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资源 > 域外传真 > 正文
域外传真
主宰“金三角”的人——坤沙(一)
域外传真
2007-07-08 00:08:15 来自: 作者: 阅读量:1
    "金三角"是当今世界四大毒品产地之一。鸦片贸易在这个"没人管"的独立王国历来都是一桩公开的买卖。继罗兴汉之后的鸦片大王坤沙就是"金三角"之主。他的本事不仅只表现在贩毒方面,他治军恩威并重,对于吸毒的部下一律枪决。坤沙说,我是掸邦的领袖,贩毒是为了我的民族解放。  他以鸦片大王而闻名,但有的外国记者则说,他简直是一名宣传鼓动家,在社会活动方面很有能耐。

1"金三角"的罪孽  

最初的"金三角"不过是泰国、老挝、缅甸交界处的一块土地。湍急的湄公河常常夹杂着大量泥沙,倒灌进入夜赛河,久而久之,便在两河之间形成了一块小小的三角洲。这块三角洲,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每年三四月份,庄稼一片金黄,"金三角"因此而得名。今天人们指的"金三角"地区,范围要宽得多,它包括缅甸东部萨尔温江两岸,掸邦高原,泰国西北部清莱府、夜丰颂府和清迈府一带,还包括老挝西北部琅甫塔盛丰沙里盛琅勃拉邦省和南塔河沿岸。"金三角"总面积在15万至20万平方公里之间,但其实际面积到底有多大,谁也无法弄清楚。"金三角"""字在如今更多的是指这儿出产的毒品为毒果们捞取了无以计数的美金。"金三角"的大部分地区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崇山峻岭,遍布密林,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极适于罂粟生长。但该地区交通极为闭塞,除了有一条简易公路从泰国清莱府的首府清莱通向"金三角"的中心腹地--泰国的万欣德镇外,各村寨之间主要由羊肠小道所联结,马帮仍是这里的主要运输方式。如果山民种植罂粟以外的其他经济作物,收获后要自己肩挑背扛,长途跋涉两三天,才能在平坦地区找到买主,实在"得不偿失"。而种植罂粟,不需种植者出屋,就自有买主上门,甚至买主就常驻在村寨里。"金三角"的山民靠种稻米作口粮,种鸦片换现金。鸦片是现金的等价物,有了鸦片就能有现金,有了现金,就能买金银首饰、枪支、牲畜和收音机,还可求医看病,况且罂粟的价值要比其他经济作物高得多。

"金三角"也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瑶、苗、浓、拉枯、僳僳、佬、掸(泰)、佤、阿卡(哈尼)、克那等各族山民在这儿的成百上千个村寨繁衍生息。许多民族中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国籍,也不知边界为何物。关于"金三角"的人口总数,一般认为共有3000多个村寨,100多万人口,但确切数字,自然谁都无法弄清楚。"金三角"是缅甸、泰国和老挝三国的结合部,也是这三个国家的边境地区。"山高皇帝远",三国政府的手难以深入,鞭长莫及。它因此是个"三不管",实际谁也不愿认真去管的地方。长期以来,这里就活动着多股反政府武装和其他毒品武装。又因盛产鸦片,所以成为"冒险家"的乐园。"金三角"山区里的许多土著民族如苗、僳僳、瑶、阿卡等族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刀耕火种的习惯,其村寨围绕着新辟耕地不时迁移。这一原始生产方式很适宜种植罂粟。因为种罂粟无须高明复杂的技术,当人们把一片片茂密的丛林砍倒烧毁后,仅肥沃的腐殖层就可以连续几年使鸦片丰收。当地力耗尽时,又开辟新的耕地,反正那里眼下还有无边无际的土地可供利用。只是森林遭到了严重破坏,长此下去,自然会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是谁把第一粒罂粟种子撒在了"金三角",使这块千百年来曾与世隔绝、根本不知鸦片为何物的"世外桃园"变成了世界著名的毒窟、罪恶的渊薮呢? 西方学者观察、研究的结果--正是西方人自己。早在1825年英国占领下缅甸不久,一家英国公司便把大量罂粟种子运进了掸邦;1886年英国占领整个缅甸后,强迫掸邦人民大规模种植罂粟,鸦片产量亦十分可观。英国殖民者曾把这里生产的鸦片大量运到中国销售,牟取暴利。此后,罂粟花便在掸邦地区一直开放,并曾蔓延到缅甸的克钦、钦、克耶、曼德勒、勃固、实皆、马圭等邦、剩因此,英国人是"金三角"罂粟的最早播种者。   

看到英国人从鸦片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当时已占领印度支那地区的法国人也垂涎三尺,便组织印度支那地区的富商大贾,从"金三角"向自己控制下的越南、柬埔寨和老挝三国大规模贩运鸦片,从中抽取巨额税金。以后,更干脆直接派遣"专家"到越南、老挝北部地区,向苗、瑶、佬、泰等土著居民传授罂粟种植、鸦片收割、提炼和销售等方面的技术知识,使这些地区的鸦片生产迅速发展起来。和英国一样,法国从鸦片贩卖中掠夺了巨额金钱。据统计,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从印度支那掠夺的金钱总额中有一半来自鸦片贸易。这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酋长们也从鸦片贸易中捞到好处,在崇山峻岭中过着王侯般的生活。而法国人留给当地广大少数民族的,则是贫困、愚昧和新的罪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重返印度支那,为了对付共产党,法国和当地的部落酋长再次联合起来。双方合作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法国人购买对方生产的鸦片,而少数民族首长则答应以千万之众"协助"法国人打共产党。这样,老挝西北部地区,即"金三角"中属于老挝的那一部分,罂粟种植和鸦片贸易依然保持着"繁荣局面"   

到了本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人填补了法国人在印度支那遗留下来的"真空",帮助南越西贡政权作战。美国政府如法炮制,派遣中央情报局官员,帮助老挝上寨山地民族(主要是苗族)中的反共酋长们训练、组织武装,发给精良武器,拉他们打共产党。但是,只有在美国答应购买对方的鸦片之后,才换取了山地民族的支持。最初,美国把收购的鸦片运回国内提炼成麻醉药品,供医疗部门使用。但为时不久,就供大于求,无力"消化"了。于是,美国干脆撕下人道主义的面纱,与毒枭合作,转而向东南亚各国和其他地区推销。这样,在东南亚地区就陆续出现了许多贩毒集团。它们在鸦片收割季节,麋集"金三角",疯狂收购。而在越南作战的美国士兵为了寻求刺激,也大量吸起毒来。而且除本身吸毒外,还利用种种条件把毒品夹带回国。一时间,越南的西贡竞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毒品集散地。"金三角"的鸦片贸易在1960年以后进入"黄金时代",它生产的各种毒品无声无息地向西方各国和世界各地涌去,强烈地震撼着整个世界。目前,在这块杀机四伏、神秘莫测的,"三不管"地带,起主要作用的有三股力量:第一股力量是当地的山地民族,这是"金三角,种植罂粟的主力。他们经济落后,生活贫困,无文化教育可言。他们把鸦片当成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因此导致许多人(包括七八岁的儿童)吸食成瘾。这也是"金三角"鸦片禁而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股力量是国民党军队残部。第三股力量是武装贩毒集团。自"金三角"鸦片贸易"兴旺发达"以后,许多不法之徒看到其中大有油水,便纷纷成立走私武装,大于毒品贸易,控制了毒品的收购、提炼和走私活动。一般专家认为,"金三角"的罂粟种植面积达67000公顷,其中缅甸最大,达6万公顷左右,泰国和老挝备为3500公顷。一般年产鸦片1200吨左右,有的年份高达1000吨。缅甸鸦片种植多,自然产量就大,年产量在900-1200吨左右,老挝年产量为200-300吨,泰国产量相对不多,仅35吨左右。在"金三角"地区,鸦片贸易是一桩公开的买卖。任何人都可以像购买其他日用品一样在集市上买到鸦片。还有专门为痛君子们服务的各类烟馆。例如在缅甸掸邦东部一些村镇、集市南坎、八莫、木姐、姐高等地,都有这样的鸦片零售店、烟馆和烟摊。烟价一般大约为1200缅元一矶(当地的一种计量单位,每比大约等于15公斤),如按人民币计算,大约为2001公斤。在"金三角"地区,当地居民消费的多是未经加工提炼的生鸦片,由于"近水楼台",许多人都吸食鸦片。据调查,在泰国北部的山地民族中,阿卡族约165%的男性有烟瘾。其他山民吸食鸦片的比例分别为:苗族127%,瑶族102%,傈僳族51%,克伦族23%。然而,"金三角"地区鸦片产量的绝大部分(约占年产量的80%至90%)及其提炼后的产品--各种等级的吗啡和海洛因等,被走私到整个东南亚以至世界上许多地区,主要是通过东南亚的重要港埠分别运往日本、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国。至于转口部分,则主要从曼谷、科伦坡、新加坡、香港和新德里等机场走私到欧美。在60年代以前,从"金三角"走私出去的,大多数是未经提炼的生鸦片。此后,走私出去的主要是海洛因,因为从鸦片中提炼出的海洛因等毒品(大约每10吨鸦片可提炼1吨海洛因)既可吸食,又可作针剂注射,在西方国家十分畅销;而且价格昂贵,体积轻微,便于携带,适于走私。每年由"金三角"生产出来的毒品中,有50-60吨海洛因,全部走私到东南亚和美国等各地。为了把毒品运出,贩毒分子找了许多巧妙办法,如藏在豆芽清洗机里、塞在瓷塑像里、密封在镀锡铁皮罐里,上面还贴有荔枝罐头的标签,或者把毒品缝在出口的金鱼肚子里,还有的把毒品装进避孕套,然后咽到肚子里,再飞往西方国家。"金三角"的毒品买卖中心为缅甸的班羊镇,毒枭们在这里购买毒品后,利用骡马驮运,经人烟稀少的边沿山区运到缅甸边境的励罕。由班羊镇到勐罕,徒步需20余天。沿途重峦叠嶂,虎豹出没,土匪众多。毒品走私者为防备猛兽吞噬和当地强人拦截及抗拒政府关卡武装人员的围捕,大都组织成烟帮结伙而行。各烟帮配备武器。武器装备的多寡、优劣,全视烟帮资本多少、组织大小而定。枪支大多为卡宾枪、冲锋枪、来福枪、三八式、七九式、轻重机枪甚至小型迫击炮。组织强大的烟帮,骡马多达上千匹,人员二三百。最小的烟帮也有骡马百余匹,人枪二三十。鸦片运抵勐罕后,批发或分销给来自泰国、越甫、老挝、柬埔寨,甚至马来西亚和其他国家的毒品贩子,转运或输出到东南亚其他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

"金三角"地区,贩毒集团强迫当地山地民族卖出的鸦片价格,不过每公斤70-90美元,提炼为海洛因后,也不过每公斤800-100美元。但在曼谷黑市上,每公斤海洛因的价值1.5万至2万美元;而在西欧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其黑市批发价上涨为12万美元;当海洛因在美国纽约时,黑市批发价又上升到20万至22万美元;但若拿到其他美国城市零售时,每公斤海洛因可价值230万美元。为什么会有这样高的利润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毒品贩卖是非法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取各种措施,对走私、贩卖鸦片、海洛因等毒品"围、迫、堵截"。因此,这些毒品最终到达吸毒者手中,得经过重重"关卡",这就使得其价格不断上涨;第二,瘾君子们消费的海洛因,并非纯度很高的海洛因,而是经过层层中间贩毒者加入其他物质,诸如奎宁、砂糖、头痛粉等,最终成为海洛因含量很小的毒品,并不断提高价格所致(最纯度可由最初的80%下降为3-5%)。我们以美国市场销售的海洛因毒品为例说明。跑外的毒品商在泰国曼谷买到海洛因含量为80%的毒品。运到国内卖给第一道中间商,每公斤价格5万美元;第二中间商在其中加入砂糖和奎宁(每公斤海洛因加1公斤砂糖和奎宁),使之成为海洛因含量为40%的粉末,以每公斤65万美元出售给第二中间商;第二中间商买到海洛因含量为40%的粉末后,再往每公斤中加入600克砂糖,分装在250克的小包,每包售价1.5万美元;零售毒品商买到这种小包装粉末后,再一次加入砂糖,使其成为海洛因含量仅为3-5%的粉末,分装成更小的包,分发给街上的小毒贩出售。这样,原先在"金三角"每公斤8001000美元的海洛因,此时便成为价值2万美元以上的昂贵毒品了。 

2"国军93"与毒枭 

195039日,国民党在大陆上的最后一支部队800余人在解放军的追击下,越过西南边境,闯入缅甸境内,当时这支残军的领导人是国民党第八军237709团少将团长李国辉。在缅甸东部重镇大其力的一个村子小孟捧,李国辉与另一股残军600多人汇合,这支残军的统领是国民党陆军2693278团副团长谭忠。两股部队合并为"复兴部队",李国辉任总指挥兼709团团长,谭忠任副总指挥兼278团团长。李谭"复兴部队"开始招兵买马,扩充队伍,来投靠的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流动在中缅泰老边境的商业马帮组织,另一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远征军留下的散兵游勇。"复兴部队"1400余人扩充到3000余人,成为"金三角"一支不可一世的武装力量。

中国远征军是1942年以后进入缅甸帮助抗日的,加入这支部队的第六军中有一个师,其编号为93师。由于他们曾在中缅边境的车佛南地区驻扎长达五年之久,在当地颇有影响。同时,远征军溃败后,许多其他部队被并编为93师,所以中缅泰老边境的各族老百姓几乎都知道93师,无论是远征军的残部还是解放战争被赶到"金三角"一带的国民党残部,他们都称之为93师,当然"复兴部队"也不例外。尽管李国辉一再声明"复兴部队"有别于93师,但当地人还是习惯称呼他们为93师。  

19508月,原国民党第八军军长、云南省政府主席、省绥靖公署主任李弥从台湾来到"金三角",奉蒋介石命令,接管并改编了这支"复兴部队"709团改编为193师,李国辉任师长;278团改编为93师,新派彭程为师长。新派吕国铭为26军军长,指挥上述两个师。彭程和吕国铭何许人也?彭程原是26军某团团长,大陆解放后在香港做生意。吕国铭是原中国远征军93师师长,他抗战后即离队,在缅甸做生意。彭吕都是李弥的旧友,先弃军从商,又弃商归队。这样,李弥宣布撤销"复兴部队"番号,成立"云南反共救国军"

1952年,台湾派来700余名官兵增援缅北的残军,1953年扩充到18500余人,由于与缅甸政府军发生军事冲突,在联合国和国际舆论的监督下,19531119543月,五、六千人撤到台湾。但有一部分残军留下来了,主要是93师等部。  

1954-1955年缅军又对残军发动了攻势,蒋介石只好派柳元麟返缅收拾残局,柳元麟搜罗残军4500多人,成立"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  

柳元麟,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原来是李弥"云南反共救国军"总部副总指挥,他这回当了总指挥以后,启用了两个副总指挥,一个是彭程,另一个便是"金三角"地区颇有影响的人物段希文,段希文是残军后期李国辉式的人物,云南讲武堂出身,娶"金三角"土司刀栋材的侄女为妻,1961年:月,缅军精锐5000人同中国人民解放军互相配合,向柳元麟部发起进攻,柳部溃不成军。在这以后,柳元麟率领逃到老挝的残兵,撤回台湾。但是段希文和他的第五军云南镇康子弟兵没有撤,他们仍然留在"金三角"1964年春,段希文率部向泰国政府投降,以后改编为"泰北山区民众自卫队"。有趣的是,不管残军番号怎么变,隶属于谁,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仍称他们为"93"。泰国政府规定残军不得再做鸦片生意,残军部队和眷属只好种些谷子、大豆等作物,生活条件艰苦。  

1980年残军首领段希文去世,五军参谋长雷雨田接班,就任"泰北山区民众自卫队"总指挥,李文焕仍为副指挥官。雷雨田原名张炳寺,1918年生,云南建水纳溪人,系段希文老部下,村民们称他为"雷将军""93师师长",他们在泰国境内建立了一个"自立村",村中有正规军600多人。基本上写汉字,讲汉语,许多人已入泰国国籍,并在当地成亲。;1985年底,日本《现代》周刊特派记者松本利秋,独自潜入神秘的"金三角"地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采访。他来到93师的驻地--离缅甸清莱不远的小镇美斯乐,会见了雷雨田。他是这样描写的:雷将军家在村中僻静处的小山岗上,住宅规模不算大,却像要塞那么坚固,房屋四周掘有堑壕,设有岗哨。雷将军从不轻易在外国人面前抛头露面,听说是提防红色恐怖分子行刺。可我在他家客厅采访时,其神情始终泰然自若。客厅里有许多台湾出的书,与军事有关的居多。书柜上摆着国民党要人的肖像。 

3"鸦片将军"的发迹  "金三角"的第一个大毒枭是罗兴汉及其贩毒集团。该集团在"金三角"的活动,使得"金三角"成为举世闻名的毒窟、并孕育了下一个更大的贩毒集团--坤沙集团。美国销路最广的杂志之---《读者文摘》曾经把罗兴汉称为"鸦片将军"。如果我们把东南亚"金三角"称为"鸦片王国"的话,那么这位"鸦片将军"就是该王国第一代"王朝"的创建者。罗兴汉(Lo Hsing -han)生于1934年,缅甸掸邦果敢人。亦说他是华裔,罗兴汉是他的中文名字,但从罗兴汉的曾祖父起,罗家就一直住在果敢,他的缅甸名字叫"畏蒙"。罗兴汉出身大户人家,是村中首富,其父人称罗四老板,有四个儿子。1948年罗兴汉考入果敢县官立小学,毕业后,进入军事进修班,是该班最年轻的一个,学习成绩一般,但野心很大。50年代初,当他还是一名十多岁的少年时,就替流窜在当地的国民党残军军官跑腿打杂,颇受喜爱,因而给他起了"罗兴汉"这样一个中国名字。从军事进修班毕业后,罗兴汉任当地杨家家族武装的分队长。杨家是果敢县最有权势的"地头蛇"。有一年,罗兴汉闲居家中,染上了赌博恶习,输钱举债,同父亲闹翻,多亏杨家二小姐帮忙,使他跳出了赌场,还清了债务,又开办了一个专门销售大烟的公司。由于这个家族武装的头子吉米·杨受到缅甸政府军的围攻,所以他们又投入到逃来缅甸的国民党残军的卵翼之下,大概这个时候,罗兴汉也加入了"国军"19615月,当"国军"第二次撤回台湾后,"金三角"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杨家家族武装被政府军击溃,四处逃散。罗兴汉自己统领一部分"杨家兵",回到果敢地区,专门替鸦片商人长途贩运充当保镖,他的镖局的生意越红火,势力就越大。不久,他被缅甸政府抓起来,以为他卷入了"掸帮独立运动",罗兴汉进了监狱连声喊冤,声称自己历来效忠政府,并不关心"独立"。缅甸政府果然很快将其释放,配给人马枪支,委托他为果敢自卫队队长,让他回果敢镇压"叛乱"部队。罗兴汉"有奶便是娘",利用政府的"上方宝剑",趁机击溃和瓦解了杨家武装,自己取而代之,当上了"果敢县人民主席" 罗兴汉的荣升,是有其政治背景的。奈温政变上台以后,实行军人独裁统治。反政府武装骚扰不断。作为一种对策,奈温允许掸邦民众组织自卫队,规定20人以上的私人武装必须效忠联邦政府,这种以毒攻毒的办法表面上收编了各路"绿林",实际上却给鸦片走私发放了通行证。因为,在这穷乡僻壤中,拉得起私人武装的多是鸦片贩子。(后来泰国政府利用国民党残军进攻考牙山反政府游击队,这与奈温的做法同出一辙)奈温拉拢罗兴汉,作为自己的政治玩偶。当时政府当局缴获了罗兴汉集团走私的大量鸦片。缅甸军方情报机关暗中与罗兴汉交涉:只要罗兴汉武装愿意改编成忠于政府的地方自卫队,政府便可以归还他们被没收的鸦片,同时自卫队在掸邦还有权使用政府控制的公路和城镇走私毒品,条件是必须同该地区的反政府叛军作战,罗兴汉当然乐意接受。他以腊戍为中心,每年指挥两次运输量在200吨左右的鸦片倒卖,收入甚丰,总在六七百万美元之间。罗兴汉拥有数千匹骡马的马帮从事毒品贩运,他还自建若干个海洛因提炼工厂,有许多宽大的毒品仓库。在罗兴汉手中,鸦片产供销组成了一条龙,他此时成了"金三角"地区第一代"鸦片大王" 此外,坤沙在缅甸和泰国均拥有土地。房屋和其他产业,又委托其亲人在泰国的曼谷、清迈和夜丰颂等地为他化名经营珠宝商店。在他的好几名大小老婆中,据说有一名是缅甸曼德勒的拥有捕渔船队的女富翁。坤沙的儿子和女儿都有送到美、英和澳大利亚求学的。坤沙曾和国民党当局及在缅甸、泰国的特务机关。"外交机构"等有过勾结。为此,1969年,台湾当局曾委托坤沙为"华侨协会联合会第四届执行委员会参事"(一说"委员")。以此拉拢坤沙为台湾当局的"反攻大陆"和破坏活动效劳。而坤沙也同台湾当局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以求抬高身价。 

5、缅泰边境的王国  坤沙控制了"金三角"的毒品生产和贩运的大部后,拼命地把"金三角"的毒品输往世界各地。19676月,坤沙组织了至今仍被人们称为"世纪商队"的贩毒队伍--500名武装人员,护送300头骡马和16吨鸦片到老挝,出售给当时老挝王国政府军总司令--温·拉迫功少将。当时,坤沙的骡马队的主队由缅甸境内的永弄起程,向着100多公里外的老挝境内的班广进发。班广是老挝境内一个盛产木材的村寨,位于媚公河畔。这里有温·拉迪功的一个吗啡提炼厂,也是他向坤沙订购鸦片指定交货的地点。驮着重重鸦片的骡马队,冒着夏天的酷热和雷雨,穿往在热带密林的山道上,从当阳、孟根、孟平等地的小型毒品运输陆续加入行列。行列就像汇集了小溪的河流,越来越大,当到了景栋时,这支沿着山脊行走的骡马毒品运输队,已长达15公里以上。  

然而,当这支队伍经过国民党军残部控制区时,由于坤沙一方不交纳"买路钱",双方发生了武装冲突。此时,温·拉迪功少将大为紧张,一怕毒品丢失,会减少他的买卖,二怕此事张扬出去,"鸦片总司令"的恶名更会远扬四方。权衡得失之后,这位总司令决定扮演一名坚决保卫国土安宁的战士,他建议当时的老挝王国政府首相富马"以毒攻毒",派遣王家武装"进剿",装备有飞机的老挝王国政府军于是对正在激战的双方发动突然攻击,最后,坤沙军退回缅甸,国民党军残部退往泰国,而温·拉迪功却捡到了16吨鸦片! 此次战斗之后,温·拉迪功就此变成了霸占泰、老边境一带的鸦片大老板。他的5个海洛因加工厂日夜不停,把加工出来的海洛因源源不断地供应给驻在越南的数十万美军过瘾。当时东南亚海洛因黑市上赫赫有名的产品--"双狮地球"牌,就是这位鸦片司令的名产。直到1971年,案情败露,这位王家军队总司令才被迫辞职。  

至于坤沙,虽丧财折兵退回老巢,然元气并未大损,很快又恢复了昔日声威。因而使缅甸政府深感疑惧,决心铲除这颗"毒瘤"196910月,新任缅甸东北军区司令的史定上校,从司令部所在地东枝向坤沙发出邀请电报,请坤抄前往出席一项紧急军事会议。并派飞机到腊戍恭候,这是一项隆重的礼遇,坤沙踌躇满志,毫无戒备,全然不知隆重的礼遇正是陷阱。当他到了东枝,才发现根本没有什么紧急会议,而只有监狱,原来,缅甸政府为坤沙摆下了"鸿门宴" 就在捕获坤沙的同时,缅甸政府军对坤沙贩毒集团进行了大规模军事扫荡。群龙无首,坤沙集团一时处境险恶。然而,坤沙的参谋长张苏泉脱颖而出,他迅速把残部纠合起来,且战且退,逃往丛山荒野,暂时蛰居起来。痛定思痛,有着一副灵活的、也可以说是"高瞻远瞩"的政治头脑的张苏泉,知道贩毒是受人唾骂的勾当,而贩毒武装又变为非法组织,不能再亮出这样的招牌。于是,他灵机一动,利用当地民族同缅政府矛盾,宣称其贩毒武装是"禅邦革命军"(一作"掸邦独立军""掸邦联合军"),作战的目的在于争取掸邦独立,以此稳定军心,减少矛盾。实则继续干其鸦片贸易勾当。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