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模式 > 戒毒康复 > 正文
戒毒康复
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开展社会适应性考验的思考和实践
2017-12-25 10:02:20 来自:四川省戒毒管理局 作者: 古栩 阅读量:1
  一、社会适应性考验制度解析
  
  社会适应性考验是对于在强制隔离戒毒所中表现良好,家庭健全具备帮教条件、社区及当地派出所接收,戒毒期限处于巩固期的强戒人员,有条件地放回家庭、社区或开放性戒毒康复场所,接受社会实际生活检验的制度设计。
  
  社会适应性考验可以视强戒人员的具体情况,采取周回归、月回归或者进入开放性戒毒康复场所等形式,开展回归社会前的社会关系修复、就业培训安置等戒毒工作。从实践来看,社会适应性考验对强戒人员是一种过渡和缓冲,目的在于同社区康复、社区戒毒等措施顺利对接。
  
  二、实施社会适应性考验的原因
  
  (一)吸收国际国内先进工作经验
  
  从国际国内戒毒工作发展趋势上来看,重视后续照管、强化善后辅导、实施封闭戒毒后的过渡缓冲并建立中途机构是戒毒工作大势所趋,笔者在访问香港自愿戒毒机构时发现,自愿戒毒机构不仅提供所内戒毒服务,更是为戒毒人员提供长达一年的出所善后辅导,以帮助戒毒人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实现顺利过渡。为此,香港戒毒会在全港设立了三间中途宿舍,为戒毒人员提供临时居住、就业指导和戒毒辅导。在我国上海,由政府出资,上海自强服务社也建立了类似的戒毒人员过渡组织,帮助戒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上述实践为社会适应性考验的制度设计提供了实践基础。
  
  (二)积极应对强戒人员出所后易反复、复吸率高的戒毒工作难点
  
  根据工作实际,设计社会适应性考验制度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考虑:一是强戒人员出所后的1个月是复吸高发时段,社会适应性考验仿佛一把利剑悬在戒毒人员头上,其复吸毒品后随时面临收回所内并加重处罚的危险;二是强戒人员长期封闭生活在戒毒所内,缺乏同社会实际生活环境的接触,多数强戒人员面临社会适应不良,无有效的缓冲和过渡;三是戒毒所戒毒质量和效果历来缺乏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社会适应性考验能直接反映戒毒所工作成果,能帮助民警改进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
  
  (三)有利于实现强戒工作的社会性
  
  一是有利于打造同社会联系的平台。强戒工作离不开家庭、社会、政府的大力支持,戒毒工作既需要同社会隔离,更离不开社会的参与和支持。社会适应性考验可以调动社会各类资源参与其中,协同政府、社区、公安派出所参与,还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其中。二是社会适应性考验有利于实现戒毒康复的过渡功能,它可以为戒毒人员提供临时住宿和就业指导,能在出所前的高危期能形成对戒毒学员的保护和制约,帮助戒毒学员实现“软着陆”,充分体现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社会性。
  
  三、社会适应性考验的形式及内容
  
  (一)周回归、月回归
  
  周回归、月回归制度是社会适应性考验设想的体现,对于符合条件的戒毒人员,在同家属及当地社区、公安派出所签订协议后,可以提前放回社会中接受社会实际生活的检验,先期实行每周回所一次,接受尿检和心理辅导,在连续完成四次周回归且考核合格的基础上,再实行每月回所一次接受社会实际生活的检验。对月回归合格的戒毒人员,可以提请公安机关予以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从四川省绵阳强制隔离戒毒所自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数据来看,有52人参加周回归和月回归考验,其中有10人在考验过程中失败(9人尿检不合格、1人未按时回所),回归考验期间操守保持率81%。
  
  (二)社会化直通车
  
  “社会化直通车”是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提出,由强戒所组织戒毒人员到社会企业就业, 让其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社会适应性训练,是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过渡性平台, 帮助戒毒人员实现回归社会“软着陆”,在具体实施中,实行戒毒人员白天在企业上班,在开放性环境中参加劳动体验,晚上由强戒所带回所内居住,目前已有500余名戒毒人员参加“社会化直通车”适应性考验。
  
  (三)建立社会适应性考验基地
  
  1、建设强戒所下属社会适应性考验基地
  
  (1)基地选址。所内社会适应性考验基地的选址,首先应考虑在强戒所行政区域内,地处城区、交通方便,有合适的生产劳动项目或能够依托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便于开展劳动生产,同时还应考虑戒毒人员安全管理和学习生活;其次,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基地选址可以考虑在强戒所内开辟专门区域,建设所内社会适应性考验基地。
  
  (2)戒毒管理。在管理等级上,所内社会适应性考验基地要明显区别于普通强戒人员管理等级,在民警直接管理的前提下,充分建立自助组织,实现自助管理。在具体工作制度中可以考虑引入TC(治疗社区)模式,建立等级晋升和淘汰制度,调动戒毒人员积极性,可聘请保持操守的同辈辅导员参与管理工作,树立榜样和带头作用,并为同辈辅导员发放劳动报酬。另外,还可以探索使用电子手铐等信息化管理措施,在自由活动范围上扩大区域,给予其自由活动的机会,确保其充分接触社会的同时又保证场所安全稳定。
  
  (3)教育矫治。主要开展:①预防复吸技能训练。通过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采取体验式、互动式教学等方式帮助戒毒人员掌握如何应对高危,协调处理好同亲属的关系,习得预防复吸的技能和经验。②职业就业培训。成立职业技能教育中心,在劳动保障部门支持下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就业服务、创业训练。③生活技能训练。通过讲座、工作坊、角色扮演等方式强化自信心,提高挫折耐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我教育与自我控制能力、生存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家庭事务处理能力等,鼓励戒毒人员努力参加各类小组活动,培养戒毒人员责任感。
  
  (4)生产经营。社会适应性考验基地必须具备生产经营项目,便于戒毒人员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生产经营项目可以考虑农副产品养殖、洗车场、来料加工、超市、干洗等劳动密集型生产经营项目,要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让戒毒人员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学习社会沟通技能,同时还可以通过生产经营补贴部分生活。
  
  2、所外社会适应性考验基地建设
  
  (1)由党委政府统筹建设社会适应性考验基地
  
  所外社会适应性考验基地的建设涉及的部门和机构较多,需要政府的统一组织和大力投入,可以采取:一是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参照国外或香港中途宿舍的建设办法,由政府出资,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在交通方便的主要县市设立实体机构,通过购买或租用物业等形式,建设所外社会适应性考验基地。基地管理方面可由各地司法所派出工作人员管理,同时可以聘请专业社工和“过来人”(同伴辅导员)参与自助管理。各强戒所参加周回归或月回归的戒毒人员可以在基地实现尿检、教育矫治、临时住宿和推荐就业等功能。二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依托社区戒毒机构或各地司法所安置帮教部门挂牌建立组织机构,由政府、司法所、派出所共同对参与回归考验的戒毒人员实施尿检、考察监督等措施,实现回归考验的重要职能。
  
  (2)四川省绵阳强制隔离戒毒所“绿色回归家园”社会适应性考验基地的建设实践
  
  ①绿色回归家园建设情况
  
  一是建设定位。绿色回归家园地处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是四川省绵阳强制隔离戒毒所利用原农业生产近3000亩的闲置土地,同地方政府、社会爱心企业及禁毒自愿者合作建设的集康复治疗、职业技术培训、过渡性安置长期就业和禁毒宣传于一体的社会适应性考验基地。二是基本运转模式。入住绿色回归家园的戒毒人员可挑选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可与亲人同住,还有“社区医生”为他们提供治疗和心理康复支持。只要戒毒人员不违反戒毒的相关规定,民警就始终处于隐身状态,主要充当园区管理者、朋友、医生、教师等角色。同时,绿色回归家园还面向社会自愿戒毒人员开放,吸收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戒毒工作,成为戒毒工作者和吸毒人员的共同乐园。
  
  ②“三个结合”推进“绿色回归家园”社会适应性考验的实践
  
  一是与当地党委政府工作结合,使回归家园建设得到地方党委政府政策支持。二是与企业结合,使回归家园建设得到企业岗位和资金支持。绵阳强制隔离戒毒所与绵阳市新华林业有限公司合作,目前新华林业公司已投入两亿多元,主要开展苗圃花卉种植基地、生态植物园、绿色家禽、牲畜养殖等生产经营项目,公司提供了近500个用工岗位,按照社会用工条件同工同酬。三是与家庭结合,使回归家园建设得到戒毒人员家属的认可。绿色回归家园入住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获得家人的同意,因此在回归家园建设过程中,绵阳强制隔离戒毒所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向戒毒人员家属宣传回归家园建设的目的、意义和作用,组织家属到园区参观、体验,让家属了解回归家园的功能和管理情况,从而让家属自愿将亲人留住回归家园。
  
  ③取得的成效
  
  绿色回归家园于2013年4月投入试运行以来,已有1700余名戒毒人员在回归家园参加戒毒康复并实现过渡性就业,累计领取工资达760万余元,120余名戒毒人员期满后自愿留园就业,回归社会后的戒断巩固率、就业率分别比直接从戒毒所回归社会的戒毒人员提高了41%和46%。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