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模式 > 戒毒康复 > 正文
戒毒康复
如何面对戒毒康复人员的三大“心魔”?
2017-10-04 21:47:23 来自:中国禁毒报 作者:李玉玲 阅读量:1
  在接触社区戒毒社区康复这项工作之前,我一直以为禁毒工作只是警察的职责,和我们老百姓没有什么关系。然而,通过从事这项工作的亲身经历,我深刻体会到,禁毒不仅仅是公安机关的事儿,更是全民的事儿,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一件大事儿。
  
  2016年,我走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这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从最初对“毒”一无所知,到渐渐有了浅显的认知,再到后来内心越发沉重,多年以来我的理念被完全颠覆了,我感到鲜花不再美丽、天空不再湛蓝,一切似乎都变成了灰色。原来,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生活的全部就是毒品,整日在虚幻中挣扎、煎熬。从事这份工作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了自身责任的重大。
  
  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中心成立后,以“家”为主线的工作模式逐渐形成。在这里,我们把戒毒康复人员当成生病的患者、需要帮教的孩子,给予他们家人般的温暖和关怀,潜移默化地将他们带到光明的大道上。
  
  实践中我们发现,戒毒康复人员内心有“三怕”:一怕外人知道自己是涉毒人员,二怕他人另眼看待、歧视,三怕自身难过“心瘾”关。为此,我们从细节入手,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针对他们所在意、所担心的隐私问题,我们实现全程编码代替姓名制度。曾有这样一对80后小夫妻,在一次朋友聚会时意外染上毒品,正当他们陷入不知如何戒毒的苦恼时,无意中从孩子拿回家的宣传单上知道了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中心。但他们顾虑重重,担心外人知道,害怕自己吸毒的事传到孩子耳朵里。几经犹豫、斗争,他们鼓足了勇气来到中心。中心工作人员详细讲解了编码代替姓名的有关情况,彻底打消了他们的顾虑,二人当即表示接受戒毒康复。针对他们的现状,我们为他们制订了相应戒断方案,截至目前已经初见成效。
  
  针对康复人员十分在意外界对他们的态度和看法这一情况,我们以营造“家”的氛围、感受“家”的温暖、体验“家”的亲情为工作主线,使他们从进到中心那一刻开始,就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我们推心置腹地跟他们交谈,让他们从心里不排斥回“家”。我们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在重视之余没有丝毫的嫌弃、厌恶,使他们逐步产生信任。我们让他们知道,在这里有人理解他们,戒毒康复的路上他们不是孤独地前行,而是有爱他们的“家人”,在殷切地盼望他们早日回家。
  
  如何面对戒毒康复人员的三大“心魔”?
  
  今年春节过后,在一个飘着大雪的日子,中心从城关派出所接回了一名戒毒人员。小伙子20多岁,个头不高,身体单薄。作为一名母亲的我看到他时,内心忽然阵阵酸楚:他本该在这个美好的年纪谈一场甜蜜、浪漫的恋爱,结婚生子,承欢父母膝下,但毒品让他的人生完全改变了轨迹。通过交谈得知,他父母离异,唯有年迈的奶奶与其相依为命。我们的工作程序是无缝衔接,就是出所有人接、康复有人接、离开中心有人接的三级联动。当天的大雪导致客车停运,他年迈的奶奶来不了。我们从他提供的朋友中筛选了一名作为交接人,但他刚出所身无分文。我问他离开中心怎么办,他说先去朋友那里,等天晴了再回家。我又问他怎么去朋友那里,他忽然低垂双眼不作答,一动不动地坐着。至今那个画面还会时不时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那种憔悴、落寞、无助、无奈的神情,挥之不去。那一瞬间,一种母亲心疼孩子的本能油然而生,我拿出了100元钱,让他吃点饭,坐车到朋友那里。在递给他钱的瞬间,我看到他眼睛忽然亮了一下,我感觉那瞬间的光亮是一丝良知、一丝诚信、一丝希望。虽然这光亮一闪而过,但在我心中却燃起了希望的烈火。我希望用自己这一丝的温暖,让他坚定一丝的信心,早日走向新生的彼岸。
  
  都说毒瘾难戒,其实就是戒断者的“心瘾”难戒,“心瘾”往往是导致戒毒康复人员走上复吸之路的罪魁祸首,如何迈过这道“坎”,是许多戒毒者最大的心结。但现实是,目前并没有相关特效药品,主要还是依靠戒毒者自身的恒心和意志,这中间彻底割裂外围环境、因素的引诱尤为重要。对刚刚通过帮扶戒断完成生理脱毒的患者,如果轻易放弃走上复吸之路,再戒毒的难度会更大。对此,我们除了使用传统方法对脱毒者不间断地进行心理咨询、跟踪外,还积极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作用,利用网格长、网格员、帮扶志愿者、中心人员,将脱毒人员纳入网格,实时跟进,及时掌控戒断者现状,力争将可能发生的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
  
  我相信,在各方的支持下、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生活的地方,鲜花会娇艳盛开,天空会澄澈万里。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