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模式 > 强制隔离戒毒 > 正文
强制隔离戒毒
构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五步一体”的心理治疗与康复模式
强制隔离戒毒、戒毒模式
2008-10-28 07:50:35 来自:方强劳教所 高彩祥 作者: 阅读量:1

  摘要:本文以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不良人格现状为切入点,论证了构建以人格矫正为核心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治疗与康复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五步一体”人格矫正的心理治疗与康复模式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人格矫正 心理治疗与康复模式

  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人格矫正心理治疗与康复必要性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6月1日起执行的《禁毒法》第三十八条对强制隔离人员性质做出明确规定:“吸毒成瘾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做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一)拒绝接受社区戒毒的;(二)在社区戒毒期间吸食、注射毒品的;(三)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的;(四)经社会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后再次吸食、注射毒品的。实行强制戒毒”。可见《禁毒法》所规定的强制戒毒人员都是吸毒时间比较长,对毒品依赖心理比较强的人。心理学理念认为:“吸毒行为的发生关键在于人格的缺陷或歪曲:吸毒者以吸毒来获得短暂的快乐和替代性需求,是其人格缺陷的外在反映。”

  所谓的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情感、动机、品格、道德水平以及尊严等等,人格是人相对稳定的、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差异,决定了人在相同环境及相同条件刺激下,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国际心理学者普遍认为,绝大多数吸毒人员具有“海洛因人格”,其特征表现为:易激惹,意志薄弱、退缩、遇事回避,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尊重,信奉享乐主义,精神和情绪经常处于抑郁状态,逆反常规。从人格结构分析看,“海洛因人格”的个体往往从“本我”快乐原则出发由毒品中获得满足,他们只追求短暂的满足而不顾吸毒的后果。“海洛因人格”也是解释个体一经感染就难以戒除,戒毒人员复吸率高达90%的内在原因。心理学家克里斯特尔和拉斯金在1970年的研究中说:“在自我不足的人格中,毒品被用来逃避他们面临的也许对别人来说并不构成潜在损害的精神创伤……通过使用毒品,虽然现实被逃避开来,但这只是暂时的,当化学反应消退时,充满邪恶的现实世界又重新回到眼前,他们不得不再次从毒品中获得安慰,从而形成对毒品的依赖。”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普遍存有的“海洛因人格”,是导致其吸毒及复吸的最重要因素。《禁毒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强制隔离场所应当根据戒毒人员吸食、注射毒品的种类及成瘾程度等,对戒毒人员进行针对性的生理、心理治疗和身体康复的训练”。对此,本人认为要对对戒毒人员进行针对性的生理、心理治疗和身体康复的训练的前提,就必须面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普遍存在不良人格的问题,矫正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扭曲的人格,帮助他们进行人格重塑,才能使其彻底摆脱毒品。本人结合多年从事劳教戒毒人员心理治疗与康复工作的实践,设想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开展以“五步一体”人格矫正心理治疗与康复模式,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吸毒人员人格特点

  本人曾运用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量表随机抽调100名吸毒人员作为测试组,100非吸毒人员作为对照组,两组在相同情境下进行测试,结果分析如下:

  在人格的七个维度上,吸毒组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情绪性维度上吸毒组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与对照组相比,吸毒者人格特点突出表现为做事浮躁、冲动,不合常规;逃避现实、回避困难,犹豫、松懈;得过且过、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以及急躁、冲动,情绪不加掩饰和难以控制(情绪性分数高)。

  在18个小因素中,其中9个小因素--涉及除善良以外的六个大因素--存在组间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吸毒者更消极和低落(乐观),做事马虎、容易出错和不切实际(严谨),做事不按常规、别出心裁和与众不同(自制),做事难以坚持、容易松懈(坚韧),回避困难、遇事退缩(机敏),急躁、冲动、冒失和不能控制情绪(耐性),心直口快、不加掩饰(爽直),计较、易怒和冷漠(宽和),无所追求、懒散的特点(自信),以及与人交往中主动、积极、活跃、自然和擅长组织协调(活跃)。

  另外,在三个综合性量表上,吸毒者与对照组在自我特点上差异也十分显著。在人际关系特点上,吸毒者与对照组相比表现出明显的对人虚假、自私,在人际交往中拘谨、犹豫和拖沓、盲目的特点。在事物指向特点上,吸毒者与对照组相比表现出明显的急躁、冲动、做事马虎、不切实际,以及粗心、卤莽和不受人欢迎的特点。

  以上结果表明,吸毒者的人格特点突出表现为“急躁、冲动、活跃”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即既活跃又冷漠、消沉、自私,既急躁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样的矛盾性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吸毒者的特点。

  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人格矫正的可行性

  (一)人格矫正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格就是个体的外显行为方式或方式的组合。个体的学习经历是研究有机体行为和行为强化之间独特联系的最佳途径。因为个体在环境中可以学会哪些行为能得到强化,哪些不能得到强化,逐渐形成适应复杂环境的生存技能。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个体不仅被动地接受强化,并且还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主动地选择与改变环境。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点。他进一步指出,人格具有稳定性,整体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是个体在适应环境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个体的人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和稳定,很难发生改变。但人格又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其中社会因素人格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社会环境的改变也能促进其相对稳定的人格发生较大的改变。由此可以说,从理论来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不良人格可以矫正。强制隔离场所可以按照一定的设想,通过各种方法可以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人格发展的目的。

  (二)戒毒人员人格矫正的实践

  为矫正吸毒劳教人员扭曲的人格,帮助他们进行人格重塑,使其彻底摆脱毒品,方强劳教所从2007年4月份至200年4月份,组织吸毒劳教人员开展团体咨询活动10次,计有142名吸毒劳教人员参加,现从中随机抽调80名作为A组,再从未参加过团体咨询的吸毒劳教人员随机抽调80名作为B,在同一环境下进行人格量表——16PF、MMPI测试,测试结果对比如下:

  1、16PF测试结果:

  乐群性     恃强性       兴奋性     敢为性       世故性        忧虑性        紧张性

  A:7.21±1.11  7.69±1.20  6.44±1.62   6.25±1.35  7.05±1.50    6.51±1.35    6.69±1.37

  B:6.12±1.20  6.58±1.30  6.12±1.43   5.90±1.26  6.65±1.32    6.18±1.25    6.31±1.19

  聪慧性      稳定性      有恒性       敏感性       幻想性       独立性       自律性

  A:3.26±1.20  4.64±1.50   4.01±1.60  3.86±1.62   4.44±1.36   3.63±1.22   4.15±1.29

  B:4.43±1.58  4.84±1.50   4.94±1.46  4.42±1.62   4.65±1.38   4.22±1.35   4.82±1.40

  16PF的测试结果证明,B组吸毒劳教人员的乐群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世故性、忧虑性、紧张性因子分,明显高于A组吸毒劳教人员;而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敏感性、幻想性、独立性、自律性因子分,则明显低参加过团体咨询的吸毒劳教人员。

  2、MMPI测试结果

  Hy              Pd             Hs              D              Pa               Pt

  A: 64.05±15.72    69.53±15.82    67.93±9.65  65.04±8.29    62.61±11.56    66.2±7.19

  B: 61.33±9.44 66.74±13.93       63.04±9.38  62.25±8.94   52.52±10.15     62.13±4.73

  MMPI的测试结果显示:Hy 、Pd、Hs、D、Pa、Pt等5个量表分明显高于常模(60),Hs、D、Hy、Pt、Pd等量表属于神经质因子,反映了神经质人格特征,说明吸毒劳教人都具有的焦虑、抑郁或强迫现象,敏感多疑,思维、情感、行为混乱,自我控制能力差,较正常人社会内向,证明了吸毒劳教人员在人格上与常人存在差异。但A、B量表之间统计差异为(P>0.05),提示二者尚有差别,A组吸毒人员组Hy 、Pd、Hs、D、Pa、Pt等6个量表分明显低于B组吸毒劳教人员,这说明A组吸毒劳教人员的人格偏离程度明显低于B组吸毒劳教人员。

  通过以上A、B两组160名吸毒劳教人员的心理测试数据具体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团体咨询对吸毒劳教人员的人格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吸毒劳教人员人格外在的缺陷特征可以在团体咨询过程中得到很好的矫正,从而促使吸毒劳教人员人格得到逐步完善。所以从实践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人格可以得到矫正。

  (三)充足的矫正时间保证

  由于人格一旦形成就相对比较稳定,因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人格矫正需要一个完整的矫正系统与较长的时间来进行。《禁毒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强制隔离戒毒时间为二年,必要时可以延期一年。”这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不良人格的科学系统的矫正提供了时间的保证。

  (四)专业化的矫正人员

  由于先前的劳教场所大力重视吸毒人员的矫治工作,大力发展矫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心理矫治、教育等方面的人才,可以完全适应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人格矫正工作的需要。

  三、五步一体”人格矫正的心理治疗与康复模式的策略和措施

  (一)五步一体”人格矫正的心理治疗与康复模式的策略

  针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人格特点,笔者认为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可以开展以“自我修正、情感修复、思维修补、行为自控、环境影响”五步综合为一体的方法来帮助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人格矫正,帮助他们彻底摆脱毒品的控制。

  (二)“五步一体”人格矫正的心理治疗与康复模式具体操作步骤

  按照从内到外、从量变到质变的科学的人格矫正理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五步一体”的人格矫正可以遵循“自我修正→情感修复→思维修补→行为自控→环境影响”操作程序。

  1、自我修正

  这一过程,就是专职心理工作人员通过评论、发问等方法来鼓励和推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自我反省、自我解决问题并达到自我的满足和实现。可以将这个过程按照先后顺序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外在反思,主要针对家庭、身体健康等因素。

  第二阶段:内在反思,主要引导强制戒毒人员对自己吸毒的特定行为的决定、后果以及变通可能进行反思,促使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深入进行自我反思,加深自我认知。

  第三阶段:更进一步的内在自我反思,引导案主进行自我评估,纠正错误的自我形象,建立良好的自我意向。

  第四阶段:自我修正,主要帮助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接受相关治疗进行认知与反思,从而理解、接受并参与到具体治疗活动中,自觉矫正不良人格。

  2、品格锤炼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有组织的活动,锤炼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品格,让他们有健全的社会认知,接受社会规则;遵守行为规范,有自律习惯;合群助人,心胸开阔,集体观念强,自信、自强;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教育、管理、生卫等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各部门要渗透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品格的养成教育。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帮教、现身说法、参观、志愿帮教等形式,培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对社会意识、集体意识、荣辱观念、价值观念等;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行为训练、规范养成等注意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品格方面的锤炼。

  3、思维修补

  吸食毒品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存在着不负责任的非理性的态度、错误的推理及僵化的规则等问题,导致他们考虑自己与别人关系或他们所面对的事件时运用不良的思维方式,从而产生使自己的人格产生扭曲。思维修补目的在于纠正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存在的那些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从而使他们的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促使人格发生改变。帮助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思维修补的方法很多:

  第一,帮助他们建立理性的态度。通过小组讨论、举例佐证等方法,帮助他们建立以理性为主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与别人。

  第二,联系实际帮助他们分析吸毒的原因。错误的思维方式是导致吸毒的根源之一。帮助吸毒劳教人员自省他所持有的对自己对别人及对四周环境的看法,从中挖掘与其吸毒、复吸有密切关系的一些“看法”或“态度”,并协助他们来检讨这些看法或态度与一般现实的差距,指出其错误认知的非功能性与病态。

  第三,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督促劳教人员练习更换那些错误看法或态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与态度,以达到重塑健康人格的目的,有效地预防复吸的目的。

  4、行为自控

  由于人格的缺陷,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行为自控能力比较差,这也是他们为抵挡不住毒品的诱惑和“粉友”的拉拢吸食毒品的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行为自控能力,完善其人格。

  第一,加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意志磨练,自觉主动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培养经受挫折的耐受力,不盲目冲动,不消极低沉,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二,鼓励并训练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吸毒者的最大问题是他们对毒品的无法控制的渴望,对这一点的控制也最难。但在干预过程中可以先从比较容易做到的方面入手,如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学会欲望的延迟满足,当有了行动的冲动时不是立即做出,而是尝试控制一下,再进行分析、甄别。所有这些可以贯穿整个干预的全过程,而且可以设计一系列的由易到难的程序。当吸毒者对比较容易控制的问题能够实施控制时,应该会强化其对毒品渴望的控制。

  第三,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生的追求。吸毒者的社会动机和生活热情明显低于正常人,可能与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毒品的获取上。与控制生物性本能相似,对社会功能的恢复也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程序,先从最基本的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和深入。例如,让吸毒者能够从平常的事物中,从简单的成功中感受到乐趣,并激发他们努力争取的积极性。

  第四,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心理调节和控制能力的训练。通过模拟吸毒劳教人员回归社会后“心灰意冷”、 “触景生情”、 “盛情难却”、等几种最能引起复吸的高危情景,通过编排心理剧的形式,让参训学员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学员讨论遇到此类情况时的心理感受以及化解的方法。根据参训学员讨论情况,心理民警适时给予指导,使其面对不同环境不同角色中不同的刺激源,懂得如何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如何控制自己情绪的变化,如何用更有效、更积极的方式来化解各种心理冲突,从而有效地摆脱“心瘾”,拒绝毒魔的诱惑。

  5、环境影响

  个体人格的发展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环境背景下的,因此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更广泛、更持久、更隐性。通过精心布置与安排,可以充分发挥强制隔离场所环境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人格的影响,促使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人格的矫正。强制隔离场所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施加影响:

  第一,营造人文环境,鼓励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释放某些基本的人性需要,从而削弱人格发展的原动力。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作为健康的人所具有的本能和欲望如果难以得到满足,这不仅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而且会降低他们人格自我完善的动力。例如,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异性方面的正当交往是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它能激起人的美好情感,使人更具有爱心和责任感。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可以鼓励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正常的男女交往,允许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家属同居,鼓励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谈恋爱等。这对于培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健康人格极为有利。

  第二,尊重个体权益,维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自尊,保护他们的自我价值观。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被强制隔离,失去人身自由、受到世人舆论、亲人抛弃、朋友冷落等这些事实足以导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人格的自我贬抑。他们的人格一降再降。人格尊严贬抑的结果,可能使他们产生自我憎恨和自我疏远的心理,会加剧对社会的仇恨和敌视态度,进而对社会对他们进行攻击和报复。因此在强制隔离场所,工作人员要注意维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自尊,通过平等交流、真心帮助,刻意注意保护他们的自我价值与尊严。

  第三,实行半封闭的矫治环境。完全封闭的环境会导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本来就不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恶化,从而进一步形成不良人格,因而,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适当限制封闭的环境,矫治场所多半应实行半开放式的环境。促使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人格向有利方向发展。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矫治是不仅仅是强制隔离戒毒所而且也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同理,以人格矫正为核心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治疗与康复,不仅是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工程,也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能否有效矫正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不良人格,促进他们积极健康的人格发展,让他们彻底摆脱毒品,既取决家庭、社会、矫治场所等系统是否优质、是否同步,也取决于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相关的教育、管理、生卫、环境等“子工程系统”是否能良性互动。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