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模式 > 家庭戒毒 > 正文
家庭戒毒
探索修复戒毒人员家庭关系的有效途径
2014-11-25 21:55:17 来自:广西戒毒管理局 作者:林秀章 阅读量:1

  一、修复家庭关系的现实意义
  
  我所某大队一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4月份,该队有“三无”戒毒人员13人,违纪率却占全队的80%,而家人每月坚持到所探视的戒毒人员60人中,违纪率为0。实践证明,家庭的关爱直接影响着戒毒人员的行为表现。
  
  当前,我区全面推行“四•四”管理模式,在戒毒人员的管理中,习艺巩固期段的诊断评估,明确了完善和修复家庭关系的要求,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转为社区戒毒必须提供一系列是否修复家庭关系佐证材料,如直系亲属户口本、家庭帮教协议书,转为社区戒毒后就业安置计划证明等等,必须有家庭成员亲自操作完成,做到情况属实,材料齐备。如果戒毒人员在戒毒所里的现实表现不良以及与家人沟通不够,或者尚未消除与家人的误会和得到家人的谅解,家庭成员心存疑虑,对戒毒人员丧失信心,佐证材料的出具等不确切不完善,必将影响戒毒人员的诊断评估,直接打击他们的戒毒自信心和勇气,前期的教育康复效果将大打折扣。
  
  通过对戒毒人员实施教育矫治,促使他们依靠自身内在力量,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重新获得亲人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和帮助,能有效帮助他们调节心理情绪,摆脱心理上对毒品的渴求,增加戒毒决心,重新燃起新生活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完善其家庭和社会功能,真正地回归社会,有效延长操守时间。
  
  二、当前修复家庭关系中出现的问题
  
  (一)认识偏差,主次不分,导致戒毒个体社会支持系统断裂社会支持系统断裂
  
  长期以来,由于受诸多习惯认知影响,对修复家庭关系主要因素分辨不清,存在着三大认识误区。一是以戒毒场所的主动修复为主。警察通过当地公安机关,社区和街道,甚至动用戒毒人员所有的社会关系帮助他们获得家庭的认可和谅解。但是,由于警力、经费和社会力量有限,公安机关与戒毒场所等业务割裂,衔接不够,修复工作有较大欠缺。二是以家庭为主。把修复家庭关系的重任加之于家人身上,让家庭在这个环节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而由于吸毒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危害,已让家人丧失信心。另外,戒毒场所长期以来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家庭对场所缺乏应有的了解和认识,认为教育矫治、管控好戒毒人员是场所的责任,与亲属没有多大关系。三是戒毒人员对家庭心存抱怨。部分戒毒人员因家人举报被送强制隔离戒毒,他们由此对家人满腹抱怨,态度冷漠,极端仇视,甚至拒不接受家人的探视和帮助。如恭城籍戒毒人员费某,就因家人举报被强戒。该员入所后自暴自弃,拒不接受教育,多次违纪被处罚,家人来所探视时还拒绝见家人。在妻子来所会见提出离婚时,他以砸碎习艺车间玻璃窗致手腕割伤的自伤自残行为发泄内心对家庭的怨恨,在场所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这些认识偏差,导致的严重后果是家庭帮助教育的主动性不强,亲情缺失和支持系统断层,直接影响到戒毒场所的教育矫治效果。
  
  (二)停留表面,流于形式
  
  由于场所硬件设施、经费不足,条件有限,开展各项综合性社会帮教活动次数少,帮教面窄,流于形式。每年统一组织开展的亲情帮教活动一般只有二、三次,加上每次参加活动的人数有限,从而导致真正接受到亲情帮教的矫治对象有限,签订帮教协议书覆盖面太窄。另外,帮教形式单一,效果不大。由于通常采用的都是请亲属来所参观、座谈、探望等做法,没有把对矫治对象和亲属双方的形势政策、心理矫治、道德理想教育等进行很好的沟通,亲属帮教的诚心、热心、爱心、耐心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帮教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无法全面利用帮教活动的平台修复家庭关系。
  
  (三)信息不实,修复工作难度大
  
  随着收治的戒毒人员中“多进宫”、流窜作案、农村籍所占比例增加,部分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中所登记的人员身份信息不详或信息有误如有的“人户分离”,有的是“三假”(假姓名假地址、假身份)。再加上戒毒人员在入所前给家庭带来了心灵创伤和经济损失,很多亲属根本不愿到所进行帮教。更有相当一部分戒毒人员为“三无”人员,无家人会见、无汇款、无信件,修复家庭关系遭遇重重阻力。
  
  三、创新途径和方法,扎实构建修复家庭关系系统工程
  
  陈旧的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戒毒形势的需要,必须大胆创新,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多渠道、多
  
  途径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帮助戒毒人员修复家庭关系,巩固戒毒疗效。
  
  (一) 以正面教育促使戒毒人员发挥戒毒主观能动性
  
  在帮助戒毒人员修复家庭关系的工作中,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以戒毒人员为主,充分利用戒毒场所主战场的一切有利条件帮助他们主动戒断毒瘾。通过正面的坚持以人为本、行之有效的课堂化教育,可提高戒毒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促使戒毒人员深刻认识到吸毒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从心底产生悔意和愧疚,同时自觉地纠正不良恶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发生质变,真心获取家庭的谅解。
  
  (二) 开展感恩教育,着力重建正常合理的亲情
  
  针对戒毒人员大都具有的道德人格良知缺陷、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缺失、对家庭有强烈的对抗情绪等特点,我们从感恩教育入手,着力对他们心灵的冲击和道德观念的重塑。通过“血浓于水”、“亲情无价”、“感恩父母”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结合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感人事例为教材,用通俗易懂、形式朴实的教材来讲解“孝”、“义”等古训的深意,向戒毒人员阐述亲情的可贵,向他们传播爱心、尽孝和感恩的理念,帮助他们从孝敬父母开始重建基本的道德观念;向他们讲述作为人子、人夫、人父,作为一名公民,应遵循和奉行的行为准则,指出只有积极上进,无私奉献才是获取幸福人生的基本途径。同时,教育戒毒人员要理解、宽容、体贴和尊重家庭成员,培养家庭意识,树立家庭观念,学会感恩,帮助他们重建精神家园,重建正常合理的亲情,唤起他们泯灭的良知,激活他们新生的勇气,变“要我戒毒”为“我要戒毒”,充分发挥戒毒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三) 以书信传递信息,用物质表达关怀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会有太多羞于开口的话,有太多沉积在心的感情无法言说,书信便是最好的沟通和表达方式。在对戒毒人员开展教育矫治的过程中,利用书信传递无声的语言,亦会收到明显的效果。逢重大节日,如春节,中秋节,母亲节等开展给亲人的一封书信活动,用飞鸽传书的形式传递关心和问候,更好地建立和维系戒毒人员的精神寄托。2012年春节前,我所在戒毒人员中开展“写给亲人的一句话”活动,类似于普通学校邮寄给家长的家庭报告书。书信内容有戒毒人员写给亲人的一句真心话,肺腑之言真挚感人;有中队评议和大队考核评定意见,客观全面,如实地向家庭展示阶段性教育矫治成果。此举在戒毒人员中反响较好。平乐籍戒毒人员吴某,因吸毒导致犯罪,刑满释放后又被送强戒,家人早对他死了心,他本人也多年不与家人联系。在开展“写给亲人的一句话”活动中,他拒填表格,逢人便说“家人已经死绝了”。后来经警察反复做工作,他才勉强抱着一丝希望将心里话写了出来。结果他的父亲非常惊讶,十多年来第一次接到他的亲笔书信,多年的隔阂瞬间倾倒。第二天就派其妹妹赶来所里会见,带来了家人的久违温暖,这件事对吴某触动很大。
  
  一封信报一句平安,一段话敞开心扉、了断相思,同样,一份简单的礼物也足以表达真情。今年,我所逐步完善了习艺劳动激励机制,对进入回归适应期的戒毒人员可以按照完成习艺劳动任务45%的标准给予奖金和物质奖励。戒毒人员除享受拨打亲情电话等宽松待遇外,还可以邮寄奖金或给家人购买礼品,以物质的方式向亲人展示自己所内积极劳动所得。
  
  这种以社会家庭为主转换为以戒毒人员为主的亲情教育模式,有效地让戒毒人员这个最主要的因素发挥作用,切实在思想上发生质的飞跃。
  
  (四)充分利用网络、视频资源,拉近彼此距离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为社会交往最便捷的工具
  
  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亦可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开展网络亲情会见,创办教育矫治工作特色。设置专门的电脑室,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定期开放,择优使用,审核资质。警察提前与戒毒人员直系亲属沟通联系,实施视频会见时,由警察接通互联网视频连线,戒毒人员在警察的视线内与家人进行视频或者语音对话。搭建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让戒毒人员向家人汇报在所表现,同时也让家人了解场所的管理教育情况,拉近彼此间心灵的距离。2011年,山西省太原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已成为该省唯一一个采取视频会见的戒毒所,开了该省视频会见之先河。这种方式,抛弃书面解释,将现实生活中家人的探望转移到网络,既方便又省时,这类人性化帮教方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另外,录像的方法也值得推广。采集戒毒人员日常生活的真实片段,制作成有声有色的动感视频,展示给家人收看,让家人的牵挂有着落。亦或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戒毒人员家人录制KTV专题短片,定期播放给戒毒人员收看,让戒毒人员真实地感受到亲人强烈的期待以及他们的无奈和痛楚,用真切的画面触动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真正悔过自新。去年,浙江省十里坪强制隔离戒毒所警察结合“打拐”的热点时事,录播了东方卫视的亲情节目《加油!老爸》关注被拐卖儿童的特辑,定期播放给戒毒人员观看。该所一戒毒人员观看完专辑后,深深地被片中父亲的痛楚和艰辛所感动,他主动坦白交代了自己隐瞒多年的拐卖小孩的犯罪行为,并表示要痛改前非,远离毒品。戒毒所警察立即将此重要情况向金华公安机关通报,为成功解救被拐儿童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样,利用双方互动式的视频、录像节目,让场所内外心灵共鸣,共同完成戒除毒瘾的统一目标。这种集法理与情理于一体的人性化管理机制,有助于融洽亲情关系,提高戒毒人员的戒治积极性。
  
  (五)亲情探访,联手共助
  
  戒毒人员入所后,他们的心理特点主要是紧张、畏罪、后悔、抵触、戒备、悲观绝望。特别在春节团聚的日子或重大节假日里,常会有烦躁不安的情绪,极易产生安全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场所工作多年来开展社会帮教活动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在重大节假日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的“送温暖,助帮教,促回归”亲情关爱活动,使戒毒人员深切感受到亲情关爱。如邀请戒毒人员家属来所召开帮教座谈会,让他们观看场所工作记录片,清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类问题,并就亲情帮教和出所后续照管等问题与戒毒人员家属进行交流探讨;开设亲情餐,让戒毒人员与家人共同进餐,零距离沟通交流。让家属代表们亲身感受到戒毒所优美的环境、规范的管理、整洁的设施,整齐的内务卫生和管理的军事化,彻底打消他们之前对戒毒所戒毒环境的顾虑和误解。2012年中秋节前夕,贺州市司法行政系统19人及7名戒毒人员家属组成帮教团来我所成功举办“迎中秋、送真情”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帮教团成员向戒毒人员介绍了家乡变化以及地方政府对解戒人员的关怀政策,并解答了戒毒人员咨询的有关法律问题。戒毒人员深受教育,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回报政府和亲人的关爱。事后与会的60名贺州籍戒毒人员违纪率明显下降,至2013年4月30日,已有21人获得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奖励。
  
  这些多渠道的帮扶与牵手,将形成一股无形的巨大动力,融进我们场所的管理体制中,贯穿戒毒的整个流程,发挥最大的潜能,帮助戒毒人员修复家庭关系,鼓励他们积极向上、身心兼治,增强戒毒信心,同时更有效地促进戒毒人员诊断评估工作顺利开展,达到提升教育矫治工作质量的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