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资源 > 歌谣•诗歌•趣闻 > 正文
歌谣•诗歌•趣闻
麻醉剂的黑历史:疼痛开始远离人类
2015-04-06 10:47:42 来自:北京日报 作者: 杜新忠转 阅读量:1

  做手术比的就是手快

  你可曾设想过,如果没有麻醉药,外科手术会是怎样一种情景?

  历史上确实曾有这样的时期。那时候,评价一个外科大夫技术高明不高明,标准几乎只有一个:手是不是够快。

  英国伟大的外科手术医生罗伯特·李斯顿曾在大学附属医院夸耀说,他只用29秒就截断了病人的一条腿。当然,他没有说的是,因为过于手快,他同时还误切了病人的睾丸以及助手的一根手指。

  在那个年代,手术室常常特意被安置在医院的塔顶,这一策略是为了避免人们听到那些凄惨的叫声。

  在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麻醉药实施手术的,是我国三国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华佗。华佗曾经用自己创制的“麻沸散”,为病人实施腹部手术。《后汉书》有这样一段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先令以酒服麻沸散,即醉无知觉,因剖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华佗所创造的全身麻醉术,在世界医学史上是空前的。但是,令人扼腕的是,“麻沸散”随着华佗的辞世,在人间消失了,这在世界麻醉史上,留下了永远的缺憾!

  在现代意义上的麻醉剂问世之前,欧洲医生进行手术之前,为了减轻病人的疼痛所使用的方法,现在看来,既滑稽、可笑,又残酷、无奈。医生们要么用重物压迫病人的神经干,使其肢体麻木,失去知觉,要么对病人施以“放血疗法”,让其因失血而昏迷,再对病人施行所谓“无痛”手术,还有些医生试图让病人服用鸦片、大麻等药物,以减轻疼痛。但是,这些措施和方法,都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原因在于,用重物压迫病人的肢体,不仅无法彻底消除手术过程中的剧痛,还极有可能导致病人肢体的坏死。采用“放血疗法”,病人有可能因失血过多而死亡。而服用鸦片、大麻等药物,致人昏迷所需要的剂量,则远远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中毒剂量,其结果往往是,手术尚未进行,病人已经死亡。

  先驱者遭挫败精神错乱

  1839年,法国医生A·维尔浦沮丧地说:“在手术中止痛简直就是痴心妄想,到了今天,我们不应该再被允许找寻手术中止痛的办法。”然而,讽刺的是,就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他的悲观论调就被打破了。而打破难局的第一块石头就是所谓“笑气”。

  即便在十九世纪中叶,笑气也不是什么新鲜的玩艺儿了,它早在1775年就被一个叫普里斯特利的英国牧师制得了,它的化学名称就叫一氧化二氮。

  1800年,一个叫戴维的人出版了一本关于笑气研究的著作,名叫《与一氧化二氮和它的呼吸作用相关的化学和哲学上的研究》。虽然已经有包括普里斯特利在内的许多人宣称一氧化二氮是有毒的,戴维仍然勇敢地吸入一氧化二氮进行试验。戴维详细地描述了吸入这种气体后身体的种种反应,并预见性地提到:“一氧化二氮在广泛的实验后显示出祛除身体痛觉的能力,该优点也许可以被用于外科手术。”

  然而,戴维讲到的这一点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倒是他描述吸入一氧化二氮引起的欣快感觉引起了一些人的兴趣,而且还传入了新大陆——美国。当美国人知道了一氧化二氮能使人欣快,甚至能引起难以控制的狂笑时,就将它用作一种寻欢作乐的新方法。一氧化二氮就被名以“笑气”并广泛流传了。

  1844年12月10日,美国29岁的牙科医生韦尔斯去看一场笑声表演,表演中一位志愿者在吸入笑气的狂欢中,腿部磕破了很深的伤口,流血不止,却丝毫不以为意。韦尔斯由此意识到了笑气的麻醉功能,并立刻在第二天亲身进行试验。韦尔斯在吸入一袋笑气进入迷醉状态后,让助手为自己拔掉了一颗智齿。韦尔斯事后回忆,这个过程只不过像针扎了一下,于是兴奋地宣布:“拔牙的新时代到来了!”

韦尔斯

  然而韦尔斯的宣布有点为时过早,后来事情的发展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顺利。在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一次意义重大的公开展示活动中,韦尔斯请一位大学生上台来,当众用笑气麻醉为他拔除智齿。然而不知是哪里出了差错,手术过程中,这位大学生却疼得大喊大叫起来。于是,韦尔斯在一片哄笑声中,被骂作“骗子”轰下了台。

  这次失败对韦尔斯打击重大。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麻醉药物的热情,此后的几年中,他不断尝试笑气以及后来出现的醚、氯仿等麻醉药物,以致精神受到很大损害。在一次精神错乱的状态下,他将硫酸泼向了百老汇大街的两个行人。在监狱里,韦尔斯用剃刀割断了左腿上的股动脉,死时仅仅33岁。

  在韦尔斯的葬礼上,他的遗孀站在他的墓前说道:“我丈夫将他的伟大才华全部投入到了为人类造福的工作中,然而,这却成为了他和他的家庭厄运的祸因。”

  争夺荣誉反目打官司

  乙醚的制得比笑气还要早,早在1275年就由一位西班牙人发现了。

  在手术中使用乙醚作为麻醉剂,也许比韦尔斯使用笑气还要早。1841年,一名叫C·朗的美国乡村医生,在聚会中和人分享了笑气和吸入性乙醚。有谣传说,利用聚会上人们吸入乙醚后的麻醉状态,朗亲吻了那些女孩子而没有惹上麻烦。1842年3月30日,他用一块浸有乙醚的布覆盖在一个病人脖子的肿瘤上,然后进行了摘除手术,整个过程是无痛的,而且十分成功。他收取了病人2美分的麻醉费用和2美元的手术费用,却没有发表他的成果。

  真正被公众所知的醚麻醉剂的使用,要归功于一个叫莫顿的美国人。当然,他也是一名牙医。

莫顿在麻省总医院的第一次公开手术

  在韦尔斯那次哈佛大学使用笑气失败的演示之后,莫顿的房东,一个叫杰克逊的哈佛大学教授,建议莫顿尝试用乙醚进行牙科手术。于是莫顿关起门来开始秘密试验,他从一块浸满乙醚的手绢上吸入乙醚,这使得他失去知觉有七八分钟之久。当天晚上有一名病人因牙病找他治疗,莫顿让他吸了乙醚后,迅速拔除了患者的病齿。病人毫无痛觉,感到非常满意。莫顿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请病人在他的手术记录上签了名,作为无痛拔牙的凭证。

  莫顿为了保守秘密,在乙醚中加入了颜色,并称之为“忘川”之水。他又去哈佛大学找那位允许韦尔斯做示范拔牙的沃伦教授,要求用“忘川”之水作公开表演。沃伦始终对麻醉手术感兴趣,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1846年10月16日上午,在麻省总医院的圆形手术厅(现被称为醚厅)里,莫顿上台给一个脖子上长肿瘤的病人进行了摘除手术。莫顿用自己组装的醚吸入器对病人进行了麻醉,在手术过程中没有人听到以前那总是伴随着外科手术而发出的令人害怕的尖叫声。随后,沃伦缓慢但坚定地宣称:“绅士们,这不是骗子。”

  然而,为了争得乙醚作为麻醉剂发现者的荣誉,莫顿和杰克逊却反目成仇,开始了无休无止的诉讼。莫顿争夺专利和索要奖金的行为受到了人们的鄙视,被蔑称为“秘药贩子”,在1853年被美国医药界集体驱逐,最后郁郁而终。而杰克逊也因此精神失常,在精神病院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7年。

  用《圣经》为麻醉辩护

  氯仿的发现比笑气和乙醚都晚得多,是1831年由美国、法国、德国的三位科学家几乎同时制得的。

  而氯仿作为麻醉剂的使用,要归功于一位叫辛普森的苏格兰外科和妇产科医生。

  1846年,辛普森开始将醚用于产科手术。可想而知,醚极易燃烧,因此,当医生们在烛光下进行手术时,火灾频频发生。除此之外,醚化过程的麻醉诱导缓慢而且还具有刺激性。于是,在1847年10月,辛普森开始寻找醚麻醉剂的替代品。

  因为他大量地试验很多吸入性物质,他的邻居不得不每天来敲他家的门,以确信他是否还活着。有一次,他请了几个朋友到他家里做客。晚饭和饮酒过后,他让他们吸入了一些氯仿,他们都感到了一种醉的感觉,在一阵狂欢之后都昏了过去。氯仿作为麻醉剂比醚要稳定得多。1847年11月,辛普森在爱丁堡的一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成果。此后,氯仿迅速地普及起来。

  当时有谣言认为,氯仿会将痛苦的分娩过程变成几个小时的性高潮体验。事实上,适量的氯仿的确会让人产生性幻想,于是有人认为氯仿是一种催情剂。有些人还戏称氯仿麻醉为“氯仿高潮”。

  这引起了教堂和信徒们的强烈抗议。信教的人认为,分娩的痛苦是上帝对亚当和夏娃原罪的惩罚。他们称氯仿为撒旦的诱饵,并认为这样的麻醉状态违反了上帝的旨意。在这些人眼里,分娩的痛苦可以强化对上帝的信仰,并教会新妈妈要为孩子做出必要的牺牲。他们将分娩的麻醉行为视为对神佑的一种挑战,并引用了圣经中《创世纪》的一段话为证:“在剧痛中夏娃产下了孩子。”

  辛普森同样也引用了圣经中《创世纪》的说法予以回击,这段话是这样的:“万能的主使亚当沉睡,在他沉睡后取下他的一根肋骨,将空的部分用新鲜的肉来填满。”

  直到1853年4月,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生第八个孩子时使用了氯仿进行无痛分娩以后,宗教界才不再就此事纠缠不休。

  事实上,麻醉药物的研究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笑气,还是乙醚、氯仿,由于它们各自的缺陷,都已经很少在手术中使用。然而它们作为早期发展的麻醉剂,为麻醉技术的产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