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资源 > 域外传真 > 正文
域外传真
最后的罂粟花、最后的金三角
域外传真
2007-07-08 16:24:27 来自:中新网 作者:汪永晨 阅读量:1
    金三角,听起来神秘而令人畏惧。自从关注怒江以来我就向往着也能到它的下游萨尔温江去看一看。那里的大自然还是原汁原味吗?那里的传统文化也像怒江的山水一样丰富多彩吗?2004年11月14日,我向金三角,向萨尔温江走去。

  2005年2月,将是最后一次展示它的妖艳。阳光下的罂粟花将成为佤邦的历史。

[[image1]]

一边洗衣服一边抽烟斗的佤邦妇女

  一、地图上找不到的“佤邦”

  世界地图上没有标示出佤邦,但它的确在这个地球上存在着,就在“金三角”的腹地。是毗邻中国、泰国和老挝的一个自治特区。

  从云南孟连的勐阿口岸出关,跨过南卡河大桥就到了佤邦最大的城市邦康。车穿街而过,完全不感到身在外国,倒像是来到了中国的一个小县城。所有店铺的名字都是用中文写的———“重庆火锅”、“好又来餐馆”,无论是文字的笔画还是内涵,都表明了那里与中国文化和习俗的关系。街上的人说着汉语。

  五六年前,鲍友祥总司令曾对外界说,科技在发展,文化在进步,世界进入了电脑时代,而我们佤邦落后得太远,太远了。直到1989年,佤邦人均有粮才160斤。早先当地人的日子怎么过的,可想而知。鲍友祥还说,鸦片、“四号”、麻药都不是好东西,它毒害各国人民,也毒害佤邦人民,严重阻碍了佤邦生产力的发展。

  就是这个地图上没有的地方,扔出任何一块小石头,都能引起极大的回响。

  金三角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认为是由于湄公河流域在缅甸、老挝、泰国交界处的三角回水湾而得名;还有一种:是由缅、老、泰三国交界处的大量的鸦片产区而得名的,由于毒品的巨额利润比淘金更能让人实现美梦,加之不少“隐君子”,名称故由此而来。究竟是怎样一个源流,没有人去考证,只是就这么一直叫起来了。罂粟花开在阳光下山路崎岖。大山深处那一片连着一片的黄土地,刚锄过草,在阳光下格外显眼。那就是种罂粟的地方。罂粟籽已经撒下了,有些已经长出了小苗,花要到12月以后才开,每年的2月是罂粟花最艳丽的季节。

  通常的说法,罂粟原产于欧洲。1885年缅甸沦为英帝国主义殖民地后,罂粟就被带了进来,关于这一说法,邦康附近有一处英国塔群为证。但目前也有人对此提了出的质疑。不管怎么说,那时候佤邦处于原始部落社会,文化、科学、交通十分落后,而其地理、土质、气候却很适合罂粟种植。所以,把罂粟的种子往佤邦的大山里一撒,80%的耕地上便开出了艳丽的诱人之花。处于极端贫困的山民们,只知道收获的罂粟可以换来盐巴、粮食和衣物。于是,为贫困生活所迫的当地人,一年又一年地在自己的高山上,种下了罪恶与血腥。于是,人们的精神萎靡了,出生率、成活率低了,进取图强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农作物生产的空间越来越狭小。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2004年4月2日,佤邦政府在缅甸景栋举行了一个记者招待会,专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佤邦禁毒的提问。鲍友祥总司令当场向世人表示:“我们一个小小的佤邦,不能因为毒品问题成为世界人民嘲弄的对象。到2005年,佤邦地区成不了无毒区,可以要我的脑袋。”

    车在佤邦的大山里开着时,天瓦蓝、云雪白,树葱郁,间或一栋栋佤族山寨里,走出一群群天真的孩子和穿得红红绿绿色彩鲜艳的佤族妇女。“嘎拉”是当地人对老外的称呼。“嘎拉”们看到这些,那就个个是举着相机照也照不够。像这样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在当今的世界上,真的是难以见到了。

    “嘎拉”的镜头中,天真的孩子和穿得红红绿绿色彩鲜艳的佤族妇女与阳光下那一片片开垦出来的黄土地,还有黄土地上已经冒出来的小嫩芽并存,这就是今天的佤邦,不知道还是不是明天。

    二、罂粟花,花开花落

  禁种罂粟,已有百余年种植历史的佤邦人今后将靠什么生活?

  佤邦有两座神山,其中之一是公明山。如今公明山下有一片茶场。2004年中国的深秋,那里的晨雾中,阳光下,茶农们正在田里割草,既有满脸皱纹的老人,也有10岁的孩子。割30棵茶树挣一块钱的活儿,让这些曾经靠种罂粟为生的人们找到了新的活路。

  在山上的茶室里,品尝着在这片曾经种罂粟的山上种出来的乌龙茶,别有一番滋味。台湾商人说:那从1997年开始平地,1999年种植,现在已经种了300英亩。这两年才有收获,还属初试阶段。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里没有汽车,没有工厂,有的只是阳光和空气,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当外界依旧认为金三角是产生罪恶之地时,金三角的人也在艰难地寻找着新的出路。政府曾经让他们种了20万亩香蕉,结果一棵也没有成活;又种了20万亩咖啡,后来也全死了;他们还种了万亩蓖麻,结果也没能留下一棵。1995年到1996年,当地政府投资17万元,动员县里15000多个过去种植罂粟的农民改种木薯。木薯粉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在食品和药品中常常用到。当年,木薯获得大丰收,产量高达60吨,农民们心想梦终于可以变成现实了。可是当地没有木薯粉加工厂。如果运到中国云南加工,运费太贵,远远超过了17万元的初期投资。不会加工,没法运输,60吨木薯的命运差不多是烂在了地里。农业不行,果敢的地方政府劝导老百姓卖玉石,可是单纯的老百姓没有经商经验,常常被骗得更是血本无归。

  移民,是佤邦禁毒的又一措施。关于移民,佤邦电视台至今保存着一盘录像带,上面记录了30辆东风大汽车,每个车上装载60个人,每人发给7斤半口粮,在闷罐似的汽车里人挨着人站了6天6夜的经历。我没有看到这个片子,但从我听说了这件事后,脑海里就老是车厢里里外外的情景:60个人一辆车,没有盐,没有菜,6天6夜的每一顿饭,移民们都是在田野里吃完的;从1998年到2001年三年的时间里,6万多佤族农民被陆续移民到泰缅边境,其间不断有传闻说移民自杀了,有些被挤死了,有些病死了,有些生孩子感染病菌死了。没有人知道这次移民究竟死了多少人。有些媒体估计死了一万多人,相当于每6个移民就有一个死在了路上。

  今天,佤邦的大山里看到替代罂粟种植的大片大片的橡胶树。那一排排橡胶树,可以说是佤邦人对新生活的希望。种一亩罂粟烟农得到的钱是2000元人元币;种一亩茶的收入是8000;虽然种橡胶最少要6年出胶,一般要8年。但从1998年开始种,到今年那一片片就要出胶的树,老乡们听说了收入一定可观。

  虽然当地百姓从橡胶树的收入中到底是多少,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不过从目前大山里的绿色看,这些树的长势不错。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在原生态的大山上种的都是橡胶树,对动植物的生存是有伤害的。但是对于佤邦,对于一个多世纪来靠在阳光下种植妖艳的罂粟为生的贫困的山民来说,世人还能要求什么呢?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