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余杭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治自愿非列管成瘾物质人员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模式 > 强制隔离戒毒 > 正文
强制隔离戒毒
“枫桥经验”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重塑心理环境、改善戒治生态上的实践启示
2025-01-17 10:33:58 来自:江西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 作者:蔡陈芳 阅读量:1
  浮尘不拂,真珠难露。发生矛盾,不能满足于只问一个“为什么”,应该在这个“为什么”的基础之上,再问“为什么”,问得越多,挖得越深,越容易接近问题的本质。透过现象观本质者,往往能化曲为直,消除隐患。同时,运用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对症下药,在探索过程中,不断下潜,找到根根源,治根且治本。
  
  一、“枫桥经验”工作方法的产生与发展
  
  “枫桥经验”创造于1963年,其要旨是怎样妥善处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问题,经验的主要内容是“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
  
  20世纪60年代初,诸暨市枫桥镇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创造“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1963年11月,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随后,中央又两次对“枫桥经验”作了批转。由此,“枫桥经验”成为全国政法战线的一面旗帜。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二、“枫桥经验”实际运用的收获
  
  江西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根据“充分借鉴枫桥经验来解决戒毒人员中矛盾问题,促进场所安全稳定”要求,结合戒治工作特点,深入研究枫桥经验,找到调解问题的发力点,积极探索符合戒毒场所实际情况的矛盾调处工作方法机制,争取实现“小事不出班、大事不出队、矛盾不上交、就地即化解”。通过大半年的实践,有效化解了多起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之间、戒毒人员与家庭亲人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提高安全稳定工作含金量,初步摸索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方法。
  
  (一)定点切入:我们对场所易发多发的矛盾事件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原因分析,发现主要有三个方面容易引发矛盾:戒毒人员在集体生活中因琐事发生的矛盾问题、戒毒人员原生家庭导致的心理问题、戒毒人员对所内管理和戒治方式方法存在不理解的问题。其中,由原生家庭导致的心理问题这一方面或多或少都影响了其他两方面。我们在借鉴“枫桥经验”调解矛盾的过程中,发现“冰山理论”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且引导我们挖掘到了矛盾的本质诱因,从而延伸到心理学的概念,将矛盾冲突的普遍性外延,缩小到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心理差异的内涵层面,由此明确戒毒人员的心理环境是导致矛盾冲突的主要因素,或起到了关键的助推作用。
  
  (二)垂直深入:依据矛盾的发展划分为即发性矛盾、外显性矛盾、内隐性矛盾。对矛盾运用“冰山理论”进行分析。即发矛盾像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这样的矛盾容易发现,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将演变为冲突;外显性矛盾像冰山在水平面以下的部分,各种苗头性的因素容易被发现;内隐性矛盾像冰山的底层,是最深层次的矛盾,隐蔽性强,可能逐渐发展为外显性矛盾和即发性矛盾,也可能长期隐蔽在深层,由于不知道何时会爆发的特点,对戒毒场所的安全稳定来说,是极具威胁的隐患。内隐型矛盾的核心关键,便是个人的心理环境。
  
  (三)方法代入:我们在矛盾调处过程中,运用“冰山理论”进行预判,分析戒毒人员矛盾的激化点、关键点,从多方面去探究戒毒人员的内心世界,模拟内心环境,分析现实因素,对症下药,以便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达到精准施策的目标。
  
  1.建立一个机制
  
  即矛盾调处工作机制。主要是“立足队内调解,调控戒毒人员情绪,就地化解矛盾,保障所内稳定”的矛盾调解新经验,“警察主导、戒毒人员自治,源头预防、依规治理,减少矛盾、促进稳定”的矛盾调解新格局。在调解过程中不断增强戒毒人员的“获得感、成就感”,对提高教育矫治质量,维护场所安全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开好两个会
  
  a.矛盾排查例会:为及时发现戒毒人员即发性矛盾和外显性矛盾,我们要求民警转变工作理念,变被动为主动出击,落实“抓早、抓细、抓苗头”。一是值班民警加大巡查工作频度和力度。二是由当班大队领导和值班民警召开日矛盾排查例会,构筑“矛盾预防”机制。通过民警当班巡查和矛盾排查例会,及时发现矛盾苗头,提前掌控大队可能引发矛盾的隐患。
  
  b.队调会:第一时间发现矛盾,第一时间化解矛盾是设立队调会的初衷。它是以民警管理为主体,同伴教育为基础,矛盾调解为特色的“三位一体”的矛盾调处机制,由戒毒人员在民警的主导下调解自身出现的矛盾、疏解内心的郁结,帮助戒毒人员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具体内容简介如下:
  
  发起方式:个体成员在大队全体戒毒人员中采取主动报名和民警甄选的方式,选取戒治目标明确、表现积极、有文化、擅长沟通的戒毒人员成立队调会,由经验丰富的民警专人负责。
  
  工作内容:①调解戒毒人员之间的矛盾;②对戒毒人员的心理环境进行探究分析;③因人施策提高戒治效果。
  
  工作程序:登记受理—召开队调会—调查—调解—达成协议—后续巩固。
  
  调解步骤:心理疏导—症结把握—开展调解—和解促成。
  
  调解形式:队调会按照时间分三种:一是日调解会。二是周调解会。每周日,大队值班领导主持召开周队调会,针对问题的性质进行分类调解,使纠纷不跳周。三是月调解会。每月末由大队主要领导召开本月的队调会,针对当月发生的矛盾和冲突进行集体点名教育,并对有关矛盾的处理结果进行公示,确保矛盾双方责任清楚、其他人员受到警示,使矛盾不跨月。
  
  通过队调会采取的多种矛盾调解方法,帮助民警对戒毒人员真实内心缺陷的掌握,在调解过程中,精准定性该员的风险隐患指数,使戒毒人员认清双方发生矛盾的原因,分析彼此存在的不足,使戒毒人员打开心结,净化心灵,积极戒治,提高矫治质量,为实现场所的持续安全稳定提供重要保障。
  
  3.畅通一个渠道
  
  通过成立队调会及设立“意见箱”,畅通戒毒人员提供反映问题、提合理化建议、倾诉的通道,让民警及时发现一些外显性矛盾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矛盾,为戒毒人员答疑解惑,稳定戒毒人员情绪,甚至是内隐性矛盾,避免矛盾发展,特别是一些群体性意见问题能够及时反映上来,对一些苗头性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引起大队重视,避免事态扩大化,起到了早预防、早处理的效果。意见箱专人负责,专人检查,进行分析处理。
  
  三、借鉴“枫桥经验”在做好戒毒人员教育戒治工作上的现实意义
  
  戒毒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一项慈善意义的事业。在司法行政戒毒场所内,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不仅要做到生理脱毒,更要面对心理脱毒的艰巨任务。从普遍性上来看,戒毒人员的内心环境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因童年不幸、情感欺骗、生活压力等各种消极因素造成的千疮百孔,根本无法支持戒毒人员抵抗心瘾折磨。因此,建立一个坚固完好的心理环境至关重要。在日常的戒毒管理工作中,通过内化吸收“枫桥经验”的优秀做法,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调解矛盾冲突和重塑内心环境达成了不谋而合的默契,从根本上消除不和谐因素,等同于从内部完善防御机制。
  
  建立规律的内心秩序,重塑内心环境,是根本之举。抵御外敌只是一时的手段,并非长久之计。假设,一座城池被敌军入侵,如果我们只着眼于解决敌军,确实能够快速、有效地带来安定和平,但是我们如何保证敌军不再入侵呢?我们如何保证每次都能依靠外力及时救我们于水火之中呢?我们无法保证。因此,长久的和平不能急于一时、不能求快。简单来说,强大自己,才能抵御外敌。平时要多检查城池的内部问题,在破损的地方打补丁,在漏风的地方钉窗户,在脆弱的地方筑堤坝,建立坚固的内部环境。自然而然,不论何时何地有强敌入侵,敌军会自动告退,无法攻入内部,甚至还会自讨苦吃。
  
  类比来看,戒毒场所中普遍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就是无时无刻会出现的敌军,扰乱场所秩序、动摇场所稳定。出现一个矛盾,解决一个矛盾,出现十个矛盾,解决十个矛盾。可是,源源不断的矛盾和冲击,反映的其实是内部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转变思路,着眼于由内而外,注重于举一反三。在处理问题时,从问题看本质,打开戒毒人员的心理入口,检修内心屏障,重塑健康内心,武装强大意志。从源头掐断隐患滋生的可能,从根基扎实安全稳定的基石,连点成线,以线带面,以健康的个体心理环境,促成良性的整体场所生态,有效推动实现“帮助一个,带动一队,影响一所”的目标,助力打造“世界最安全”的强制隔离戒毒所。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