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流调监测 > 流行病学调查 > 正文
流行病学调查
广西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2010-03-05 21:56:45 来自:中国学校卫生 作者:徐永芳,周吉,莫秀娟 阅读量:1

   青年人是艾滋病高发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与我国艾滋病的流行态势密切相关。大学生是性活跃与思维活跃的人群,已成为当前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重点人群。为了解广西在校大学生性病/艾滋病(STD/AIDS)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情况,笔者于2005年7-9月对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为探讨和制订高校性病/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规划和制定适宜的教育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西1所医科大学、2所综合性大学、1所师范类大学在校学生共2 015名。其中男生865名(44.93%),女生1 150名(57.07%);汉族1 342人(66.60%),壮族517人(25.66%),瑶族86人,其他70人;医学生578人(28.68%),文史类654人(32.46%),理工类466人(23.13%),经济类241人(11.96%),其他76人;一年级学生284人(14.09%),二年级学生343人(17.02%),三年级1 250人(62.03%),其他年级138人;年龄最小15岁,最大29岁,平均20.78岁。在过去的1 a里有402人(23.92%) 患过前列腺炎、尿道炎、淋病、生殖器疣、结核、乙肝等疾病,有366人(18.16%)有过尿急、尿频、排尿次数增多现象。

  1.2 方法 调查人员经过专门培训,使用统一编制的大中专学生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行为情况、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由学生匿名自填问卷。

  1.3 资料统计 调查表经核对后录入由Epi Data建立的数据库,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艾滋病相关知识 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的3条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全部超过95%;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相对较低,尤其是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最低,只有62.73%。艾滋病预防方法回答正确的人数比艾滋病传播途径少,避免共用马桶、避免蚊虫叮咬分别只有63.97%和55.43%的人回答正确,见表1。大学生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依次为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医生、朋友;希望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依次为电视、朋友、报纸、杂志、广播、医生。

  2.2 艾滋病相关态度 大学生对于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是积极的,但对于艾滋病存在的威胁认识不高,只有57.82%的人认为艾滋病对每一个人和家庭都存在威胁。见表2。

  2.3 艾滋病相关行为 1 048人(52.01%)有过恋爱经历,176人(8.73%)有过性行为,男、女比例为2.83∶1(130/46);初次性行为年龄最小10岁,最大24岁,平均年龄18.61岁。115人(65.34%)初次性行为对象为恋人,34人(19.32%)为普通异性朋友,商业性行为17人(9.66%),同性性行为7人(3.98%);发生初次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59人(33.52%);过去1 a里有143人发生过性行为,其中有50人(34.96%)存在有多性伴关系;最近3次发生性行为时,全程使用安全套的只有43人(30.07%);最近1次发生行为全程使用安全套的有45人(31.47%),没有使用的61人(42.66%)。在138人回答使用安全套的目的中,只有50人(36.23%)是预防性病/艾滋病。表1 广西2 015名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正答率表2 广西2 015名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相关态度正向率

  3 讨论

  大学生是思想与性活跃的人群,接受新事物快、易冲动,容易发生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行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52.00%的学生有恋爱经历,8.73%的人有过性行为,高于陈舸等[1]的调查结果;发生性行为时年龄最小10岁,低于刘勇鹰[2]、丛黎明等[3]调查结果。大学生初次性行为对象中,19.32%为普通异性朋友,9.66%为商业性行为,3.98%为同性性行为,说明初次性行为比较随意,性观念开放,有性自由倾向,易导致性道德的偏差。34.96%的大学生存在多性伴且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率不高。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性道德的教育,规范他们自身性行为,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同时加强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教育,倡导安全性行为。

  调查结果还显示,广西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有一定了解,在三大传播途径的回答上正确率均超过95%,与有关调查结果[4]相近,说明以前的宣传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于艾滋病非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缺乏准确的判断。提示在今后的宣传教育中,应重点加强非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方面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在对艾滋病病人态度方面,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对待、同情、关怀他们,但仍有20%左右的学生认为感染者不能继续工作和学习,同时对于艾滋病对社会影响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没有看到艾滋病对社会的潜在危害,只有57.82%的大学生认为艾滋病已威胁每一个家庭,高于北京市的调查结果[5]。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