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模式 > 社区戒毒 > 正文
社区戒毒
走向新生活的驿站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戒毒康复场所
2008-01-10 06:39:25 来自:法制日报 作者: 阅读量:1

  编者的话

  2006年以来,全国劳教系统积极开展戒毒康复试点工作,积极探索集强制脱毒、身心康复、融入社会功能于一体的戒毒工作新模式,目前已建立了26个戒毒康复场所,戒毒康复场所正逐步成为戒毒人员抵御毒品的安全岛,走向新生活的驿站。

  为深入推进禁毒人民战争,有效解决吸毒人员吸毒、戒毒、再吸毒、再戒毒的恶性循环问题,2006年6月,有关部门决定依托劳教场所建立戒毒康复中心,利用劳教所现有的戒毒资源和教育矫治条件,接收劳教戒毒期满后自愿留在戒毒康复中心接受戒毒康复的人员以及社会上的自愿戒毒人员,通过有效地治疗和职业技能培训,实现戒毒、治疗、康复、劳动、就业指导一体化,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提供过渡性安置。这是一项由党委、政府领导,政府开办,司法行政部门承办,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吸毒人员的关怀。

  一年多来,北京、上海、广东、广西、重庆、新疆等地的劳教场所率先试点,积极筹建戒毒康复场所,开展戒毒康复试点工作,在不断扩大收治规模的同时,努力探索有效的戒毒康复工作模式,制定了完善的工作制度,使戒毒康复工作有章可循、运转有序;创新了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尝试建立康复人员家属联动机制、互帮互助机制,有效提高了戒毒巩固率;加强了戒毒康复工作专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利用专家的力量,引进心理学、医学等领域的科技新成果,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引进效益好、技术含量高、适合戒毒康复人员的劳动生产项目,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逐步增加康复人员的收入。

  作为一项新的、探索性的工作,戒毒康复工作从无到有,取得了积极进展,社会效益初步显现,受到戒毒康复人员及其家属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 北京市天堂河戒毒康复中心——回归社会的桥梁

  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南郊的天堂河戒毒康复中心,隶属于北京市劳教局。这里远离喧嚣,花木葱茏,安详平和。漂亮的三层小楼墙壁上,“天堂河戒毒康复中心”几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据工作人员介绍,天堂河戒毒康复中心于2007年2月正式启用。这里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精心设计的治疗区、观察区、学习区、生活区、生产区、办公区六大功能区,可满足康复人员身体康复、心理康复以及开展文化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

  天堂河戒毒康复中心是社会公益事业机构,目的是对戒毒人员提供过渡性安置,帮助他们在这里实现戒毒,最终适应社会、回归社会。

  从天堂河戒毒康复中心启用以来,已累计接收了戒毒康复人员150人,并为他们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问题,提供了一定期限的过渡性安置。

  自我救助 实施社区化管理

  “康复中心不同于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我们坚持让康复人员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再社会化的理念,实行契约式、社区化管理方式。康复人员要以自我救助为主,工作人员为他们的思想转变、心理转变、行为方式转变提供服务。”康复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小同介绍说。

  在康复中心,康复人员要履行《协议》约定的权利与义务,在这里参加学习劳动,文化技术培训,接受心理辅导。他们的行动是自由的,3个月后,他们可以请假,也可以回到社会长期居住,寻找工作。

  康复人员的宿舍全部按照标准间配置,有电视、淋浴设备和卫生间。为方便与亲人的团聚,康复中心设置了会见室、“亲情厨房”和“温馨家园”,家属可以在这里留宿。

  康复中心实行单元化管理模式,由一名责任老师带领三四名康复人员组成管理单元,民主推选出组长负责本小组的卫生、学习、训练等活动。在完成集体活动的前提下,中心发挥每名康复人员的聪明才智,设计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方案,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康复中心不仅是社区,更是充满“人性化”色彩的大家庭。所有的工作人员虽然都是警察,但他们不着警服,角色是一名“老师”,对康复人员以“老王”、“小李”相称。大家就像一家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在这里,凡是涉及到制度变更、组织活动等重要事项都要在会上公布,征求意见,或者进行表决。康复中心副主任季南说,“目前实施的规章制度都是大家共同参与制定的。起初,有一些不遵守规定的行为,如晚上不按时关灯就寝等,我们就把大家集合起来进行讨论。大家认为,晚上9:30关灯太早,于是改成10点关灯。这只是一件小事,但体现了尊重与信任”。

  祛除心瘾修复变形人格

  戒毒,最难的是摆脱心理依赖。中心的重点工作之一是进行心理康复。在心理咨询室,房间面积不大,却布置得十分温馨。仿古的台灯搭配起典雅的家具,再协调以柔和的色调,相得益彰。一个看似厚重的屏风将咨询室一分为二,里间为个体咨询室,外间可以进行小组活动。

  李松,康复中心心理咨询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他最爱做的事就是和康复人员谈话。起初,有的康复人员由于对心理咨询工作不了解,有抵触情绪,认为咨询就说明自己有病。李松一有空就和康复人员一起聊天、娱乐、学习,向他们讲解心理学知识,渐渐地,康复人员喜欢上了“李老师”。心里不痛快、家庭有问题都爱找他聊聊,他也慢慢地走进康复人员的内心世界。

  李松说,康复人员的内心世界很丰富,也很敏感、多疑,他们很容易从别人的话语、动作中捕捉信息,如果感到你看不起他们,那以后你就不可能去了解他们。他们中一些人曾经有过事业成功的经历,但吸毒毁了一切,他们对未来不知所措,害怕面对亲人、面对毒友,也害怕面对自己。我们是他们的朋友、亲人,是他们心灵的解读者。

  按照要求,康复中心为每名康复人员建立了心理档案,制定了心理调节计划。李松和同事们一起为康复人员讲解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团体咨询活动,开展个体咨询,为每名即将离开中心的人员做心理鉴定,还要参加对社会康复人员的家访工作。每天的工作是忙碌的,但他却过得很充实。

  提高素质 搭建回归桥梁

  “对吸毒人员来说,回归社会以后需要有一个良性的生活圈子,朋友、亲人的帮助、监督是最重要的。”康复中心主任孙本良介绍说,“绝大多数的吸毒者都想戒毒,但毒品戒断率非常低。社会、家庭的不接纳、关爱的缺乏是导致复吸的重要因素。”

  如何为康复人员顺利回归家庭和社会创造有利条件?康复中心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单打独斗到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打一场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戒毒战争,使戒毒者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从接收第一批康复人员开始,工作人员就开始了家访工作,登门了解家庭的实际情况、与家属沟通交流互通信息、了解保持操守情况、帮助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对生病的家属表示慰问……10个月来,无论酷暑严寒,北京各城区、远郊区县都留下了工作人员的身影。北京的交通线路复杂,高峰期堵车严重,但是工作人员凭着一部车、一本地图、一个电话,走遍了全部150位康复人员的家庭。他们经常是早晨出门,天黑了才能回来,午饭也常常是下午三四点才顾上吃。

  很多康复人员都有不能与社会融合的担忧。为帮助康复人员尽快融入社会,康复中心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康复中心动员周围的水泵厂、物业公司等单位接收部分康复人员工作。刚开始这些厂子还有顾虑,但是几个月下来,他们都打消了顾虑。

  10个月来,在中心的努力下,已促成68名康复人员参加工作。“你们把工作做到了家庭和社会,给了他们一条出路”这是康复人员家属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康复人员和家属给予工作人员的最高评价。

  帮助戒毒 志愿者在行动

  “我承诺,遵守志愿者章程,履行志愿者义务,为康复人员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小张与其他18名志愿者庄严宣誓。

  几个月来,天堂河康复中心拥有了19名社会志愿者,他们中有曾经吸毒成瘾经历的人,有名牌学校的大学生,有专家学者、老师教授,还有康复人员家属。

  大学生小张,是大二的学生。谈起为什么会来做志愿者,小张淳朴地说:“刚开始我们并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机构,还有这样一群人。后来是康复中心的肖老师找到了我们,希望我们能够去帮助那些康复人员。”小张和她的同学一起来到了康复中心,定期来与康复人员一起组织活动,谈论人生,谈论理想。对于同学们的到来,康复人员也非常高兴,“他们让我想起了我儿子,我欠孩子太多了。为了我儿子,我要成功戒毒”康复人员老秦说。

  张老师,一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他在电视上看到了有关康复中心的介绍,被工作人员的热情所感染,主动来参加志愿活动,每周抽出一天时间为康复人员义务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在张老师的影响下,很多康复人员开始用传统文化反思自己。“我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诱惑,净化灵魂。”康复人员小李在他的作业中这样写到:“人之改过,不可因循退缩。只要认识到了错误,就要立即改过,自我勉励。”

  志愿者的行动,让康复人员坚定了信心。截至目前,天堂河戒毒康复中心已经累计接收康复人员150人,88%的康复人员保持了操守,其中23人已保持操守10个月以上,16人保持操守6个月以上,46人保持操守3个月以上。

  “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康复中心主任孙本良表示,戒毒康复工作是一项事关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等待我们的也将会更多更多。

  ■ 广东省三水戒毒康复中心——综合性自愿戒毒康复基地

  说到戒毒场所,许多人可能马上就会想到高高的围墙,压抑的气氛,特别是那强制性的戒毒措施更是让人退避三舍。但是,当走进广东省三水戒毒康复中心后,你就会发现这里完全不同。置身于广东省三水戒毒康复中心,犹如身在一个美丽的度假村。绿树如荫,环境优雅,悠扬的音乐声在周围流淌……

  戒毒康复中心的设施更是一流。宿舍有大床、有床垫、有电视机、衣柜、床头柜、书桌等设备。这里的文体活动室、工厂、宿舍、医务室、购物超市等地方,康复人员可以自由地进出。在这里有自由、有关怀、有快乐。

  自愿加入平等对待

  “这里没有穿警服的工作人员。刚来时中心工作人员称呼我为陈先生,我还不习惯。后来我才知道,在这里我们这些戒毒康复人员与工作人员相互之间的称呼,就像在社会上一样。这里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之间相处得也非常友好。”正在接受戒毒康复的陈先生表示,“在这里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受到鄙视,管理人员就像我们的兄弟姐妹一样,对我们很好。”另一位姓杨的女士说:“自来到这个康复中心,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充实快乐。特别是受到尊重的感觉,让我找回了曾经的我。感谢他们在我困难时,给予我温暖的关怀,指引我走出了困境。”

  参加劳动自愿有偿

  有近九成的回归人员表示戒毒后最想找份工作,但是由于曾经吸毒,常常被拒之门外,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常常在工作中受到歧视。就业问题是摆在戒毒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

  来自东莞的韩先生讲到,他解教后回到东莞,本想找份工作后安心生活。但有一次已经应聘得到一份在网吧的管理工作,可上班第一天却被老板告知,因为得知他曾经吸毒,所以决定不聘用他了。他心灵遭受到很大的打击,而且左邻右舍的冷眼也多。他感到自己原有的希望慢慢破灭。来到三水戒毒康复中心后,他的心才慢慢恢复平静。

  三水戒毒康复中心不单是个戒毒康复场所,他还设立了与社会接轨的工厂。这个由政府承办的工厂,专门为戒毒康复人员服务。戒毒康复人员来这里就业,可以像在其他工厂一样领工资。

  来自肇庆的何先生说:“在别人的眼里,我们这些吸过毒的人,永远都是坏人,应当躲得远远的。想去找份工作很困难,生活没有着落,也常常受到家人的责备,在这里我找回了做人的尊严,找回了戒除毒瘾的自信。我们通过劳动,像在社会上一样能够挣到钱,我还把我的工资寄回家,让家人也享受我的劳动成果带来的快乐。”

  身心康复同步开展

  作为戒毒康复场所,三水戒毒康复中心不但以轻松、和谐的环境及管理模式实现戒毒康复的基本功能,而且以其独特的科学康复方式,使来到这里的戒毒康复人员实现全面的康复。

  不仅有科学的安排体能训练,而且心理咨询与矫治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深受康复人员的欢迎。为了使康复人员心理尽快达到康复的目的,提高戒毒康复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康复人员更好地适应康复生活和工作,提升他们远离毒品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他们回归社会的能力,由具备专业资格的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工作组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心理咨询矫治服务。通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开展心理知识讲座、设立心理门诊等,为有心理问题的戒毒康复人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咨询。有心理问题的戒毒康复人员可以自主地选择心理咨询途径,免费获取心理咨询服务。

  有位姓苏的康复人员说,他刚到康复中心时,思想情绪很不稳定。后来康复中心安排心理医生定期同他谈心,通过与心理医生的反复交流沟通,他心里的许多疑问迎刃而解,从前的劣习也逐渐消失。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健康的心态会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良好的行为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习惯,而良好的习惯会改变一人的命运的道理。

  三水戒毒康复中心开办以来,一批批的自愿戒毒康复人员来到这里进行戒毒康复。来这里戒毒康复的人,对这个戒毒康复中心充满了喜爱和感激之情。一些抱着试试看,先签约半年的人,半年过后全都主动续约了。

  小郭是劳教期限满后,自己直接来到康复中心的。他说:“在劳教大队时看到有三水戒毒康复中心这个地方,而且干警们也向我们介绍过。听到有这么好的地方,我们心里都很高兴。在大队时,我们几个就商量好,解教后就到三水戒毒康复中心来。来到这里之后,就业问题解决了,生活问题解决了,我感受到了被人尊重和信任。让我很感动。”

  ■ 新疆西域阳光戒毒康复中心——戒毒康复人员的温馨家园

  位于新疆自治区首府的乌鲁木齐劳教所是一所部级现代化文明劳教所。这个拥有35年发展史的劳教所,2006年被新疆劳教系统确立为戒毒康复工作试点单位,一条探索发展之路由此铺开。

  “在这里,我找回了自信”

  2007年元月的一天,乌鲁木齐劳教所一栋大楼的门口挂上了“新疆西域阳光戒毒康复中心”和“乌鲁木齐劳教所戒毒康复医院”两块簇新的牌子;民警和医护工作人员的制服换上了配有“西域阳光戒毒康复中心”标志的西服;楼内门窗的铁栅栏相继被拆除,休憩处却增添了许多具有人情味的藤椅、茶几和花卉,舒缓的音乐在楼道内轻轻地流泻;墙上“改造恶习,走向彼岸”等醒目的标语,被富有哲理的于丹“心语”所替代。

  “……本已在毒海里挣扎得精疲力尽的我,来到这块没有歧视,没有冷漠,没有欺骗的净土,使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坦诚和关爱,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和戒断毒品的勇气。”戒毒康复人员李某这样说。

  “有了痛苦你就喊”

  “有了痛苦你就拿起话筒大声喊,也可以在涂鸦板上发泄出来,或者干脆摔打橡皮人,出上一身汗,心里就舒服多了,这是自我心理调节的一种有效方式。”刚从宣泄室里走出来的康复人员艾尼瓦尔·哈斯木满头大汗地说道。

  “吸毒人员生活在消极、落后、阴暗的不健康环境中,长期的负荷和心理压力会造成心理问题。”戒毒康复中心负责人徐宏亮介绍说,“我们就是要通过各功能室作用,来疏导他们的心理,以缓解压力,训练提高抵御抗拒各种挫折的心理承受力,为顺利回归社会打下基础。”

  戒毒康复中心除宣泄室、音乐理疗室、心理咨询室、电子阅览室、毒品考验室等八大功能室外,还设有休闲娱乐区、生产习艺区和电化教学区。

  戒毒康复人员自己选择医生

  曼苏·托乎提尼牙孜刚刚签订完戒毒康复协议,选择了自己的主治医师,并在主治医师罗凤玲的指导下,确定了自己的戒毒康复方案。

  该中心以开办“医疗超市”为载体,让戒毒康复人员选择自己的主治医生,确立自己的戒毒康复方案,变“让我如何戒”为“我要如何戒”,这种宽松的戒毒方式,目的就是给戒毒者以更多的自主。

  戒毒康复中心为解决医疗技术和设备上的难题,他们与自治区中医院采取联合办院方式,形成了生理脱毒以西医治疗为主,心理脱毒中医康复的“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戒毒新模式,完成了生理脱毒和心理康复的有效衔接。这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走协同发展之路的戒毒模式,使戒治效果显著提高。

  让戒毒康复期变成回归社会的课堂

  一个签约半年的戒毒康复人员,跨出中心大门时,他手里多了一张由自治区人事厅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颁发的“计算机二级合格证书”,凭着这张证书他开了家属于自己的打字复印部,从此生活有了保障。

  像这样在戒毒康复中心拿到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戒毒康复人员很多,电脑、驾训和烹饪是戒毒康复人员最看好的热门培训。戒毒康复中心还开设了农业习艺基地和工业生产基地,戒毒康复人员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选择是否习艺和生产。

  “在这里戒毒、生产两不误,不仅戒断了毒瘾,强壮了身体,还可以给家庭经济一些补济。”刚刚拿到900元工资的戒毒康复人员吴某兴奋地说。

  戒毒康复与社会回归实现无缝对接

  “我承认,我曾对毒品束手无策,我的生活由此变得无法收拾;我检讨,面对大家,面对亲人,因为我过去曾给社会,给亲人造成过伤害;我深信,有股力量能帮我摆脱毒品的控制,那就是照管站的工作人员和亲人的关爱……”

  这是西域阳光戒毒康复中心“阳光家园”后续照管站晨会的一个场景,该站由90多名协议期满的康复人员组成。该中心除开设了“阳光家园”后续照管站外,还在吸毒人群相对密集的八钢社区开设了“昌乐园”,共吸纳会员128名,志愿者30余人。

  “吸毒人员大都挣扎在‘吸了戒,戒了吸’的恶性循环中,主要原因是戒毒场所和社区帮教的脱节,后续照管则有效地填补了这一盲区,从而实现了戒毒康复和社会回归的无缝对接,这样大大降低了复吸率。”全国民间“十大杰出禁毒人士”、亚普网站创建人、“阳光家园”后续照管站志愿者阿合买提·库尔班介绍说。

  截至目前,新疆西域阳光戒毒康复中心已接收戒毒康复人员220人,协议期满回归社会129人,回访调查显示保持守率占78.5%。

  诚然,新疆西域阳光戒毒康复中心的戒毒模式,并不是新疆劳教系统自愿康复戒毒模式的全部,但却代表着依托劳教场所开展自愿康复戒毒的有益尝试,代表一种新的工作职能的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