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资源 > 戒毒机构 > 正文
戒毒机构
开远市戒毒康复场所:不断开创戒毒康复场所工作的新局面
2010-07-10 09:39:43 来自:杜新忠戒毒网 作者:网络 阅读量:1

  一、主要做法

  我市戒毒康复场所“雨露社区”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长期的戒毒实践中,我们发现,强制隔离戒毒措施只在一定时段和特定区域内有效,戒毒效果能否伴随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并终身巩固,则是强制隔离戒毒力所不及,却务必解决的问题。

  (一)三次触动,使我们最终下定决心创建“雨露社区”。第一次触动,源于一名复吸人员的死亡。2002年11月,戒毒人员陈**第三次强制戒毒期满后,申请留所康复。作为自愿留所的第一例,当时既无先例,也无法律依据,我们非常为难。但基于他热切期盼留所的态度,就与他签订了一份自愿留所协议,但由于居住条件差、就业条件不充分,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和压力,我们没有让他长期留所。后来陈**出所后不到半年因吸毒过量死亡(与陈**同在2003年死亡的共有19人)。可想而知,如果当时能够为类似陈**的戒毒人员创造一个生活和就业的康复环境,他们就不至于过早地死于吸毒。第二次触动,源于对吸毒人员生存状况的调查。从2003年开始,我们每年开展一次吸毒人员生存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有许多类似陈**的吸毒人员希望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安全岛”,他们大都有强烈的戒毒求生愿望,只要能为他们提供一个适于生活、就业的康复环境,就能帮助他们摆脱毒品的困扰,重树信心,挽回生命。第三次触动,源于“雨露社区”建设问卷的调查。随着留所、返所人员逐渐增多,2005年我们作出了在强制戒毒所外开辟一个区域,兴建“雨露社区”的构想。同时,组织对在所的810名戒毒人员进行了可行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愿意进入“雨露社区”康复的有496人,占61%。调查结果更加坚定了我们创办“雨露社区”的决心和信心。

  (二)稳步推进,建设适合戒毒康复人员生产生活的“安全岛”和“雨露社区”。建设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至2004年,在强制戒毒所内开辟一个区域,为戒毒期满不愿或无力回归社会的戒毒人员提供一个安全过渡平台。第二阶段:2005至2006年,戒毒所被州政府定为“红河州中心戒毒所”,占地面积由10亩扩大到25.1亩,收戒容量增至1000人;改建了康复大楼二、三层,设置38个房间396张床位,生活必需品统一配备。第三阶段:2007年,“安全岛”延伸到创建“雨露社区”,被国家禁毒委和公安部,其列为全国44个戒毒康复场所试点项目之一。总投资1.68亿元,占地面积103亩,入住容量300人的“雨露社区”,于2008年11月竣工投入使用。第四阶段: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三亚会议”精神,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全面进行社区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综合戒毒康复能力,逐渐成为戒毒康复人员心目中的理想家园。特别是宿舍楼实行单人间、夫妻房,体现了有家,有爱,有温暖。园区内区划有医疗区、康复生产区、住宿区、综合服务区和小超市、网吧在内的商贸一条街;有戒毒人员宿舍楼3幢、综合楼1幢、生产厂房2幢,食堂1幢;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很多戒毒康复人员感慨“这样的居住条件,每月只要8元的租金,大大超过了一般居民社区的优越条件”。

  (三)政府主导,积极推进“雨露社区”社会化管理实践。在提供基础设施和就业岗位的基础上,我们紧紧抓住“如何吸引人,如何留住人”这一核心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在社区定位上,市政府把“雨露社区”列为全市的第19个社区,即具备一般社区功能的特殊“无毒社区”。在管理模式上,参照街道社区居委会管理体制,建立以公安机关管理为辅,以戒毒康复人员(社区居民)自我管理为主的社会化自我管理模式。由强制隔离戒毒所领导担任社区“主任”的“雨露社区”居民委员会;通过民主选举,在康复人员中产生社区协管委员会,共同对社区进行社会化管理,不断弱化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提高康复人员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管理制度上,通过签订协议书,引导康复人员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自律性。实行有一定约束的开放式管理,享受节假日,平时有事可以请假外出或回家。社区至今未发生过对抗管理的行为。在保障制度上,设立医疗机构,派驻专业医务人员,开展免费治疗;设立“法律援助工作室”,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给予符合条件的人员最低生活保障。2007年以来,累计纳入低保158人,办理医保101人,累计发放低保金40余万元。

  (四)发展生产,为戒毒康复人员创造就业条件。一是积极寻找适合戒毒人员康复劳动的生产项目。针对部分戒毒康复人员有一定专长的特点,引进太阳能热水器加工、电器维修和电焊等技术型生产项目。针对部分戒毒人员劳动技能较差的特点,选择种植、养殖等辅助型生产项目;针对部分戒毒康复人员有文艺基础的特点,成立社区文艺演出队。这样,社会戒毒康复人员就业率达到100%。二是积极寻找效益好的生产项目。按照“找准一个项目、做活一个项目、做强一个项目”的思路,我们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有发展潜力、经济效益好、有市场前景的康复劳动生产项目;逐步淘汰了人工钻石加工、鞋帮加工等耗费大、附加值低的项目,使戒毒康复劳动由简单手工劳动向技术型转化,提升了康复劳动的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益。三是针对合作企业之间“争工人,抢厂房”实际情况, 扩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如开远烈火经贸有限公司是较早与“雨露社区”合作的企业,去年又投资3000万元在“雨露社区”兴建太阳能热水器车间。现在,我们不缺项目、不缺合作伙伴,已从过去求企业合作转变为企业求我们合作的良好局面。

  (五)陶冶情操,注重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建设中,我们在注重社区其他方面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社区文化建设。一是开办社区图书室。每天8时至22时向戒毒康复人员开放,积极引导他们爱读书,爱学习的良好习惯。二是创办《雨露心声》刊物。以刊物的形式来传递戒毒康复人员的心声,交流他们的心得,引导他们互相接纳、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三是成立社区文艺演出队。定期不定期到各地巡回演出,宣传“雨露社区”文化,适时举办摄影、书画展等高雅文化活动。四是在康复劳动中比纪律、比技术、比能力、比产量,培养他们劳动光荣的思想,增强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责任感,很多康复人员表示将终身以“雨露社区”为家。汶川大地震后,康复人员自愿捐款7000余元;一名康复人员生病住院,康复人员自发捐款3000余元。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