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模式 > 戒毒康复 > 正文
戒毒康复
“全程帮教”为何断链?——问题与对策
无毒社区与帮教
2007-07-08 14:48:00 来自: 作者:周丽华 阅读量:1

    “没有一个吸毒者不想戒毒,没有一个戒毒者不能成功,但是,几乎没有一个戒毒成功者没有复吸过。”这是一位劳教戒毒学员发自内心的感慨。据联合国禁毒组织统计,全世界毒品戒断率只有5%左右。复吸,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魔鬼,无时无刻不在占据着每一位戒毒者的内心。在那地狱般的世界里,太阳失去了光辉,星星不再闪亮。到哪里找寻一双永恒温暖的手,牢牢牵住每一个渴望救赎的灵魂?

    问题一:

    戒毒学员在所内经过系统科学的戒毒康复治疗后,普遍可以在生理上戒断毒瘾,但是,当他们回归社会后,由于生存环境矛然发生变化,社会不良影响和心理压力加大,使原本脆弱的心理防线很快瓦解,导致复吸。所内教育和社会帮教怎样紧密衔接,才能确保戒毒帮教的长远效果?

    案例1:祁英,女,18岁,爱好文学,毕业后不久受损友诱惑走上吸毒歧途。2004年,祁英在强制戒毒期间,结合自身经历创作了剧本《悔恨的泪》,并组织戒毒学员自编自演。戒断毒瘾出所后,帮教民警介绍她到一家正规的美容机构上班。一周后,由于生活环境突然改变,祁英害怕受歧视,精神空虚的她经不住损友的再次引诱,不辞而别,随后复吸。

    案例2:杜蘅,22岁,父母离异,与奶奶一起生活,因缺乏家庭管教沾染上毒品。2002年4月,在杜蘅强制戒毒期间,管教民警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关心、帮助她,使她痛下决心戒断毒瘾。戒毒期满后,因为害怕自己抵制不住社会上的不良诱惑,以及对所内戒毒环境的依恋,杜蘅主动要求延长强制戒毒期一个半月。但是,回归社会3周后,杜蘅终因无法找到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复吸。

    问题二:

    怎样给戒毒者创造一个相对宽松、友好、包容的社会环境,使他们能获得安身立命的必要物质基础?

    社会普遍歧视吸毒戒毒者,戒毒学员出所后往往工作和生活没有着落。许多单位内部规定,凡吸毒者一律开除;招聘新员工时,有吸毒前科者一律不要。

    案例3:张驰,34岁,原为某市港务局职工,因治病误食海洛因后成瘾。戒毒所邀请其单位干部来所,共同帮他树立战胜毒品的信心。不料,张驰出所后立即被原单位辞退,理由是按照单位内部规定,凡吸毒者一律除名。张驰难以承受如此打击,流落社会,重新沦为“瘾君子”。

    案例4:李殷,23岁,原为某广告公司业务员,多才多艺,因结交男友不慎沾染上毒品。2002年,在戒毒所民警的帮助教育下,李殷摆脱毒魔,重新开始阳光下的生活。出所前,她将面粉加工成油泥,捏了100个栩栩如生的小泥人,分成五组:纯真年代、误入歧途、深陷毒渊、真情挽救和健康回归,再现了她吸毒戒毒的整个过程。这些面塑陈列在所内禁毒展览馆,很有教育意义。出所后,李殷被原单位辞退,戒毒所帮教民警资助她创办了艺术公司。3年来,李殷埋头发展公司业务,一直不敢对员工和客户公开自己曾经吸毒的往事,就是害怕受歧视而无法生存下去。

    问题三:

    目前,我国的社会帮教工作由戒毒所、派出所、街道社区、戒毒者家庭等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但四者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统一调度,往往是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没有约束力,造成帮教工作脱节的现象,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议成立一个综合性的帮教工作机构,统一协调、调配各方面的帮教力量,使针对于每一位戒毒者的帮教工作可以有效、持续地进行下去。

    案例5:洪敏,36岁,因交友不慎沾染上毒品。2001年,洪敏主动到强制戒毒所戒毒。出所后,戒毒所民警对她进行跟踪帮教,每月抽验尿样一次,定期上门谈心,进行心理治疗、回所交流。2003年5月,洪敏与丈夫感情破裂,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正值预防“非典”工作的繁忙时期,洪敏与帮教民警没能及时沟通,其消极情绪无法得到正常排解,经不住“粉友”引诱,意志崩溃的她复吸了,3年的努力毁于一旦。

    问题四:

    一些帮教工作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工作经验。

    案例6:郑成,28岁,大学文化,教师,在舞厅不幸喝了被人投放毒品的咖啡,以致成瘾。2001年,在郑成强制戒毒期间,戒毒所、派出所和街道组成了专门帮教小组,郑成出所后,派出所定期尿检,街道帮教人员定期上门看望他。数周后,郑成出现毒瘾戒断后的反复症状,再次接触“粉友”,派出所误认其不可救药,将他从“帮教对象”改为“工作对象”。郑成因此产生抗拒心理,搬家离开派出所视线。这时,戒毒所的帮教民警凭借在所内与郑成建立的相互信任以及人格挽救魅力,艰难地继续帮教工作。被真情打动的郑成终于下决心戒除毒瘾,通过雅思考试出国深造,至今未复吸。

    我们的对策:

    对策一:营造全民帮教氛围

    首先,做好已入所戒毒者家属的联系沟通工作。家属不仅是戒毒者生活的基础和依靠,也是开展帮教工作的核心阶层。家属对亲人吸毒感到痛心,对其能否戒掉毒瘾感到担心,因不知怎样帮助他们感到揪心,听到消极的“毒难戒”传闻感到惊心。戒毒所管教民警应及时与戒毒者家属进行沟通,在宣传毒品危害的同时,着重宣传社会帮教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如:接纳戒毒出所人员,把他们导回正途,不再与毒友来往,锻炼其意志力以抗拒毒瘾,用亲情对其进行感化教育等。

    其次,加大社会帮教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制作、播放社会帮教宣传公益广告,着重宣传戒毒成功案例。教育部门可考虑将禁毒知识及社会帮教工作纳入大、中、小学校的日常教学,营造全民帮教氛围。针对各种社会角色开展不同的帮教宣传,帮助每个人找准自己在社会帮教工作中的位置,树立“社会帮教、人人有责”的新风尚。

    对策二:建议成立社会帮教工作办公室

    参与社会帮教工作的部门多、环节多、情况变化多,为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可以在各级社会综合治理部门下设社会帮教工作办公室或机构,统一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的帮教工作。“社帮办”既是戒毒者回归社会的辅导中心,为他们找工作,解决个人及家庭问题,也是一个联谊及康复中心,戒毒者在这里相聚,彼此勉励支持,巩固戒毒效果。

    建立戒毒帮教信息系统,包括吸毒者和帮教责任人的基本情况,实施教育、尿检、治疗、戒断、复吸情况以及其他违法犯罪情况等信息,并具有实时录入、查询、比对、考核及统计分析等功能。这样,就可以掌握每一个社会面上的在册吸毒者有无落实帮教及帮教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各个地区总体帮教工作的落实情况及成败得失,有效管理和考核各项帮教工作。

    对策三:系统培训社会帮教工作者

    社会帮教工作专业性强,需要掌握心理学、毒品机理以及戒毒的相关专业知识,因此要对各部门帮教工作人员实行“先培训、再帮教”、“边帮教、边培训”,确保帮教工作规范有序、扎实有效。

    对策四:做好衔接工作,确保戒毒人员不失控

    戒毒所要对戒毒学员进行回归社会的预备教育,使每一个在所戒毒者都能深刻认识到身瘾易脱、心瘾难戒,所内易戒毒、所外难坚持,既要本人下决心,也需他人常帮助的道理。

    戒毒所要在戒毒学员出所前两周通知其户籍地或居住地派出所,由派出所通知当地社会综治部门及其家属,落实帮教责任人,并与其家属签订共同帮教协议。家属凭协议到戒毒所办理戒毒学员的出所手续,并领其到派出所报到。随后,帮教责任人及时开始具体帮教工作。

[相关链接]

    《禁毒周刊》“话题”栏目编者按:

    “你的脸有几分憔悴,你的眼有残留的泪……我宁愿看着你,睡得如此沉静,胜过你醒时绝望的无情你说你想要逃,偏偏注定要落脚。情灭了,爱熄了,剩下空心要不要?春已走,花又落,用心良苦却成空。我的痛怎么形容,一生爱,错放你的手……”

    忽然之间,心有所动,想起张宇唱的《用心良苦》。开始,只是反复吟最后一句:“一生爱,错放你的手”,记忆中歌者那低回的语音、笼罩四野的哀怨与婉转在我心中产生强烈共鸣。

    一生中,我们多少次错放了别人的手?懵懂年少时,错放过青梅竹马的他;进入社会后迫于各种压力,错放过开创事业的机会;面对毒品的危害,我们是不是也错放过那一双双本该牢牢牵住的手?

    本期话题的主打文章《“全程帮教”为何断链》,以6个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一双永不放松的帮教之手,关系到每位戒毒者的成与败。遗憾的是,那一双双曾经给予戒毒者鼎立支持的手,为什么有时在中途悄然消失了呢?帮教工作的各个环节之间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和漏洞?我们该如何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为了那一张张憔悴的脸,一滴滴残留的泪,我们不能眼看着他们只是在睡梦中暂时沉静。情不灭,爱不熄,春去春又来,花落花再开。一生爱,爱到底,你的手我永不放开!

    如果,我有一副动人的歌喉,一定要把新歌词唱给每一位与毒品有关的人听,我相信一定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与我同声歌唱:伤心的母亲要唱,不该放弃戒毒所里的亲儿;绝望的情人要唱,不该离别曾经相爱的心灵;禁毒工作者要唱,我们要团结起来担负社会的责任;每一位戒毒者也要唱,大家要坚定信心,找寻那一双永恒温暖的手。

    牵手!让我们所有人牵起手来,连成一道环环相扣、密不可破的屏障,置毒品于千里之外,保护亲人不再受伤害。

    征稿要求:1、结合具体事例,列举在“全程帮教”中生理脱毒、劳动康复、回归社会三个阶段帮教工作的特点、难点、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或思路;2、根据本期发表的“全程帮教”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相关内容,结合本地区或本单位的禁毒工作展开讨论;3、本版特别征集百名戒断毒瘾3年以上者,提供在戒毒过程中接受帮教时感触最深的一些事例;4、文章要紧扣主题,结合实际工作提出具体问题,深入分析成因,给出具体解决方案,最好能提供成功案例,1000字左右,配相关图片1至2张,附作者简历及照片;5、来稿从速,截稿日期为2006年5月30日。

    电话:010-82809225  传真:010-82809221

    电子邮箱:zgjdzk@sina.com    hhq1305@126.com

    全程帮教征稿何海清 收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