我戒毒为我要戒毒,提高戒毒的自觉性和戒断巩固率。军事化管理,集体化生活是戒毒管理的重要内容。戒毒所建立正规的生活、内务、训练秩序。对戒毒人员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把军人的纪律作风,内务规范,举止行为,文明礼节,体能训练贯穿到强制戒毒中,使他们按照所规所纪要求从日常生活做起,锻炼意志,强健身心,改变不良的嗜习。戒毒不是简单地把吸毒人员关起来就了事,而是要达到生理戒断和逐步消除心理依赖。对此,大胆探索,把康复与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劳动是手段,康复是目的。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让吸毒者在生理脱瘾的基础上,逐步消除心理依赖,达到身体康复,心理矫正,人格重塑,学会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自1993年以来,开辟各种劳动生产项目,创办小实体,共计组织戒毒人员康复劳动40余万人次,创产值480余万元,为国家节支近300多万元。
    二、坚持不懈地开展戒毒及戒毒药物研究,下决心打破“戒毒无成”的神话。
    对于创业者来说,环境条件的艰苦并非难事,最难的莫过于所创的事业毫无基础,靠摸索前进。戒吸海洛因在中国历史上是首开先河,没有前人留下的经验可供借鉴。1990年开始运转时,所内建设百废待兴,管理教育更是“白纸”一张,临床脱瘾没有药物,康复治疗不知从何入手,心理治疗也是一个新课题。吸毒人员突然失去海洛因的依赖,痛苦交加,多病齐发,自伤、吞食异物、逃跑、自杀等随时都可能发生。面对困难,不是等、靠、要,而是千方百计搞建设,求发展,访名医,采百草,经过上百次科研实验,终于研制成功 “6.26”戒毒药。该药经 上万例临床应用,脱毒治疗达到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的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1997年底开始,又开始第二代戒毒药物研究,目前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创业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矛盾的过程。戒毒实践中,复吸率高、屡戒屡吸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近年来我们深入到戒毒学员中调查研究,分析认为,导致学员复吸的原因固然很多,也很复杂,但最关键的是出所人员在毒品的诱惑面前信心不足、决心不大、恒心不够。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尝试着从内因教育入手,改进戒毒教育方法。其主要做法:一是在民警中深入开展戒毒问题大讨论,澄清戒毒不成的误导,确立正确的戒毒指导观念。近年来,由于国际毒潮泛滥,吸毒在全球迅速滋长蔓延,戒毒成了世界关注的难题,不少国家不少传媒为了让人们远离毒品,甚至把染上毒品与患上绝症相提并论,有的声称毒品“永远戒不断”。这些观念和误导,不仅在吸毒人员中造成了严重后果,也对我们的戒毒工作者影响很大,不解决认识问题,就会把受戒人员另眼看待,感情上始终会格格不入。因此,我们在讨论中重点对鸦片与海洛因的成瘾机制、依赖性、戒断症状进行仔细分析,具体分析社会、家庭因素、外界环境对戒毒的影响。通过经常不断的大讨论,在民警中消除了“戒毒无效”的思想障碍,树立了工作信心。二是在戒毒学员中大规模开展“三控诉”活动,请“回头浪子”现身说法,“教浪子回头”。先后组织2万多人次参加控诉毒品危害大会,2000多名学员从不同角度控诉了毒品的危害。每次活动,省禁毒委领导及昆明市禁毒领导小组成员均要参加,有近10余家新闻单位先后进行报道。受戒学员通过控诉毒品的危害,许多人良知觉悟逐渐复苏,从内心发出了痛恨毒品的怒吼,从思想上重新筑起了抵御毒品的防线。从1998年追踪调查的情况看,凡是在控诉大会上发过言的学员,有相当一部分人至今没有复吸。实践证明,“三控诉”活动是教育和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 除开展“三控诉”活动外,还把毒品常识、禁毒法规、强制戒毒办法、鸦片战争等搜集整理成300余道问答题,每期举办一次毒品知识竞赛,通过反复灌输,使戒毒学员增长知识,熟悉法律法规,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把戒毒工作向社会延伸,努力坚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阵地,不断提高戒断巩固率。
    戒毒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禁吸戒毒工作必须下苦功夫、细功夫,从长计议。从1992年开始,我们提出把戒毒工作做到所外去,配合社区、家庭、学校抓好防毒教育。一是坚持常年追踪、定期尿检,在40多个社区建立了“6.26”戒毒药服务站。二是抓学生反毒防毒教育,牢牢固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阵地。近年来,我们不仅到大专院校和中小学讲课,还把老师学生请进来参观,并与昆明市教委、市禁毒办一起,在我所四次召集全市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防毒工作教育会议,并两次开展百名学生“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签名活动。与此同时,先后到昆明的30多所中小学校讲课,组织60余名戒毒学员到工厂、学校、社区、部队作“现身”说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千方百计做挽救人的工作,对有单位或正在上学的戒毒人员,都尽量做工作,让单位、学校不要轻易开除,把他们推向社会,再陷入无救之地。如昆明某大学一名外语系大学生刘某寒假回家被过去的同学引诱吸毒。学校得知这一情况后,勒令刘某退学。戒毒所多次到学校与校方领导商谈,并给校党委写了一份能否恢复刘某学籍的“建议书”,让他戒断出所后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并把刘某所在系和班级的300多名师生请到戒毒所与民警和学员座谈,学校最终听取了戒毒所的意见,让他完成了学业。四是尽量为戒毒学员提供就业机会,坚持开展养殖、汽车修理、美容美发、花卉水果种植等培训,让戒毒人员出所后能够自食其力。为被父母遗弃的未成年人,千方百计做工作,让其回到父母身边,找回父母亲情。五是在做好所内工作的同时,坚持“预防为主、防戒结合”的思想,大力呼吁全社会对毒品问题进行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增强公民的反毒防毒意识。1998年10月,建立了一个面积为400平方米的展厅,展出图片850余幅、实物标本2200余件,让来所参观者接受系统的禁毒教育。同时,还制作活动宣传板面50块,在每年的“6.26”国际禁毒日、“10.26”中国禁毒执法宣传活动日到街面上进行戒毒宣传。1995年以来,多次与市教委、劳动人事部门共同在中小学校、技工、职业学校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编写《毒品预防读本》,制作《告别昨天》、《吸毒的危害》、《血与泪的控诉》等录像资料向社会提供宣传资料,广泛开展“拒绝毒品,珍爱生命”活动。十年来,昆明市已有大批吸毒人员戒断了毒瘾,有的已经入了党,当了干部或骨干,有的又重新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如云南冶金机械厂,1992年先后送来14人到我所戒毒。通过帮教,已有9人戒断了毒瘾,有1人入了党,4人当了骨干。金碧社区共有16人吸毒,通过帮教,已有12人戒断了毒瘾。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昆明市吸毒人员的戒断巩固率达到了15%以上,其中有工作单位的戒毒人员,戒断巩固率达到了60%以上。昆明市在1993年就基本控制住了吸毒蔓延的势头,目前在册吸毒人员已呈下降趋势。
    四、最大限度最大容量收治戒毒人员,举全所之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确保“99昆明世博会”的安全。
    “99昆明世博会”是本世纪末我国政府举办的一次国际性园艺盛会。开好此次盛会,关系到昆明市的形象、云南省的形象乃至中国的形象,关系到昆明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世博会的安全,做到万无一失是公安机关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戒毒所作为禁吸戒毒工作的主力军,肩负的担子重、责任大,从1998年8月起就进入了世博会安全保卫工作实战状态,全所民警从讲政治的高度,以“多收一名吸毒人员,就能给春城多带来一分安宁”的政治责任感,团结一心,自加压力,周密组织,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和连续作战的精神,本着向最坏方面着想、向最好方面努力的要求,重点解决防逃、防群体闹事、防疾病流行等问题。1998年除正常收治外,还增加收容吸贩毒盲流人员1114人。1999年1月至11月,共收治戒毒人员6300余人,圆满地完成了世博会安全保卫工作任务。
 五、加强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为维护人类的健康作积极的贡献。
     毒品问题已由区域性问题演变为全球性问题,解决毒品危害不单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任务,而是一场没有国界的战斗,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昆明市强制戒毒所积极开展国内外的的禁毒合作,受到国际社会的好评。1991年以来,联合国和100多个国家、地区的8000余名参观考察者及多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参观考察过昆明市强制戒毒所。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美国助理国务卿格尔哈特、泰国司法部长沙怀.帕塔诺等评价昆明强制戒毒所的管理是“世界一流”的。1998年5月11日,联合国秘书长皮诺.阿拉奇率团考察昆明市强制戒毒所后说:所看到的一切令我非常吃惊,昆明戒毒所取得的成就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佐证,向国际社会表明了禁毒是可以成功的。希望联合国与中国,尤其是云南昆明在戒毒项目上展开更多的合作。马来西亚政府官员参观考察后提出:“希望在戒毒药物研制使用方面与昆明市强制戒毒所开展合作”。美国毒品问题专家考察回国后,在《侨报》上刊登文章,呼吁“美戒毒应借鉴‘昆明模式’”。“这里是一家医院,一所学校,一座军营,一个短期培训班,是重铸生命的熔炉,是再筑灵魂的战场,是治病育人的好场所,是禁吸戒毒工作的楷模”,这是各级领导、新闻媒体、各省、市禁毒战线的同志参观昆明市强制戒毒所后给予的评价、鞭策和鼓励。  
    禁绝毒品,任重道远。戒毒工作要向深层次发展,必须加强国内和国际的合作与交流,让我们携起手来 共同为遏制吸毒滋生蔓延,根除毒品祸害,作出不懈努力。
            摘自《全国禁吸戒毒研究论文集》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