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模式 > 戒毒康复 > 正文
戒毒康复
戒毒康复的社区之路
2015-04-16 09:08:27 来自:阳光望牛墩 作者:罗淑婷 郑俊彦 程癸键 阅读量:1

  东莞于2009年全面推行社区戒毒(康复)模式,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社区禁毒(康复)工作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些镇(街)的领导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重视不够,一些社区工作人员对开展此项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基本上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一定程度上制约到全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开展。

  戒毒康复最终的目的是使其顺利重新融入社会,能否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包容和接纳,是戒毒康复人员需要的,也是社区戒毒(康复)将来应该承载的内容。

  没有高墙的戒毒

  “如果没有家人和社会的关心,我就没有今天。”有3年吸毒史的阿明从强戒所出来后,在万江接受了社区戒毒康复。社区禁毒工作者定期对他开展心理辅导,家人也对他不离不弃,让阿明渐渐有了重新做人的勇气。在社区的帮助下,他现在成为了一名货车司机。毒戒掉了,身体也好转了。今年龙舟节,阿明还成为了一名龙舟舵手。

  2008年之前,我国的戒毒方式主要是强制隔离戒毒和劳教戒毒。2008年6月1日新的禁毒法实施,对戒毒模式作了重大调整,提出了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的戒毒工作新模式。2009年,我市全面推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

  “生理脱毒容易,心理脱瘾很难。戒毒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是在戒毒所强戒两年就可以完成的,缺乏后续的帮助,复吸率相当高,而有些不适合强戒的人,回到社会上继续吸毒和犯罪,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背景下,社区戒毒(康复)显得十分重要。”市禁毒办副主任邝建华说。

  在这种模式下,戒毒者在3年的社区戒毒康复期里,除了每个月需要向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汇报情况、自觉接受定期和不定期尿检外,戒毒者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而社区戒毒(康复)小组除了依托戒毒人员的亲属对戒毒者的日常生活、戒毒治疗进行监护外,还要对其进行跟踪帮教,帮助解决就业等问题。

  “做好社区戒毒(康复),首先得确立一个观念——吸毒者是一名病人,像感冒了一样,需要别人的关怀和照顾。”万江禁毒办有关负责人叶先生这样认为。

  2010年5月,我市首批15名社工正式上岗,莞城、万江、虎门、中堂、常平、凤岗、厚街成为禁毒社工试点镇街。禁毒社工的加入推动了社区禁毒(康复)向纵深发展,而对社区戒毒康复者来说,他们将得到更专业的辅导、亲情式的关怀。禁毒社工进入社区之后,为禁毒服务对象提供心理辅导,就业信息、技能培训、协调家庭关系等服务,协助其达到心理、生理脱毒,提升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顺利回归社会。

  在尊重、平等、接纳、真诚、保密的前提下,针对不同个案采取不同的帮教形式,这种个性化的帮教容易使得戒毒者产生共鸣。

  据万江综治办统计,万江实施社区戒毒(康复)后,从戒毒所出来的人员得到了社区及禁毒社工的及时帮教与帮助,31人找到了工作,就业率超过50%,复吸率相对前几年大幅度下降。

  通过两年多的探索,我市社区戒毒(康复)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今年3月,全市共有登记在册吸毒人员14442人,在所强制隔离戒毒1898人,接受社区戒毒的吸毒人员668人,接受社区康复286人;接受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人员中能按期报道并顺利执行的589人,能落实安置的231人,能落实低保的37人,有1250名吸毒人员逐渐步入正常生活,新吸毒人员滋生率得到有效遏制,吸毒人员复吸率明显降低。

  社区戒毒之困

  然而,社区戒毒(康复)并非一帆风顺。万江禁毒社工郑玉棠最近有点头疼,他的一个帮教对象托他帮忙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他联系了好几个部门,都没有找到合适的。

  对此,莞城禁毒社工刘东强也深有体会,“由于资源的限制,目前我们能给帮教对象的帮助还有限。”想重新做人的戒毒者,普遍有就业的愿望。但是一方面,长期吸毒让他们的身体往往难以承受正常人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出于种种顾虑,愿意接纳他们的工作单位并不多,而政府和社区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往往比较单一。

  禁毒社工还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少数禁毒委成员单位和社区挂名不务实,有不能对所属领域的禁毒工作督促到位的情况,甚至工作上存在不落实、互相推诿的情况。

  市禁毒委有关负责人也指出,目前全市社区禁毒(康复)工作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些镇(街)的领导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重视不够,一些社区工作人员对开展此项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基本上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一定程度上制约到全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开展。

  作为社区戒毒(康复)的一个重要元素,我市下一步将全面铺开组建禁毒社工队伍,争取每个镇街配备2名专职禁毒社工,逐步完善禁毒社会服务工作。而与此相对的却是,有些镇街认为购买禁毒社会服务是乱花钱没必要,认为“请禁毒社工还不如聘用一名治安员”。

  由于对社工服务的不了解,部分禁毒社工进行走访吸毒人员家属及跟进个案的时候有时甚至会遇到抵触和攻击。这种对禁毒工作的认识不足,还体现在美沙酮门诊建设进展缓慢上。

  “根据国家要求,我们在2006年就定了3个点,厚街和南城都顺利开门运作,但还有一个镇因为担心设立美沙酮门诊就是变相承认当地有吸毒者,对当地的招商、治安都会带来影响迟迟未有进展,因此第一批我们只有2个美沙酮门诊能够开业。”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目前,全市的美沙酮诊所也仅有3个,难以满足全市32个镇(街)戒毒者的需求。吸毒人员外流较多,行踪不定,难以跟踪帮教;强制戒毒人员从戒毒所出来后,往往离开原住地,没有向社区报到,造成社区康复工作过程的衔接、监督不到位,这些问题也在困扰着社区禁毒康复工作。

  重新有尊严地生活

  阿宁是三水戒毒康复管理所的一名康复人员。没有染上毒品之前,他有一个让亲友羡慕的对象,而他自己是两家大型鞋厂的厂长兼报关员。可是,染上毒品后,一切都不复存在。阿宁先后被强戒一次、劳教两次。2007年5月16日,阿宁劳教期满,出来当天就复吸,被家人关在家里强行脱瘾7天。

  7天之后,阿宁被大姐送到了才成立几个月的三水戒毒康复管理所。管理人员多次找他谈话,平等的对话方式并没有让阿宁觉得反感。慢慢地,他开始愿意配合管理人员进行劳动和锻炼。阿宁先是被推举为养殖基地的养殖员,一年后因为表现获得了管理人员的认可,被正式聘用为康福苑的协管员。

  3年后,阿宁康复期满,他没有迫不及待地离开,而选择继续留了下来,“在这里,我找到了尊严,像正常人一样活了下来,也学会了互相尊重,如果还在外面,也许连命都没有了吧。”阿宁还说,以前自己都是被迫戒毒,每次还没出来就已经满脑子想着如何“还愿”,但来这里后是自己真的想戒毒。

  当年阿宁踏进三水戒毒康复管理所时,没有想到自己真能从戒毒康复中受益,更不会预料得到,如今这种戒毒康复模式得到司法部认可,要作为“三水模式”,要在全国推广。

  所谓“三水模式”,其实是创造一个集中浓缩的小型社区,这个社区里有舒适的住宿环境,有医疗中心、工厂、农场、养殖场、超市、健身房、美容美发室、网吧、图书馆等。戒毒者以自愿为前提,与康复所签订契约,在康复所的引导下自主管理,进行康复训练,以及工作。除了保证不吸毒,戒毒者拥有工余时间外出活动、放假回家探亲、交友的自由。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区戒毒(康复)模式,既不是惩罚,也不是行政强制措施,具有较明显的自愿性。”三水戒毒康复管理所一负责人认为。

  地方政府也认可了这种特殊形式社区戒毒(康复)模式的价值,愿意将社区戒毒(康复)的地点“搬到”三水。佛山、中山、珠海、东莞、茂名先后和三水戒毒康复管理所签订共建戒毒康复基地的协议,动员辖区戒毒人员到该所戒毒。中山市小榄镇镇领导说:与三水康复所合作后,镇里由毒品引发的案件减少了42%,社会上的吸毒人数减少了一半,并继续呈下降趋势。

  “吸毒人员是‘社会规则’违反者,同时也是特殊的病人,是毒品的受害者,需要帮助吸毒人员学会对‘社会规则’的遵从,学会参照他人的评价来评价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建立包容、开放的社会心态,使吸毒者远离吸毒、贩毒群体,加入健康、向上的同龄群体,从而重新融入社会,‘三水模式’的成功在于此。”三水戒毒康复管理所党委委员、政委唐广莉说。

  “希望社会不要对我们再有歧视的目光,假如我们真的戒毒了,可不可以重新接纳我们?可不可以和我们正常交往。戒毒,我们也付出了很多。”提到假如离开康复所重入社会有何希望时,阿平这样低语。

  “三水模式”给戒毒康复者提供了一个康复身心的“安全岛”、回归社会的“中途站”,但这里不是终点站,戒毒康复最终的目的是顺利重新融入社会。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包容和接纳,是戒毒康复人员需要的,也是社区戒毒(康复)将来应该承载的内容。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