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资源 > 域外传真 > 正文
域外传真
亚洲毒品问题纪实:日本
2018-12-20 22:05:46 来自:小鸟分享 作者:杜新忠转 阅读量:1
  日本作为亚洲的发达国家,也面临着和欧美发达国家同样严重的毒品滥用问题。而近年来,日本演艺界和体育界不断爆出名人明星非法持有毒品的问题,也让这一困扰日本已久的社会问题更加受到关注。
  
  2008年,日本歌手约翰·健因服用兴奋剂被捕;2009年1月,日本AV女星小向奈美子因吸食毒品被捕;2009年,日本明星酒井法子因吸食大麻和可卡因等毒品被捕;2017年5月,日本著名歌手ASKA(飞鸟凉)因持有大麻被日本警视厅逮捕,此前在2013年8月,ASKA就因在女友家中吸食毒品被警方当场抓获。此外,还有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被爆在德国开“大麻Party”,日本相扑明星若麒麟因涉嫌藏毒被解雇等文体界毒品丑闻频发,使得日本的文艺圈和体育圈已沦为毒品“重灾区”。
  
  日本的毒品滥用问题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大麻滥用问题,一类是安非他命等兴奋剂毒品滥用问题。
  
  日本大麻滥用问题实际上是近年来才尤为突出。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大麻作为治疗哮喘的药物和作为渔业麻绳、麻衣的原材料而在日本广泛种植。在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麻还作为军需物资而广泛种植。但大麻吸食引发的种种问题在上世纪初的美国已不断出现,为此上世纪30年代,美国主流社会开始宣传大麻的“无比邪恶”性,政府也开始制定相关措施抵制大麻。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禁止大麻政策也影响了受其接管的日本的禁止大麻政策。1948年7月,日本政府颁布《大麻取缔法》,对大麻的种植、运输、销售和个人使用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未经政府批准,不得种植、持有或使用大麻,就连采集成熟的野生大麻叶也是违法的。1953年3月,日本政府又颁布了《麻药及向精神药物取缔法》,对更多的毒品进行管制,与此同时也成立了麻药取缔部,作为专门的禁毒部门。但即便如此,大麻的非法种植和持有仍屡禁不绝,现在日本很多地区都采用室内栽培技术种植大麻,而近年来明星、作家非法持有大麻被捕事件频发,可见日本大麻滥用问题仍较为严重。而最令日本社会各界担忧的是,由于互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今日本青少年能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麻,大麻交易不仅发生在大学校园,也逐步蔓延到了中学,甚至小学。从2008年5月到2009年6月9日期间,警方逮捕了日本黑社会组织“住吉会”系的头目辻建浩等25人,原因是他们涉嫌违反《兴奋剂取缔法》和《大麻取缔法》,在日本著名私立“双雄”之一的早稻田大学校园内兜售兴奋剂、大麻等毒品。
  
  而日本的安非他命等兴奋剂毒品滥用问题曾出现日本社会大规模滥用的情况。安非他命类毒品,主要是苯丙胺类药物(以冰毒等新型毒品为代表),起源于中医传统药物麻黄。1885年,化学家首次成功提取出麻黄的主体成分——麻黄碱,麻黄碱作用类似于肾上腺素,有显著的促进神经系统兴奋的作用,且作用时间很长,被用于治疗鼻粘膜充血。1887年,罗马尼亚化学家Edeleano首次合成了麻黄素类似物——苯丙胺。同年,日本化学家长井长义也从麻黄素结晶中提取出了苯丙胺,最早用其治疗肥胖症。1919年,日本化学家褚方章合成了麻黄素的副产物——甲基苯丙胺。此后苯丙胺类药物被用作雾化吸入剂和片剂使用,用于缓解鼻塞和治疗疝气、小儿脑瘫、肥胖症、帕金森综合征、偏头痛等多种病症,虽然有报告指出其存在的副作用问题,但当时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二战时期,由于苯丙胺具有较强的短时间提升脑力和显著提升耐久力和兴奋性的作用,还被广泛用于军队中,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有给士兵服用苯丙胺类药物的记录。
  
  二战结束后,大量苯丙胺类药物从军队流入民间。由于战争战败等各种社会消极因素影响,日本民众开始大规模滥用苯丙胺类毒品。据记载,1945年至1952年间,日本民间吸食过苯丙胺类毒品(日本称“觉醒剂”)的人数多达200万,其中有20万人因吸食出现精神障碍,一般吸食者达55万人。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滥用苯丙胺类毒品,对日本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由于发生了大量吸食毒品者杀人案件,加之滥用问题越来越严重,逐渐形成了社会问题,日本政府于1951年颁布了觉醒剂取缔法,禁止觉醒剂的生产和销售。
  
  20世纪60年代,日本新宿嬉皮士有滥用有机溶剂毒品的现象,随后有机溶剂毒品开始在日本年轻人中流行起来。1972年,日本颁布《毒性药物及烈性药物取缔法》,开始对有机溶剂生产和贩卖进行限制,但有机溶剂毒品滥用问题仍尤为严重。1982年,有机溶剂毒品犯罪人数达到高峰,全年共计36796人。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毒贩将盐酸取代硫酸进行固体加工,无意中制造出了固体甲基苯丙胺盐酸盐,也就是现在流行的冰毒的主体。自此,苯丙胺类毒品再次在日本流行起来。第二次毒品大规模滥用实际上由日本国内的暴力团体直接促成,他们有组织地贩卖甲基苯丙胺类毒品,在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秘密建造甲基苯丙胺类毒品制造厂,并走私进国内,向普通民众和学生贩卖,以此作为资金来源。也正因如此,日本吸毒者中年轻人的吸毒比例不断增长,而吸毒者多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吸食苯丙胺类毒品。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日本有机溶剂和苯丙胺类毒品滥用比例各占40%。
  
  进入90年代,由于日本经济经历了严重衰退,国民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毒品滥用问题又再次出现。这一时期,日本国内相继出现了“致幻蘑菇”、策划药等新型毒品滥用问题,同时冰毒滥用也越发严重,毒品主要来源于中国和朝鲜(90年代国内开始出现冰毒犯罪问题)。这一时期吸人们通过手机和网络便可直接向贩毒者购买毒品。毒品犯罪案件也不断增加,注射甲基苯丙胺类毒品占到了毒品滥用的80%。日本国内的暴力团体被认为是主要贩毒参与者。与此同时,90年代美国和拉美国家加大了对可卡因等硬性毒品的打击力度,使得贩毒集团开始将毒品交易转向日本市场,日本国内可卡因、海洛因的流通量逐年增长。
  
  日本国内的毒品滥用问题也是日本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日本滥用安非他命等兴奋剂类毒品问题较为严重,而欧美则主要流行可卡因、海洛因等硬性毒品,日本政府对打击毒品犯罪问题高度重视,除立法限制外,还在2003年制定了打击毒品犯罪的《防止滥用药物五年新战略》,每五年重新制定一次新的防范战略;为遏制近年来水上走私毒品犯罪日益猖獗的形势,日本政府还制定了《防止水上毒品走私应急对策》。此外,日本对社会各界也加大了禁毒宣传力度,力图减少新的吸毒人群的出现。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