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模式 > 社区戒毒 > 正文
社区戒毒
从当今禁毒斗争的特殊性析社区戒毒的重大意义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戒毒康复场所
2008-09-24 09:59:11 来自:福建禁毒网 薛建和 作者: 阅读量:1

  讲到禁毒斗争,不少同志尤其是一些年纪稍大的同志都会提到新中国建立之初那场禁毒斗争。这场斗争在我国禁毒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当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面对的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极为严重的鸦片烟毒问题。据统计,1949年,全国罂粟种植面积达100万公顷;吸毒者2000万人,平均25人中就有一个瘾君子;以贩毒为业者达30多万人。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禁烟运动,仅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就基本禁绝了为患中华大地百余年的鸦片烟毒,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奇迹,不仅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而且树立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爱戴。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以“无毒国”享誉世界近三十年。

  20世纪70年代末,毒品问题在我国死灰复燃,迄今已四十年。我曾经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议论“建国初期用了三年时间就把毒品禁绝了,现在禁毒斗争开展那么多年,为什么毒品越打越多,吸毒问题越来越严重?”也难怪发表这些议论的同志,因为他们对当今毒品问题的特殊性、复杂性缺乏了解,以致对当今禁毒斗争的艰巨性、长期性缺乏认识。

  一、当今禁毒斗争具有特殊性

  当今的毒品问题极其特殊、复杂,禁毒斗争绝不同于建国初期那场斗争,远比那时要艰巨的多。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比较:

  (一)毒品种类呈现多样化。建国初期,我们面对的毒品比较单一,就是鸦片烟毒;而当今我们面对的毒品既有鸦片,更有海洛因、冰毒、摇头丸、氯胺酮等等,其精制程度之高、成瘾性之强,尤其是海洛因的成瘾性20倍于鸦片,一旦吸上成瘾,极难戒除。吸毒人员往往是戒了吸、吸了戒,戒了再吸,复吸率极高,戒除海洛因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据国家禁毒办掌握,目前我国吸食海洛因人员中,有60%采取注射方式吸毒;有60%吸食海洛因达五年以上;有约60%戒毒出所后不到一个月复吸。注射吸毒又必然导致疾病传播,从而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所以,我国学习借鉴国外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成功做法,从2004年开始在国内开展药物维持治疗试点工作,截至2007年底,全国已在23个省区市设立了503家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累计治疗吸毒病人95000多人。我省自2006年10月以来,在厦门、泉州、福州、宁德、龙岩开设了8家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点,截至目前,已有1700多名吸毒人员入组治疗,维持治疗率达75%。药物维持治疗实际上就是让吸毒人员口服麻醉程度低的美沙酮,替代海洛因,以有效消除海洛因成瘾者的戒断症状,恢复其社会功能,回归正常人生活。同时也有效防止因注射毒品带来的疾病传播。

  (二)毒品来源呈现多元化。建国初期,烟民吸食的鸦片大都是自产自销自用,毒品供应、毒品消费都在国内。那时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对我国实行封锁政策,整个国家一直都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关起门来解决问题”,而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财、物的流动受到严格限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动和依靠群众,打禁烟人民战争,彻底铲除毒患,肯定容易的多。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向世界敞开了大门,特别是加入WTO后,市场经济十分活跃,人、财、物大流动,在这种条件下,一方面,国外毒源特别是“金三角”和“金新月”毒品对我渗透日益加剧。“金三角”地区以缅甸北部为核心,一直是我国毒品的主要来源地。而“金新月”地区则以阿富汗为核心,近年来毒品产量逐年攀升。据联合国通报,阿富汗2007年罂粟种植面积达19.3万公顷,鸦片产量达8200吨,足以制成800多吨海洛因,分别占全球总量的82%、93%,超出全球总需求3000吨。最新报道,今年阿富汗鸦片产量由于地方领导作用及干旱原因,减少了约6%,仍有7700多吨。据国家禁毒办通报2005年至2007年10月,我国共查获毒源来自“金新月”地区的毒品案件267起,缴获海洛因476.5公斤、大麻4.8吨。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毒源也是屡打屡现、四处蔓延,尤其是化学合成的毒品,原料易得,加工简单,需求狠增,利润巨大,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还有就是毒品原植物罂粟的种植和加工,在我国很多地方比如山西、黑龙江、重庆等地山区包括我省的闽东山区历史上都有种植传统,当地农民生活比较贫困,受不法分子利诱,非法种植、加工罂粟。加上毒品犯罪属高智商犯罪,手段隐蔽、变化多端,加大了公安机关查缉难度,打击成本极高。

  (三)毒品消费呈现多级化。建国初期,中国的老百姓刚刚从旧社会过来,思想相对比较纯朴,追求相对比较单纯,听党的话、跟党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过好日子。那时整个社会对毒品是不能容忍的,党有号召,全民动手,吸贩毒就成了“过街老鼠”,一扫而光。当今处于改革开放时代,随着社会急剧转型、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日益改善,竞争十分激烈,各种矛盾凸显,人们在价值观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年轻一代往往对人生的期望值很高很完美,包括升学、事业、婚姻、家庭等等,一旦遭遇困难与挫折,现实与期望出现强烈反差时,就消极沉沦、难以自我。有些人借助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来麻醉自己;有些人借助氯胺酮、摇头丸等来宣泻烦闷;还有些人借助冰毒、麻古等来“放松”纵欲,以致形成多极化的毒品消费格局,由此可见,吸毒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蔓延也是有着深刻社会缘由的。绝大多数吸毒成瘾者沾染上毒品,是由于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陷入迷途所致,当然也有相当多的吸毒人员是由于缺乏毒品知识受骗上当所致,还有一部分吸毒人员则是出于好奇、逆反心理等等。

  上述可见,当今的毒品问题相当特殊、复杂,禁毒斗争异常艰巨,而且是长期的。2004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一份关于毒情的内部文件上批示,禁毒斗争要持之以恒,毫不手软。今年6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国家禁毒委报送的工作报告上作出批示:“禁毒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抓。”我们要以中央领导的批示为指导,树立起长期作战的思想,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禁毒斗争持续地开展下去,以有效地解决我国的毒品问题。

  二、坚持“双减并行”的战略

  毒品之所以泛滥,主要由两个因素造成,一个因素是毒品犯罪分子非法种植、制造、贩卖毒品;另一个因素就是大量的瘾君子为满足毒瘾需求,滥用各种毒品。鉴于此,联合国在总结国际社会长期以来与毒品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于1987年6月专门编制了《控制麻醉品滥用今后活动的综合性多学科纲要》这样一份重要文件,提出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和措施,综合治理毒品问题,以“减少毒品供应,减少毒品需求”。这就是“双减并行”的禁毒战略。

  从道理上讲,而且很多人也这么认为,减少毒品供应是预防药物滥用的根本策略。通过肃清毒源,严厉打击毒品犯罪活动,从根本上减少毒品的可获得性,从而达到控制药物滥用的目的。但这不仅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难以做到,而且由于毒品犯罪的市场化、隐蔽性特点,也的确难以除尽。说实在的,目前我们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只能起到一个震慑作用。据有关统计表明,即使使用最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各种执法力量共同努力,也只能堵截毒流的十分之一左右。就我省情况看,目前2.3万吸毒人员,以平均每人每天购买一次毒品计算,全省每天就有毒品交易2.3万次,一年就是800多万次,而近年来我省公安机关平均每年破获的毒品犯罪案件一千多起,这是个什么比例?4000多比1;目前我省1.3万吸食海洛因毒品人员,以每人每天吸食0.3克海洛因计算,一年消费的海洛因高达1500多公斤,而近年来我省公安机关平均每年缴获的海洛因为20多公斤,仅占其消费数的1.3%。

  因此,要有效解决毒品问题,绝不能仅仅依靠打击。除了加大打击力度外,一要运用综合性的措施,来治理吸毒问题;二要加强毒品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新吸毒者的产生,以有效降低毒品需求。

  前些年,我国在禁毒工作上失之偏颇,侧重于打击,在其他方面则显得薄弱。当时我国禁毒方针是“四禁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通过多年禁毒工作实践、探索、总结、反思,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禁毒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对毒品问题必须实行综合治理。因此,2004年5月我国禁毒方针修改为“四禁并举、预防为本、严格执法、综合治理”。近年来,我国在减少毒品需求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许多努力。一是禁毒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在全国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二年级全面开展毒品预防主题教育;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为契机,广泛深入地开展禁毒宣传教育,促使禁毒理念深入人心;2006年、2007年,中宣部、国家禁毒办、中国禁毒基金会连续两年开展“全国十大民间禁毒人士”评选表彰活动,我省推荐的龚家唐、林文先后光荣当选,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旨在大力弘扬“禁绝毒品,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二是禁吸戒毒工作富有成效。1999年国家禁毒委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建“无毒社区”活动,大力推进禁毒社会化。2006年我国建立了吸毒人员动态管控机制。戒毒工作本着“以人为本”精神,对吸毒人员准确定位,既是违法者,同时又是受害者、病人,戒毒模式逐步走向多元化,如药物维持治疗、戒毒康复等。《禁毒法》更是贯彻“科学戒毒”原则,不仅确立了药物维持治疗、戒毒康复的法律地位,而且在总结“无毒社区”创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推出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戒毒措施。

  三、开展社区戒毒的重大意义

  《禁毒法》明确规定“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确立了“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禁毒工作机制,明确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禁毒工作方针。要求将禁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禁毒所需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这些规定完全基于禁毒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禁毒法》坚持以人为本,旨在建立“大戒毒”体系,以有效解决我国毒品问题,在禁吸戒毒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一大步主要体现在两点上:一是强调对吸毒人员要教育、挽救,改变了原先对吸毒人员以惩戒为主的做法;二是将一直以来都是由公安机关一家行使戒毒职责,改变为由政府及各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共同参与戒毒工作。

  基于以上,《禁毒法》第四章“戒毒措施”将以往实行多年,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各种戒毒措施,进行了注重人性化与提高戒毒效果的整合,更加讲究科学性。明确规定: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首次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药物维持治疗立法;将原先的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整合为强制隔离戒毒,增加了戒毒康复场所等相关内容。

  《禁毒法》规定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是有基础的,是对我国近年来开展创建“无毒社区”活动中对戒毒出所人员落实社区帮教措施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和升华。1999年,国家禁毒委基于巩固戒毒成果,从根本上改变大多数吸毒人员吸了戒、戒了又吸的恶性循环,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禁毒斗争,决定推广内蒙古包头市等地的工作经验,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创建“无毒社区”工作,以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对戒毒出所人员的帮教。其基本做法是:以城市街道、农村乡镇为单位,在基层政权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覆盖整个社区的禁毒管理机制和工作责任机制,把禁毒责任分解落实到社区内的各个单位和每个人,分片包干实现创建“无毒社区”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无毒社区”的覆盖面,积小区为大区,最终在一县、一市、一省实现禁毒目标。而现在依据《禁毒法》开展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正是对创建“无毒社区”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必须这么做,不做不行,这叫依法治理吸毒问题。无论是此前创建“无毒社区”活动,还是现在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对于有效解决毒品问题具有以下意义:

  (一)有利于将禁毒由政府行为、部门行为转变为全社会的行为。实践证明,要有效解决毒品问题仅靠政府号召、公安机关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实现的。试想,新中国建立之初那场禁毒斗争若没有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能够取得胜利吗?创建“无毒社区”与创建“安全文明社区”一样,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把禁毒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包括宣传、帮教、管理等等。现在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其工作过程中所发生的功效不可低估,禁毒很多工作以往公安部门一家累死累活、付出很多、成效甚微,改由街道、乡镇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力量更为壮大,资源更加丰富,方法更为多样,工作更加深入,成效也必将更加显著。

  (二)有利于戒毒者保持操守。科学研究表明,彻底戒断毒瘾尤其是戒断海洛因毒瘾是个世界性难题,其心瘾之重不是靠简单的强制手段、医疗手段(如喝药、手术等)所能够解决的。前两年我就曾听一些从事禁毒工作的同志说过:事实证明,强制戒毒、劳教戒毒是失败的。此话虽然显得有点偏激,但也不无道理,是从多年实际工作中得出的结论。据劳教所工作人员讲,不少吸毒人员反复被送劳教,多的达七八次。有句成语叫“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同是吸毒人员,在强制戒毒场所内相互交流,从而抵消了场所内施以的正确引导和管理教育;加上场所的管理力量、帮教资源、戒治时间都非常有限,难以充分体现科学戒毒的精神,难以使深陷毒海的瘾君子们回归正常。而开展创建“无毒社区”活动,实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民力无边,社会资源丰富,而且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更有利于吸毒人员保持操守,以致彻底戒断毒瘾,融入到主流社会中。

  (三)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目前全国累计发现并登记的吸毒人员达105万之众,把他们都当成违法者,一味地打击、惩处,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多年来的戒毒工作事实证明,只能引起吸毒人员强烈的反社会心理,他们吸了戒、戒了吸,“破罐子破摔”、“吸毒吸到底”,丧失了改正的信心,与社会对立,以身试法,从事贩毒、盗窃、抢劫、恶意传播疾病等等。吸毒人群相对于正常人群来说,他们的心态非常封闭,因为社会上只要听说某某人吸毒,正常人肯定避而远之,但在吸毒人群中的你、我、他,因为都是吸毒者,遇有“知音”,就找到了“平等”。吸毒人群逐步地被社会“边缘化”的窘境,使他们感觉自己被家庭、被社会抛弃了,因此相互之间结伙抱团,引发诸如贩毒、抢劫、盗窃等一系列的“次生灾害”,这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堰塞湖”,爆发起来将十分可怕,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了直接而现实的威胁。开展创建“无毒社区”活动,实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就是要创造一个社会包容吸毒人员的氛围,让吸毒人群找到“家”的感觉,得到真情与真爱,使之消除对立情绪,与主流社会合拍,重拾戒毒信心,彻底摆脱毒魔,回归正常生活。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07年“6·26”国际禁毒日发表致辞时,呼吁通过集体努力来打击吸毒行为。潘基文说,吸毒行为是可以预防、医治和控制的。打击吸毒需要通过集体努力,需要有政治领导,需要足够的资源,尤其是有更多和更好的治疗设施。打击吸毒还要求家长、老师、保健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一同参加,要求媒体和刑事司法人员都发挥作用。潘基文敦促各国更多地注意及早发现吸毒行为,努力防止疾病、尤其是艾滋病毒和肝炎通过吸食毒品蔓延,将戒毒治疗列入公共保健服务和社会服务。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