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资源 > 禁毒史、戒毒史 > 正文
禁毒史、戒毒史
《史海沉钩》林则徐流放新疆时的所做所为
毒品与禁毒史话
2008-12-02 06:55:55 来自:人民网 作者: 阅读量:1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奋力抗英而闻名中外,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为后人称颂。但也是因为禁烟和抗英,使林则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壮的流放生活。

  功臣当了“替罪羊”

  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功绩,最初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1839年7月28日,道光帝阅毕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报告,欣喜万分,誉为:“可称大快人心事!”不久,林则徐过55岁生日,道光帝又亲笔书写“福”、“寿”二字的大楷横匾,差人送往广州,以示嘉奖。不久,林则徐先后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两广总督。

  但时隔不久,林则徐所面临的形势就迅速恶化起来。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珠江口,进攻广州。林则徐严密布防,使英军的进攻未能得逞。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于7月5日攻占定海,8月9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北京。这时,道光帝惊慌失措,急令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又命令两江总督伊里布查清英军攻占定海的原因,究竟是由于“绝其贸易”还是“烧其鸦片”,意欲将林则徐作为“替罪羊”。

  从此,各种诬陷、打击和指责连续降临到林则徐的头上。琦善是妥协派的骨干,当然不会错过这一陷害和打击林则徐的机会。他声称英国所不满的只是林则徐一人,只要清廷惩治林则徐,所有问题都可解决。其间,林则徐两次上奏,大胆陈述禁烟抗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道光帝翻脸,指责林则徐简直是一派胡言,实在可恶!

  9月29日,道光帝下旨,革了林则徐的职,并命令“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这只是林则徐受到的初步惩罚,后面还有更严重的惩罚在等待着他。10月25日,林则徐又收到吏部文件,通知他暂留广州,等待新任钦差大臣琦善的审问和发落。1841年5月1日,林则徐又接到圣旨:降为四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到镇海后,林则徐积极参与了当地的海防建设事宜,力图“戴罪立功”。不久,接替琦善的靖逆将军奕山在率军与英军作战中打了败仗。为了开脱罪责,他竟造谣说,英方是愿意议和的,他们恨之入骨的只有林则徐一人。言外之意,就是必须再次惩办林则徐,英方才能罢兵议和。道光帝求和心切,便把广州战败的责任再次归罪于林则徐,说他在广州任职时没有积极筹划防务,以致英军发起进攻后,奕山招架不住。6月28日,道光皇帝下旨,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 “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遣戍途中治水患

  林则徐再次遭到惩办,真是晴天霹雳。他深感报国壮志未酬,却身蒙不白之冤,心中充满悲伤和愤慨。他自制印章一枚,上刻“宠辱皆忘”四字,意欲把以往皇帝对自己的所有宠爱和屈辱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对仕途心灰意冷,今后但愿能为民众多做些好事。1841年7月14日,他怀着忧郁伤感的心情,一一告别前来送行的友人,凄然乘舟离开镇海。

  但是,林则徐毕竟做过高官,也不是平庸之辈,只要有机会,他还是会去 “戴罪立功”。在路过扬州时,林则徐接到道光帝的谕旨,要他推迟赴伊犁,先到河南开封去协助治理水患。

  原来,这年8月初,黄河水势猛涨,开封西北祥符堤防决口,淹没了河南、安徽所辖六府十余县,开封城被洪水围困,当地官员惊骇万状,束手无策。清廷急命军机大臣王鼎赶赴河南治水。王鼎是林则徐的至交,他乘机向道光帝提出:林则徐做过东河河道总督,是治河能手,可以让他到河南协助完成抢堵决口的任务。王鼎的请求得到道光帝的批准。林则徐接到谕旨后奔赴开封城,旋即来到堵口工地,投入治河工程。他日夜奔波,亲自督率民工挑土筑坝。经过6个月的艰辛努力,1842年3月19日,坝口终于合龙,制住了水害。

  到开封治河效力“赎罪”,本是道光帝给林则徐许下的诺言,但这一出自圣口的诺言却没有兑现。林则徐抢堵黄河决口,功劳最大,理应可以受赏免罪。王鼎也上奏道光帝说:林则徐治河认真得力,论功行赏应是第一,请皇上撤销对他的处罚,委以重任。但道光帝居然食言不认账,就在河工合龙之日下达了继续惩治林则徐的圣旨:“林则徐于合龙后,著仍往伊犁。”

  虽心怀寒酸,但皇命难违,林则徐只能继续上路西行,踏上了前往伊犁的艰难旅途。

  旅途中,林则徐曾因病滞留西安3个月。病体初愈后,他便告别不辞万里赶来送行的夫人,由两个儿子陪伴着继续向伊犁行进。他在离别家人时,写下了千古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842年12月10日,林则徐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伊犁。在伊犁,林则徐在精神上感到最不愉快的事情是失去与家人、亲友通信的自由。作为一个充军到边塞的官员,林则徐的言行都要受到严密监视,连来往信件也要被拆封检查,有些甚至被退回。为了能够保持与家人和亲友的正常通信,了解国家大事和海防情况,林则徐得到了伊犁将军布彦泰的大力帮助,借用官方信封将林则徐的书信寄送关内。

  此外,布彦泰还让林则徐借阅只准在职官员阅读的、一种叫做《京报》的内部资料。就这样,林则徐在迢迢万里之外的边陲,继续与家人、师友保持联系,能够继续了解到时局、国事。由于这些消息和材料来之不易,林则徐将它们视为珍宝,都一一抄录、编辑,汇集成两册《衙斋杂录》和一本题为《软尘私议》的笔记,多少冲淡了一些郁闷心情。

  垦荒屯田修水利

  林则徐到新疆后,不仅看到了沙俄的勃勃野心,还目睹了这里的荒凉景象。林则徐认为,要充实边防和改善人民生活,最好的办法是实行屯田备边。他建议将垦地分给当地维吾尔族人民耕种,并把原来的屯兵制改为操防制,使边防驻军既从事耕种土地,又进行军事训练,做到屯田与边备结合、兵与民结合,在西北边疆筑起一道铜墙铁壁。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林则徐向布彦泰将军提出开垦荒地的要求,布彦泰采纳了这一意见。从1843年秋天开始,林则徐以他衰老的病躯,不辞劳苦,当起了“愚公”,负责开垦惠远城东边的阿齐乌苏荒地。这是一项极为艰巨繁重的工程。要将不毛之地变成可以耕种的良田,必须开挖渠道,引水灌溉。林则徐带领民工,挑挖沙石,建坝筑堤,足足耗时一年零四个月,用工10万余,最终修成一条6里长的主干大水渠。水渠修成以后,为当地垦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屯田收到显著效果。到1844年11月,林则徐已开垦了大量荒地:阿齐乌苏地区33350亩、阿勒卜斯地区161000亩。

  布彦泰在林则徐的垦地成功后,给道光帝写了一个奏章说:林则徐到伊犁后,劳绩可嘉,是一位好官,平生所见之人,再也没有比林则徐更好的了,如此有用之才,废置边塞,实在可惜,要求对他既往不咎,重新起用。但由于投降派从中作梗,道光帝不仅没有采纳布彦泰的这一建议,反而命令林则徐到南疆继续开垦荒地。

  布彦泰见林则徐年老多病,便关心地问:是愿意去远的地方还是愿意在近的地方?林则徐毫不犹豫地回答:“林某愿远”。启程后,林则徐到一城,查一城,一年之内先后到达库车、乌什、阿克苏、和阗等九座边城,行程3万余里,足迹遍及天山南北的广袤地域,丈量和查勘垦地共计689718亩。从1843年秋到1845年11月,大约两年的时间,林则徐在新疆百姓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总共开辟各方屯田884068亩。有书籍记载林则徐的这一功绩说:“由于林则徐的查勘开垦,使新疆的大漠广野,都变成肥沃良田,农户炊烟相望,田野耕作皆满,合兵农为一体,每年为国家省经费无数,回民的生计亦由此而充裕。”

  林则徐在开垦荒地中,都十分重视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灌溉。在吐鲁番,他发现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卡井”(坎儿井)的水利设施,看到水在土中穿穴而流,惊叹不已。后来经询问当地群众,才知道这是一种因地制宜、可长期采用、效果良好的地下水利工程。他很快就把这一灌溉方法加以改进:增挖穿井渠,每隔丈余挖一口井,连环导引水田,使井水通流。并推广到新疆各地,使“卡井”有如繁星满天,在伊犁河谷一带到处出现。新疆百姓就把“卡井”称为“林公井”,把水渠称为“林公渠”,以表示对林则徐造福地方的深切怀念和感激。

  此外,林则徐在新疆还积极传播纺纱技术。内地人民使用的纺车,很早就传入吐鲁番等产棉地区,但一向不被重视。林则徐认为,像吐鲁番这样的产棉地区,棉多质好,更应该提高棉纺技术,改善纺纱质量。在他的倡导下,各地纷纷采用纺车,使内地的纺纱技术得到比较广泛的推广。当地人民为了纪念林则徐的这一贡献,便把他推广的纺车称为“林公车”。

  跑遍新疆的林则徐绘制了很多翔实的边防地图,专门送给钦差大臣左宗棠,为左宗棠后来收复新疆帮了大忙。到1845年,鸦片战争早已尘埃落定,投降派官员的罪恶真相大白。这时,道光帝终于良心发现,觉得还是林则徐可靠。于是,这年10月28日,道光帝以布彦泰奏陈林则徐在新疆开垦功绩为由下诏,命林则徐回京以四品京堂候补。

  至此,经过5年的苦熬,已经61岁的林则徐终于摘掉了“罪臣”的帽子。后来,林则徐又得到朝廷的重用,先后被任命为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并因制止回、汉冲突有功,被皇上授予“太子太保”头衔,赏戴花翎,重登人臣之极的地位。1850年10月17日,已经告老还乡的林则徐,又被新登基的咸丰皇帝再度起用,派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镇压天地会起义。但抱病出征的林则徐,未及抵达广西,便于11月22日病死在广东潮州普宁县行馆,终年66岁。

  相关链接:

  《史海沉钩》林则徐流放伊犁

  人民网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民族英雄,是世界禁毒运动的先驱者。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领导了禁烟抗英运动,成为中国人民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一面旗帜。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屈服于英国侵略者的军事压力,将林则徐革职并遣戍流放伊犁,这不仅是林则徐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

  1841年7月13日(清道光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林则徐在浙江镇海前线接到遣戍的命令,次日便踏上漫漫戍途。中途奉命到河南祥符(今开封)工地协助大学士王鼎治理黄河决口,河工完竣之际,清廷下旨令林则徐“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由于长途奔波,林则徐走到西安就卧病不起。在西安养病四个月后,大病初愈的林则徐携三子聪彝、四子拱枢继续登上戍途,并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同郑夫人作别,其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句成为千古名句,真切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崇高情怀,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1842年12月10日(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九日),林则徐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戍所惠远城。林则徐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报到后,住进了南街鼓楼前东边第二条巷被称为宽巷的寓所。林则徐抵达伊犁的第三天,道光皇帝下旨裁撤伊犁镇总兵,移置天津,伊犁将军布彦泰征求林则徐的意见,林则徐从加强新疆边防着眼,推动布彦泰上奏坚请保留,使道光皇帝改变了决定,保留住了伊犁镇总兵。由此,林则徐潜心研究了新疆的史地,对西北边防给予了关注,提醒人们要特别关注西北边防。

  林则徐在伊犁是流放之人、戴罪之臣,在政治生涯中跌入最低谷,但他不顾政治上所处逆境和衰龄带病之躯,仍然尽其所能给新疆各族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为新疆的开发建设做出了贡献。林则徐到伊犁后,被伊犁将军布彦泰派掌粮饷处事务,得以翻阅大量的新疆屯田档案资料,辑录为《衙斋杂录》。他积极协助布彦泰筹划开垦红柳湾、三棵树、阿勒卜斯等处的荒地。1844年,伊犁将军布彦泰委托林则徐负责垦复阿齐乌苏地亩工程。为了垦复阿齐乌苏废地(地在今伊宁市巴彦岱镇以西、霍城县惠远镇以东一带),首先要解决水利问题,必须将原有的喀什河引水渠道展宽加深,并开挖新渠引入阿齐乌苏东界。鉴于当时伊犁的财力困难,对阿齐乌苏渠(后称“湟渠”,今人民渠)采取了捐资分段承修的办法,林则徐主动捐资承修了整个渠工最艰巨的龙口工程。这项工程于1844年6月兴工,历时4个月完竣,除料物不计外,共用工10万有零。之后,林则徐奉命前赴南疆履勘垦地,“锋车遍八城”,其勘田60余万亩,基本上分给了维吾尔族农民耕种。又转赴吐鲁番、哈密勘垦。1845年12月,林则徐在哈密接旨获释,在新疆共生活了3年多时间。林则徐离开哈密时深情地吟咏道:“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虽然他来得并非情愿,但走时却对伊犁的山山水水和各族人民充满着留恋。

  林则徐在伊犁居住两年多,写有大量日记、书信、诗词。其中他由西安到伊犁的日记已整理成书,题名《荷戈纪程》。林则徐在伊犁的日记保存了大量资料,历来为史家所重视。林则徐与流放在一起的邓廷祯有唱和诗多首,集成《邓林唱和集》。林则徐作有《回疆竹枝词》24首,是其诗作名篇,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的历法宗教、农作节气、文化艺术等。林则徐在流放期间的诗作,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他个人诗歌创作的顶峰,反映了他伟大的爱国主义和高尚的品格节操。

  为了纪念林则徐为国家、为人民所作出的功绩,1994年在伊宁市建立了林则徐纪念馆,成为伊犁的又一处人文景点。林则徐的后人凌青(我国原驻联合国常任代表)、林纪涛、林子东、林岷等都曾多次来伊犁寻访先人的足迹。1997年香港回归前,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到伊犁寻访林则徐流放之处,写下了一首诗:“万里来寻伊丽州,边城落叶又逢秋。将军大树迎风立,惠远长渠彻夜流。迁客犹思驱寇策,凡民惟作爱身谋。珠还南海无多日,为报君知两宿留。”

  相关链接:

  林则徐流放新疆的日子

  快乐相会

  辗转几千公里,吸引我们不辞辛苦、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西北边陲霍城的,是一个生活在百年前的特殊人物。这个人为了在东南海疆抵御外侵,不畏英国列强的坚船利炮,成为世人敬仰的英雄。可是,一夜之间他又被贬谪,从东南海疆发配到了遥远的西北大漠,他就是禁烟英雄——林则徐。

  沿途 记录风土人情

  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被发配到了惠远镇,那曾是乾隆皇帝册封的新疆都会,惠远就位于霍城的西边。当年在流放新疆的路途中,林则徐每走一段,就会作详细记录。透过日记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从位高权重的钦差大臣,一夜之间沦落为谪客时的无奈。

  沿着林则徐日记中记载的路线,我们来到了他历尽艰辛抵达当地后的第一个歇息处。对于这个如海一般的湖泊,我们早有耳闻,它是新疆最大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在他到达赛里木湖时的日记中写到:闻土人言,海子中有神物如青羊,不可见,见则雨雹。

  如今在赛里木湖居住的多数为哈萨克牧民,我们找了一位精通汉语的哈族人,他为我们引荐了一位当地最年长的老者,老人今年已经85岁高龄,我们应邀走进他的毡房,当提起林则徐的时候,老人并不知道他是谁,而提起大青羊神灵,老人却显得十分激动。老人讲述的大青羊传说几乎与林则徐日记中提到的如出一辙。他还告诉我们,在湖中还有一座十分神奇的小岛,关于它如何神奇,老人却避而不谈。在林则徐的日记中也曾提及过此岛,岛上到底有何秘密,我们决定到岛上去看一看。小岛就在赛里木湖的西边,距离岸边很近,大约只有1000多米。登上小岛,我们看到的是杂草中孤零零矗立的一座破旧不堪的建筑。原霍城史志办主任谢杨惠告诉我们:“乾隆年间,周围的老百姓都说这有水怪,当时的政府为了安抚民心就在这里修建了这座靖海寺以震怪兽。”赛里木湖中是否有水怪,林则徐作为一个外乡人并不知晓。而在1839年,时任钦差大臣的林则徐,从广东沿海的渔民中大量招募水勇。为的也是“降妖”。与大青羊不同的是,他所降服的是侵入广东水域的外国侵略者。

  抵达 钦差身处逆境

  告别赛里木湖,继续前往惠远。按照林则徐日记中的描述,我们将途经一个曾令其流连驻足的地方,俗称果子沟。或许是因为我们来的不是季节,果子沟并非如我们想像中是奇险绝境。而林则徐在日记中却感慨到:今值冬令,浓碧嫣红不可得见,二十余里中步步引人入胜。驶离果子沟不久,便远远的看到一座尘土飞扬的城墙,林则徐流放的终点站——惠远到了。

  1762年,乾隆皇帝为巩固西北边唾,定伊犁为新疆都会,并从内地调拨一批擅长射猎的少数民族,驻兵屯田。之后不久便钦点伊犁将军,统领全疆的军政事务,当时的将军府就建在惠远。在此后的150年间,惠远一直是新疆的军事政治中心。由干它地处偏远的西北边睡,方便管理,清政府又常常把被贬的官员流放到此,因而惠远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牢笼。

  1842年12月10日,林则徐抵达惠远城,向伊犁将军报到是首要的事,这既是大清例律,更是流官最难熬的一关。伊犁将军府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有效治理新疆的标志和见证,伊犁将军府建成以后,对新疆的地方安定和维护祖国边防起了作用,有效地遏制了沙俄东侵领土扩张的步伐,被任命来的伊犁将军全部都是皇亲国戚,都是八旗重臣之子,或者是朝廷重要的大臣。按照大清例律,“伊犁将军体制极尊;凡是到伊之流官,初次进见,长跪,命之乃敢起”,而此例律对于林则徐这位原为封疆大吏,又曾任钦差大臣,更以禁烟抗英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来说,也不例外。

  林则徐来到伊犁期间,伊犁将军是布彦泰,布彦泰十分敬仰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所以林则徐来到伊犁以后,得到布彦泰的尊重。但身为受命一方的大使,专治皇帝的鹰犬,布彦泰负有监视以及管制流宫的责任。在林则徐到达惠远的第二天,他按照常规任命林则徐掌管粮饷处。久经宫场的林则徐明白,这是一个闲职。如长此以往,不效力朝廷,他就没有“赐还”的机会,那将意味着,他将在远离家乡的西北边唾孤独地度过余生。

  服役 为民兴修水利

  初到伊犁的林则徐百无聊赖,他经常到城南外欣赏伊犁河景。伊犁河是新疆最大的融雪型内陆河,它横跨中哈两国,自东向西流入巴尔喀什湖,全长1236公里。这条巍巍天山孕育的生命之源,却时刻威胁着惠远城。从惠远城高高的城址看,第一任伊犁将军明瑞在建城之初并非没有考虑到伊犁河泛滥带来的隐患,他把惠远城建在了一块宽敞的黄土高坡上,却没有考虑到新疆干燥少雨的地理环境,城内根本挖不出井,人们只好到城外的伊犁河边去取水。

  林则徐并没有采纳原有的方法,而是发明了一种水车,这种水车取水很方便,解决了当时城里数万人吃水的困难,被一致称为立功车。林则徐身处逆境,却依然忧国忧民,得到布彦泰将军的逐步信任。在1844年,他们共同组织开发皇渠兴修水利,两人之间似乎巳经不存在巨大的尊卑差异。

  上面提到的皇渠,是清代修建的最大水利工程,它为清代声势浩大的屯垦大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乾隆到道光年间近80年的时间里,历届伊犁将军都对皇渠进行了开发。它全长90多公里,灌溉农田62万多亩,仅民族英雄林则徐捐资修建的阿齐乌苏一带的水渠,就使得10万多亩荒地得到复垦。如今生活在惠远城里的人,提起林则徐仍满腹感激。

  道光皇帝对林则徐在新疆垦荒屯田,十分赞赏,1845年,他决定重新起用林则徐,并封其为陕甘总督。布彦泰将军设宴为林则徐送行。席间,林则徐一番忠告之言,却引来满座惊愕。他说:终为中国患者,必俄罗斯!林则徐离开惠远5年后,在赴广西的路上病逝。而1871年,随着清朝的衰亡,惠远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一场浩劫。沙俄出兵占领了伊犁,惠远城的房屋木料几乎全部被拆毁,这座乾隆时期百年繁华的老城,至此烟消云散。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