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模式 > 社区戒毒 > 正文
社区戒毒
对北京天堂河戒毒康复中心的调查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戒毒康复场所
2007-07-08 06:32:08 来自:张亦嵘 李松 制图塞翁 法制日报 作者: 阅读量:1

   北京天堂河戒毒康复中心的创建,是为了解决吸毒人员戒毒及回归社会的问题。

  2006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周永康在国家禁毒委召开的全体会议中首次提出,要把创办戒毒康复场所作为深入推进戒毒人民战争、有效解决我国毒品问题的新的重大举措。

  6天后,周永康同志正式提出依托强制戒毒所、劳教戒毒所,建成一批综合性的戒毒康复场所,集中安置一批多次戒毒复吸人员。对出所后生活无着落、自愿留场就业的允许其留场就业,减轻社会负担,从根本上解决复吸问题。

  为贯彻周永康同志的部署,司法部在各地调研后,草拟了《司法部关于依托劳教场所建立戒毒康复中心试点的意见》,中央领导审批后,下发各地。司法部提出北京要加快康复中心试点工作,努力探索出一条戒毒的新路子。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政府出资一千三百多万元建立了天堂河戒毒康复中心。戒毒康复中心隶属于天堂河劳动教养所,是一个政府出资开办、司法行政机关承办、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社会公益性组织。戒毒康复中心为有就业能力的戒毒人员回归社会提供过渡性安置,使他们在这个“缓冲带”和“中途岛”上,身体康复、心理康复,并得到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

  康复中心实行社区化契约式自我管理,在康复方法上积极吸纳戒毒康复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支持力量,实现“生理脱毒、身体康复、心瘾戒断、正常交往、自食其力、回归社会”的目标。

  2007年2月,天堂河戒毒康复中心接收了首批自愿戒毒康复人员,到目前共有在册戒毒康复人员48人,全部为北京籍男性。戒毒康复中心与戒毒康复人员签订的戒毒康复协议期限均在6个月至1年。

  “挺住了就是爷儿们,不要管过去的‘朋友’怎么看你,不吸了,你就是个人!再吸,让人抓回去活该,死了也没人正眼看!”6月5日,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北京市天堂河戒毒康复中心采访时,正赶上一名志愿者在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劝导一位戒毒康复人员。工作人员悄声对记者说:“志愿者的话在我们听来可能有点重,但他们的话对康复人员产生的作用,是我们说一百句甚至一千句也无法起到的。”

  据天堂河戒毒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一个人沾染上毒品后,生理毒瘾易脱可心瘾难断。通常,戒毒人员离开强制戒毒所后,遇到的是社会的冷漠和歧视以及家庭和亲友的反感。于是,他们就又在吸食毒品中寻找解脱,如此循环往复,戒了吸,吸了戒。

  怎么延长戒毒人员的操守期并为他们建造一座能够回归社会的桥梁,成为戒毒工作的难中之难。而这,也是戒毒工作的重中之重。

    明天的老傅想变成今天的小岑

  说“狠话”的志愿者叫岑鹏,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康复人员叫老傅,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从年龄上看,两个人更像是父子。

  老傅劳教了三次也没能戒断毒瘾,这次是自愿来康复中心戒毒的。他说,来了一个多月了,白天在钉子厂上班,与厂里的工人同工同酬,晚上回到康复中心,上网、读书或去健身房锻炼,生活挺有规律,心情也挺好。“政府为康复人员免费提供住宿,这么好的条件,要是再戒不断,真说不过去了。”老傅这回是真想戒了。

  记者问岑鹏,为什么要来康复中心当志愿者?他说,想赎以前的罪,想帮着来戒毒的人迈出这最难的一步。

  岑鹏是22岁开始吸毒的。那会儿,他开了个小饭馆,挣了点钱,没啥文化,要享受,把握不住自己,就吸上了毒。两年的工夫,就把小饭馆抽没了,还搭上了老爹给的一间房子。以后几进几出劳教所,都没戒了,后来警察又来抓他,老爹脑出血,让他活活气死了,他这才下狠心戒了,到眼下有三年多了。

  他现在常来戒毒康复中心,给康复人员现身说法。他说,当志愿者也是为了把自己逼到戒断毒根的路上。他给老傅做工作时,就说过自己刚从劳教所出来时饱受的家庭冷遇和社会歧视。也说自己又弄了个麻辣烫的小摊,自食其力,最后是怎么挺过来的。“我赎罪的最好方式就是帮康复人员戒毒,帮一个是一个。”岑鹏说。

  老傅告诉记者,上个月发了600元工资,钱虽然不多,但是自己通过劳动挣来的,他挺知足,已带给家里了。前妻见他确实想戒,也来看他了,看来复婚有望。老傅和中心签了半年的协议,到期后,如果能留用,他愿意做一个“像小岑一样的志愿者”。

    尊重信任从警服换便装开始

  天堂河戒毒康复中心党支部书记孙秋生说,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来自于劳教工作岗位,习惯用管理劳教人员的心态思维。“来到康复中心,工作人员就要转变观念,从单纯的管理者向引导者和帮助者转变。”孙秋生说,为此,他们要求工作人员在班上脱下警服,换上便衣。这就是尊重和信任康复人员,以便培养他们对中心的认同感。

  康复人员进入中心后,中心工作人员首先对他们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康复个体的心理特点、成长史、吸毒史、文化水平,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制定针对每个个体的矫治计划。

  针对康复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低的实情,中心开展集体教育,开设法律、美学讲座、文学品读、财经知识等课程,使他们了解社会,将来能融入社会;针对吸毒人员懒散、自律性差、趋众心理严重、不宜集体管理的特点,建立工作人员为成员和主导的戒毒小组,针对康复人员自卑感强、不善于与人交流的特点,每组设三至四人,进行个别双向交流,帮助康复人员适应正常的人际交往,提高团体凝聚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强化戒毒信心。

    修复家庭关系促成社会接纳

  孙秋生告诉记者,由于给家庭带来了巨大危害,吸毒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再正常了,家庭成员鄙视他们,容不下他们。于是,出了戒毒所就“扎针”也就不是个别现象了。康复中心的康复人员少则复吸两三次,多则复吸八九次。基于此,康复中心引入了“家庭干预”和“家庭护理”的防复吸工作措施。即通过家庭关系的修复、家庭信任的建立、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帮助康复人员延长戒毒的操守期。

  康复人员老何,45岁,初来戒毒康复中心时脾气暴躁,不配合康复治疗。工作人员陈小同“五一”去他家家访,发现这个有着三次吸毒、五次劳教经历的康复人员,一直没让儿子知道他吸毒,而是说自己在外地打工。通过这个细节,陈小同认为老何良心未泯,就以此作为帮助他的切入点,激发他的家庭责任感。

  陈小同和他说,你儿子上高中了,你在意他,就应当和他生活在一起。怎么能和儿子在一起?就得彻底戒毒,正常生活。经过陈小同的多次谈话,老何理解了,他和陈小同说,帮我戒毒只是你们工作的一部分,但对我就是家庭的完整。孩子成长、家庭稳定对我来说都是天大的事。现在,老何已经修复了家庭关系。妻子说,以前没和他离是看在儿子的份儿上,现在对他还真有信心了。

  “要帮助康复人员修复家庭关系,就要投入真情实感,让康复人员和他的家人都信任你。”工作人员陈翠娥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工作感受:

  我们和小组里的康复人员每天都要谈话,没事少谈,有事多谈。他们家人来接见,我们都要先和他们家人沟通,还要定期和康复人员家人通电话,解决他们双方的困难,精神上的、实际生活中的困难都要帮。前些天,康复人员老汪的爱人病了,发高烧,孩子在外地顾不上,人家电话打来,我们就得去。开车回城里,把她送进医院,处理完了,凌晨三四点了。做这个工作,你就得有这点觉悟和责任感。

  修复家庭关系,就要把康复人员的心和他家人的心串起来,这事要靠我们办。康复人员傅师傅有十来年的吸毒史,妻子是个公务员,受到他的牵连,影响了前程,和他离了。可他俩从小就好,婚离了,情没断。有回我和他谈话,他说,这辈子就找前妻这一个女人。我见他说这话时挺动感情,就把这话带给了他的前妻。他前妻听了也挺受震动,表示只要他能戒毒,就考虑复婚。我把他前妻的意思和他说了,他说自己知道珍惜家了。现在傅师傅表现相当稳定,真有可能修复他已经破裂的家庭关系。

  记者了解到,为了使康复人员离开康复中心后能融入社会,康复中心建立了社区联系制度和企业联系制度。前者是康复中心与社区和派出所建立联系,定期将康复人员的情况与他们沟通,定期向派出所了解康复中心的放假回家人员的表现;后者是康复中心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康复人员参加劳动习艺、回归再就业提供支持。同时,康复中心也与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立了合作关系,免费为康复人员开展职业技术教育。

  编后

  近年来,我国的禁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打击、收戒力度不断加大,禁毒预防宣传教育覆盖面扩大、普及率提高,帮教工作体系趋于完善。但同时必须看到,吸毒人员复吸率居高不下、吸毒人员不断增加等诸多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北京天堂河戒毒康复中心在破解复吸率高这一重大课题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戒毒康复基地的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值得借鉴。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