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流调监测 > 流行病学调查 > 正文
流行病学调查
毒品潮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015-08-01 10:52:01 来自:中国禁毒报 作者:梁建雄 阅读量:1

  几年前,我曾经与一位在外国做毒品研究的教授朋友谈起香港青少年流行吸食氯氨酮的问题,当时这位朋友也说感到奇怪,因为当时全球就只有香港流行这种毒品,在美国,最多人使用的毒品一直都是大麻和可卡因,而在内地则是海洛因和冰。由于我这位朋友同时具心理学和流行病学的背景,很快他就分析到这是香港某些独特文化和社会情势所造就的情况,而我们的估计是因为香港的城市生活压力大,青少年学习又辛苦,而中国人性格较为内敛压抑,不快乐的青少年不能逃课又不敢反叛,就唯有靠可以给他们‘灵魂出窍’感觉的氯氨酮,去让自己的身心暂时分离,得到片刻的自由感觉。香港青少年,其实是用氯氨酮来逃避社会的压迫。

  事实上青少年的吸毒情况与潮流,一般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关,例如大麻这种令人感觉开心和轻松的毒品,在70年代的香港也曾经很流行,主要原因是那年代的香港盛行乐与怒音乐和派对文化,加上嬉皮士鼓吹反战、和平和享乐主义,造就了青少年以音乐和大麻寻找快乐和自由的感觉,况且那年代的香港社会刚经历完一些动荡,惶恐无助的青少年上学不易成才打工又无甚出头机会,郁闷的气氛就造就了大麻这种‘派对毒品’的流行。这时的青少年其实是透过大麻,在压抑的气氛中获取片刻的欢愉。

  及至八十年代,香港的流行毒品转变为海洛因和迷幻药。那年代的香港开始受惠于轻工业发展,经济开始起飞,青少年开始有余钱可以去光顾由迪司高舞厅,在劲歌之间为了加强嗨的感觉和更加尽情,甚至为了获得随便性行为的机会,青少年就寻求迷幻药的帮助,让他们可以尽情享用青春和社会的经济成果。而在社会的更边缘角落,那些在黑道上混的成年人就被海洛因的超强麻醉和安舒感征服,不少江湖大哥为了挑战自己和减压就上了白粉的道儿。那时的吸毒者以为自己是在消费社会,到头来不知道原来自己才是真正被消费了。

  九十年代初,安非他命开始在香港盛行,值得留意的是,这年代用‘冰’的人不单止有一般的社会青年,当中还多了一批中产知识分子以它来刺激自己的精神和身体,以应付那因为经济高速发展而带来的超额、高强度工作量。我做司法矫正社工时就曾见过会计师吸冰的个案,那时案主就告诉我在中产圈中有很多像他这样的人,因为工作太忙一天根本睡不了四个小时,为了顶住精神不得已就成为了冰毒的奴隶。到后来毒贩又将冰加上如氯氨酮等的物质,创造出摇头丸类混合毒品,乘着剩余的迪司高文化,大大捞了孤单留家的孩子们一笔。总括而言,这年代的人其实就是为了应付社会急速转动的齿轮而吸毒,人人都生怕自己走得慢点赶不上就会被轮子压扁。

  由于中国国内的情况比香港复杂得多,要估计和推算各年代将会流行的毒品其实是更不容易,例如在贫穷的地区和富裕的城市,人们会用的毒品就会有很大的差异,这中间还有例如‘是否靠近港口或毒品材料种植点’等地理性因素。但若社会学家、流行病行家和政府官员能花点时间从社会、文化、经济、民生等维度的发展阶段和特性去分析,大体还是有可能找到那一些毒品将会从何种路径进侵某地方,以提早作出预防控制的工作。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