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模式 > 家庭戒毒 > 正文
家庭戒毒
系统式家庭治疗在中国的临床应用
家庭戒毒
2009-09-08 09:34:41 来自:赵旭东 作者:德国医学 阅读量:1

  1988年,德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家Helm Stierlin 教授及Fritz B.Simon博士,通过“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第一次将家庭治疗正式传入中国。这是近40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其特点是:心理治疗师处理临床问题的工作对象不是个体,而是最基本的人际系统—家庭。这类治疗中的各个流派均不同程度地受到系统论思想的影响,其中以系统家庭治疗最为典型,它已有成套的操作性概念和技术来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整体健康观。

  十年来,我国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在临床上逐步开展了家庭治疗工作。1994年,笔者所在单位为此建立了配备声象摄录系统的专用治疗室,开始进行系统家庭治疗的临床移植研究。4年中,我们正式纳入样本,有完整文字和影像记录的案例已有100多例,在操作技术、过程、疗效方面取得了大量的实证资料;对几类精神科常见疾病的家庭心理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另外,系统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还被用于门诊和住院病人的治疗、康复和管理。总体来看,如果操作得当,源于西方的系统家庭治疗非常适合中国的临床需要,值得推广。

  1、治疗方法简介

    心理治疗师在专用治疗室与患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1—1.5小时的会谈。治疗室要布置得优雅、安静,备有玩具,座椅舒适且位置无主次之分;心理治疗师不穿白工作服。他首先要向咨询者解释清楚:治疗室里没有病人,大家均是“咨客”——来咨询的客人。这样安排旨在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工作气氛,用情境来定义工作关系。内容主要是以“循环”方式提问,请各个家庭成员轮流回答。如:问A, B的行为在 C引起何种反应;或问 D,如果 A和B做出某种行为,C的反应如何等等。几轮这样的提问便可勾勒出一个家庭内的关系格局及其对症状性行为的影响,充分体现“造成差异的差异便是信息”这一抽象的哲学观点。一般这种讨论所涉及的问题多集中于积极的方面,指向未来,甚至患者的症状也会被赋予积极的意义。

  每次会谈结尾时,心理治疗师都布置好精心策划、意味深长的游戏式作业,让每个家庭成员共同完成。比如,允许一位爱唠叨的母亲继续每天对孩子唠叨50次,不用马上克服这种行为。但如果超过这个数,便应让一惯处于被动地位,性格懦弱的父亲用水枪瞄准其眉心射击。这叫“悖论处方”。这些作业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多数家庭根本不会认真做,但治疗师干预后的信息已间接地深入人心,使家庭成员能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动能来实现其家庭关系的良性发展。为达此目的,两次会谈间隔约4-6周。所以,这是很经济的“长间隔的短程治疗”,许多家庭仅来1-3次便可结束疗程。

  2、适应症

    家庭治疗有普遍适用性,可用来处理很多临床问题,甚至可用于外科病人的康复过程。在我所在的精神科每年多达150次的会诊业务中,以及在开放式精神病房的管理中,系统家庭治疗思想已成为重要的指导原则。

  在我国,家庭治疗对精神病的治疗经验还不足,但对18岁以下的少儿心理障碍,对成年人神经症及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的心身疾病的治疗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少年儿童心理行为障碍是当前常见的问题,也是家庭治疗在我国的用武之地。发生于18岁以下人群的抽动障碍、抑郁、自杀、焦虑、恐怖,强迫、学习困难、厌食或贪食、品行偏常等问题十分常见,多与家庭及家庭与社会大系统的关系问题有关,可用家庭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

  3、成功案例

  (1)单亲家庭中的少儿心理障碍治疗:许多父母离异而由母亲养育孩子的家庭,若母亲的情绪及社会适应不良,会与孩子情感联结过紧,容易使孩子出现心理早熟与自立过程延迟共存、过度依恋与攻击性过强共存的矛盾现象,常有家庭内暴力,孩子学校适应不良或出现神经症行为等。如果用只针对孩子的个别式治疗方法很难矫正这些问题,但用系统家庭治疗,可使母亲生活质量提高,患儿心身发展的偏异得到纠正。

  (2)“多问题家庭”的综合治疗:一位53岁妇女因厌食3个月,体重下降15公斤就诊,经细致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在访谈中,医生发现其丈夫因面临退休而焦虑失眠,最小的儿子酗酒,三人症状互为因果。医生为打断使健康问题恶化和慢性化的恶性循环,将三位患者连同他们家中两位健康的儿子一同纳入治疗,访谈两次后,对父母施以小剂量对症治疗药物。结果小儿子戒酒成功,重返工作岗位,父母心身症状康复,家庭关系融洽,生活愉快,随访一年无复发。

  我们在引进家庭治疗的工作中注意到以下两方面问题,才使其临床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第一,以综合医院常见的多发病为对象,将新型理论技术与生物医学结合起来,发挥了精神科医生传播和实践新医学模式的积极功能;第二,充分考虑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谨慎稳妥地使用西方理论和方法,克服了既往运用西方心理治疗过程中常见的“牛头不对马嘴,远水不解近渴”的文化屏障现象。我们相信,如果处理好这两方面问题,家庭治疗以及其它种类的心理治疗技术一定能在提高中国人民的心理卫生水平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