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模式 > 强制隔离戒毒 > 正文
强制隔离戒毒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特点及矫治对策
2010-06-13 11:23:02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劳教所 作者:刘军 阅读量:1

  随着《禁毒法》的实施,我国禁毒工作进一步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强制隔离戒毒也随之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开展心理戒毒将成为今后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一项重要职责和使命。为此,笔者结合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咨询工作实践就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特点及矫治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特点

  (一)思维的不合理性。强戒人员特别是长期受毒品控制和折磨者,不仅生理机能受到严重的影响和破坏,而且认知思维过程也出现明显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偏概全。即以一件或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好象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断这本书内容的好坏一样。例如,一些强戒人员面对教育治疗中遇到一次或几次挫折,便牢骚满腹,灰心丧气,接受矫治的积极性骤然下降。如果将这种灰色评价转向他人,就会一味求全责备,同时伴随着愤怒和敌意,甚至发生不应有的矛盾冲突。他们将事物发生变化的可能性等同于绝对性,极易导致心态的失衡和心理问题的产生。

  2、消极关注。不少强戒人员看问题片面、消极,评价民警及民警的执法行为往往只盯消极面,忽视积极面,并以消极特征对事物进行定性。如:因个别民警工作中出现执法不规范行为,便对民警本人予以全面否定,而对民警的无私奉献,尽职尽责甚至以往对其给予的关爱和关怀照顾等闪光点则闭口不谈。特别是一些因常年吸毒而患病的强戒人员,他们把自己病情得不到好转的原因全部归结为场所不重视,民警不负责,而对自己吸毒的违法性、身份的特殊性以及由于长期吸食毒品对身体脏器的损伤危害性和自身形成对药物的抗药性等却忽略回避。在他们看来,强戒场所的各方面工作都不如其意,他现在的不良处境全是场所的过错,即只要不符合自己意愿和想法,就是完全错误和糟糕的。正是这种消极信息的选择倾向,使这部分人员在特殊情境中只让消极观念过滤,从而给自己带来诸多烦恼和困惑。

  3、归因偏离。不少强戒人员对事物进行归因时,往往偏离正常范围。他们多将行为原因归结为外部条件,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总是向外推卸责任,从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一名被多次劳教戒毒的强戒人员给父亲写信,大骂其父用劳教、强戒等手段对其进行"迫害",将自己多次被劳教的结果,归结为法律的不严格,父母管理失职等外部因素,对自身主观过错却从不深刻反思和检讨,外因永远成为其自我开脱和辩解的最佳借口。

  (二)意志的薄弱性。一是自暴自弃,缺乏信心。特别是一些年龄在四十岁以上,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多进宫"吸毒人员,自感年过半生,前途渺茫,加之多次戒毒屡遭失败的心理阴影挥之不去,更坚定了其混混噩噩度余生的信念。日常行为多表现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最终沦为落后人员。二是意志消沉,逃避现实。吸毒人员是吸毒带来的快感与毒瘾发作时的痛苦以及被劳教强戒的经历交织在一起的综合体,他们既想痛下决心远离毒品,又对出所后的社会环境心有余悸,不敢去想,但又不得不去想,不想去吸,但又难以抵挡毒品带来的心理诱惑,既矛盾又痛苦,压抑与反抗长期交织在一起,面对社会、家庭、道义的强大压力,只好选择复吸,在精神麻醉中获得短暂的意志逃避。

  (三)情感的变异性。一是道德感的缺失。绝大多数吸毒人员往往不按社会常模或习惯来评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而将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对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漠不关心,处处以我为主,表现极为狭隘和自私。二是美感的错位。为了满足他们自身仇视、自私、空虚的心理需求,他们对很多事物的评价经常是美丑不分,黑白颠倒。如,他们将狡诈视为高明,将善良视为软弱,将公正视为死板,将吸毒视为享受,将鲁莽视为英雄等等。在这样的审美观念支配下,其行为势必与社会道德规范相背离,从而被社会所拒绝和排斥。三是理智感的减退。不少强戒人员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探求欲明显下降,情感中缺少应有的丰富内容,抵御毒品诱惑的能力弱化到最低点,出现涉毒突发事件时,理智往往难以战胜畸形心理需求,最终只能陷入毒品泥潭,无法自拔,被毒品俘虏。

  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吸毒心理诱因分析

  (一)解决问题失败之道--盲目。我们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当初步入吸毒违法之路的原因进行了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类情形:一是出于好奇,欲探寻吸毒后异样的身心体验而误入歧途。二是追求"时尚",看到身边个别人以吸毒为"时尚",为了不落伍,便不加辨别加入其中,以体现自己在群体中的优越地位。三是生活遇到挫折时,未采取恰当合理的解决办法,而是通过吸食毒品来获得暂时的精神逃避。四是被涉毒分子逼迫吸毒、同流合污或设局诱惑、布阵挖井,陷入毒涡。第四类情形属于本人主观不可抗力导致,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存在,但较少。而前三类情形则占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吸毒心理诱因的绝大多数,我们在此一一讨论。生活是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吸毒人员因固守人格中形成已久的不正确的图示或经验,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往往会选择自认为正确却违背常规的处理模式。例如,对毒品好奇这一诱因,也许未吸食过毒品者,均有此方面的探求欲,但为何敢于尝试者却寥寥无几呢?只因为我们在处理"好奇"时进行了全面思考,并采取了恰当的方法。猎奇心和探求欲是人的本能,但探索和尝试的真正意义应在于未知领域是否对人类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贡献,而毒品已一再被证明对人的身心有极强的破坏性,面对不争的事实,强戒人员还要以身拭毒,如此心态只能用对自己、家庭甚至人类的发展不负责作解释了。对于追求"时尚"心态的吸毒人员,无非是内心深处缺少自信和安全,为了与个别"时髦者"保持一致和认同,他们不惜损害自己的身心去获取所谓的优越感,自我认知发生严重扭曲和膨胀。至于当初生活中遇到挫折而去借毒消愁的强戒人员,吸毒是其逃避和掩盖责任的唯一有效工具。他们把问题排除在意识之外,换得片刻解脱,好像将自己麻醉后问题会自然消失或有人帮解决一样,殊不知问题仍会像山一样横在他们面前,丝毫未动。自己不去解决,永远会困扰和存在。这三方面原因中的共同点和关键便是--解决问题的失败之道。如果他们早些明白,也许不至于走入吸毒违法之路。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