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模式 > 家庭戒毒 > 正文
家庭戒毒
家庭因素:戒毒人员回归社会不可或缺
家庭戒毒
2009-09-29 08:35:47 来自:福建禁毒网 作者: 阅读量:1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是戒毒人员接受戒毒治疗的重要动力,也是戒毒人员进行戒毒的经济来源。但是,在被伤害无数次之后,一些戒毒人员家属开始放弃劝导戒毒的努力,把戒毒人员推给社会,推回毒品世界。

  本期我们讨论的话题是:家庭对戒毒人员戒断毒瘾、回归社会的意义如何体现?家庭成员该怎样帮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

  记者:近年来,家庭在戒毒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关注。家庭对降低复吸率、帮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重要意义怎样体现?

  骆寒青: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是戒毒人员接受戒毒治疗的重要动力。而戒毒过程需要一定的费用,所以,家庭还是戒毒人员戒毒的经济来源。

  戒毒过程中,若家庭环境没有改善,那社会对戒毒人员的回归是无能为力的。

  范文勇:是的,家庭戒毒的优势在于构建戒毒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它能为戒毒者创造一个安全、温暖、轻松的戒毒环境,大大降低复吸率。

  记者:但很多案例显示,家庭成员往往不接纳戒毒者。

  范文勇:的确,尤其是戒毒者从劳教所解教之后,家人的一些表现会不利于他们保持操守。比如:跟戒毒者彻底断绝关系;扔下几千块钱,从此再也不管他;或者是签下协议“一旦吸毒就断绝关系”等等。很多人之所以吸毒,就是在家庭、社会中找不到情感寄托,而家人的这种做法,无异于将其推回毒品世界。

  记者:从心态和行为上,家庭成员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戒毒者?

  骆寒青: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家庭成员应给予愿意戒毒的戒毒人员足够的关心、理解、支持、信心。

  戒毒的过程是极其艰难和痛苦的,家庭成员应持续地关心戒毒人员的感受,理解他们的痛苦,并给予经济、情感上的支持,为他们树立信心。

  家庭成员支持戒毒人员戒断毒瘾的例子有很多,但我想以一个反面例子来说明:

  有一次,我们在云南的一个戒毒所里遇见一个30多岁的戒毒人员,他已经十多次复吸了。交谈中,他坦然地告诉我们他有艾滋病。从他那种坦然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状况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他对他的母亲有很深的愧疚和眷恋。当时还有一个多月就收戒期满了,他说自己离开戒毒所一定会复吸,所以打算在期满时征得母亲的同意后留在所里生活。

  出所那一天,他一直在等待他的母亲。然而母亲并没有来。他特别沮丧,甚至绝望,觉得家庭抛弃他了。于是当天他坚决地离开戒毒所,直接复吸了。第二天,他毒瘾犯了,回家跟老母亲要钱,母亲没有钱给他。疯狂之下,他用注射器从自己身上抽了一管血,注射进母亲的身体里。

  这是我亲身接触到的一个事例,很震惊。从这个事情里,我觉得我们的宣传教育没有做到位。无论受过怎样的伤害,如果这位母亲在儿子出所那天还是去看他,那这件事情会朝良性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能把亲人对于戒毒人员戒毒的重要性普及到更多家庭,那很多类似的悲剧就能避免。

  范文勇:我认为,家人要做的:第一是心灵上给予温暖,第二是身体方面的照顾。我这里有一个成功案例:丈夫是戒毒者,在其劳教戒毒期间,妻子一直操持家务。丈夫解教后,妻子经常鼓励他去找工作,每次都陪他去面试。闲暇时间都陪在丈夫身边,即使上班也定时给他打电话,以确保他不再靠近毒品。妻子的关怀是对丈夫最大的支持,现在他已经保持操守5年了。

  记者:有的家庭将戒毒者当成“病人”、“犯人”,严加看管,这样对戒毒是否不利?

  范文勇:严格看管可能会把他与毒品隔离开,但也会造成他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不解决,他也许能戒掉毒瘾,但可能染上别的“瘾”。

  有时候,家庭成员之所以把戒毒者当成“病人”、“犯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种心理需要。因为一个戒毒者一旦戒毒,重新回到正常生活中来,他就要获得从前没有的发言权、决策权,脱离家庭成员的掌控,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也要求更多的权利。这会让从前做惯了“保护者”和“管教者”的其他家庭成员感到不适。所以,有时你会发现,当一个戒毒者真正想改好的时候,家庭反倒在有意无意地排斥他,逼他回到原来的位置上。

  从这点看,家庭至关重要。戒毒的过程是戒毒者成长的过程,家庭没有同样成长的话,戒毒者是戒不了毒的。

  记者:对于初次吸食者,家人应该怎么做?

  骆寒青:对于初次吸毒的青少年,父母不能给他施加太大的心理压力。你要告诉孩子:“这也不是大事,过了就过了。但对身体不好,以后不要再犯。”孩子逆反心理很强,就像早恋一样,如果一味强化,可能会让孩子走极端。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