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资源 > 域外传真 > 正文
域外传真
掐断金三角恶之花
域外传真
2007-07-08 10:08:34 来自:四川新闻网 作者: 阅读量:1

  近年来,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帮助下,“金三角”地区罂粟种植面积逐年大幅下降,包括缅甸、老挝和泰国在内的传统的“金三角”地区,罂粟种植面积已经从1998年的157900公顷下降到了现在的24160公顷,下降的幅度达到85%。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帮助缅甸、老挝开展罂粟替代种植,迄今累计替代种植面积约60万亩,投资近5亿元人民币。为巩固缅甸罂粟禁种成果,2006年9月至11月,中国政府向缅北禁种地区提供了一万吨大米的援助。目前长期危害我国的“金三角”传统毒品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烟农因何改变

  经济吸引种茶叶比鸦片赚钱

  “金三角”地区有100多年罂粟种植的历史,要解决毒源问题最大的难点就是当地的烟农只会种植罂粟。如何要他们从山上走下来,不种罂粟?

  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经济吸引,因为烟农种罂粟是最末端,生产毒品的利润被毒贩子拿走了,实际上烟农贫困到了难以想像的程度。

  “金三角”每亩罂粟地可产鸦片1.5公斤,每公斤鸦片收购价为800元人民币,一年一户烟农顶多收获2公斤。很多烟农家里穷得只有一口锅、几个碗,住的竹楼也是四面漏风。据联合国禁毒开发署在缅甸佤邦地区调查,该地区每户年均收入仅465元人民币,折合58美元,相当于发达国家一个工人一天的工资。

  而种橡胶、粮食或者经济作物,收入比种罂粟更高,这对他们自然会有吸引力。而我国政府5亿元人民币的投入,仅仅是云南省一个省的投入。对于替代发展种植,中央政府去年专门发了一个文件,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中国企业开展这项工作,其中包括财政和信贷的支持。还有的用援外资金进行支持。

  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局长杨凤瑞表示,当地农民不会种经济作物,不仅要帮助他们学会种植水稻,或者甘蔗、茶叶、橡胶等,还得提供资金支持、技术培训和设备,另外还得定向帮助他们把产品返销到中国。

  但是,海洛因靠罂粟提取,在这种传统毒品被遏制之后,依靠化学方法提取的新型毒品开始流行,比如冰毒、摇头丸、K粉和其他一些兴奋剂类毒品。中国禁毒,又面临新的问题。

  “金三角”的变迁

  替代了罂粟还需改变利益分配

  佤邦联军是东南亚“金三角”地区继坤沙后最大的地方武装势力,其辖区内的毒品产量曾一度占金三角毒品总产量的85%以上。在这里,农民种植罂粟曾经就像中国农民照料土豆、油菜一样自然,而运输、交易毒品也是阳光下的买卖。

  1996年12月,佤邦司令鲍有祥宣布,以他的人头担保,到2005年6月实现全面禁种罂粟。佤联军2518团团部出资700万元人民币,团级干部鲍三帅与团长、政委三个人出资3000多万元,共同开办了南卡江橡胶厂股份有限公司。

  这是北佤目前规模最大的替代种植项目,位于距离邦康城20公里外的山坡上。在从邦康到南佤的主干道两边,橡胶树栽满了沿河谷的坡地。当地两个乡,3000多名烟农在2002年前后被命令以劳动力入股,不准再种罂粟。佤邦把这个项目作为替代种植的典范介绍给来访者。

  从种罂粟到种橡胶

  橡胶树苗一般要栽培6年才能出胶。烟农没有罂粟,就没有了生活来源。南卡江橡胶厂股份有限公司给烟农的补偿标准是每亩地每月补偿2.5元人民币或者2.5公斤大米,“现阶段只能保证饿不死”。橡胶厂的厂长是一江之隔的中国勐连橡胶厂原办公室主任王平。

  王平认为橡胶厂的前景非常好,因为中国现在每年需进口橡胶40万吨左右,他规划2008年种植4万亩,100万棵橡胶树,产量达到1000吨,“再过五年,每家解决温饱问题,10年后进入小康,每家年收入两万元左右”。

  橡胶厂的副董事长鲍三帅是佤族人,皮肤黝黑,肚子已经发福,能讲不太流利的汉话。作为佤联军团长的工资也只有几十元人民币,鲍三帅哪里来的钱投资橡胶厂呢?临别前,记者小心翼翼地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

  鲍三帅回答:“我们做生意赚钱”。“做什么生意?”“卖汽车”,他笑了一下,“从泰国进口走私车,卖到佤邦与中国,每辆挣一两万。邦康大街上跑的车都是这么来的。前后两千多辆。”

  “你们卖过海洛因和鸦片吗?”

  “卖过,后来没卖了。卖柚木,进价六七百元一立方,卖到一万多元,比鸦片烟还赚。我们派士兵护送,很安全。”

  柚木是缅甸丛林里的珍稀树种,是缅甸国宝,禁止砍伐。佤联军1996年帮助缅甸中央政府打意图独立的坤沙后,作为回报,缅甸中央政府批准佤邦砍伐、贩卖柚木,指标是每年5000吨。其实,贩卖柚木不仅是佤联军的生财门路。在另一片独立于缅甸中央政府的克钦邦地区,克钦独立军也是贩卖柚木的好手,不过缅甸中央政府对克钦独立军无能为力,也就不存在“砍伐指标”这个概念了。

  在“产业转型”的路上,缅北各地武装势力也尝试了不少办法。佤邦对替代种植寄予厚望,但联合国驻佤邦办事处的一名扶贫官员认为,如果不改变佤邦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无论农民种植什么作物,都很难富裕,“罂粟是利润最高的农作物,烟农们还是吃不饱饭。”他认为要改善农民的生活,对佤邦的社会分配机制进行改革才是当务之急。

  重操毒品旧业之忧

  佤邦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周大福是上世纪60年代响应中国“支援世界革命”的号召,从云南来到缅北参加缅甸共产党,成为一名国际战士。1989年佤邦脱离缅共,现在62岁的周是佤邦政府的副师级干部,每月的“工资”是30元人民币和35斤大米。

  周大福把青春留在了缅北的大山里,直到2004年才回了一趟成都老家。他的两个儿子现在在中国读大学,最小的儿子不爱读书,留在了邦康开车。

  周大福对佤邦的历史和政策非常熟悉。他介绍,佤邦在1989年接收了坤沙的地盘后,就制定了“逐年减少,最后达到根除和用15年至20年时间实现罂粟禁种”的政策,之后发布了两次《禁毒通令》,并成立“毒品管制委员会”。1997年,佤邦联合党向世界承诺,在2005年实现“无毒源区”的目标。从1992年起,铲除大烟地6000多亩,种植面积从1989年的100多万亩减少到2004年的30万亩,还对5000多名吸毒者强制戒毒。

  “这些是成绩,问题也很多。”周大福说。

  佤邦一名官员介绍,在佤邦禁毒其实很简单,因为老百姓都很听话,只需要一个命令就可以,但禁毒以后的问题却不少。替代种植只能解决基本的温饱,佤邦要长久发展,水电、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几乎是零,另外,与低下的教育水平同行的是极简陋的医疗卫生条件。如果佤邦内部种种棘手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很难说某一天不会重新干上毒品暴利的老行当。

  与佤邦毗邻的克钦独立军上世纪90年代实现禁种罂粟,以砍伐木材和玉石开采为经济发展的主业,但几年后天然资源耗尽,由于财政困难,1998年罂粟死灰复燃。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