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模式 > 戒毒体制 > 正文
戒毒体制
常青藤戒毒康复模式下对彝族女性戒毒人员的矫治方法探索
2017-08-20 21:55:15 来自: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课题组 作者:卢秋池 阅读量:1
  当前,我国女性吸毒人员数量迅速增长,在一些地区甚至占吸毒人员总数的20%—30%。我省女性吸毒情况更是不容小觑,这其中便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彝族女性吸毒人员。以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为例,彝族女性戒毒人员约占全所吸毒人员总数的15%。尤其是在艾滋病集中管理大队,彝族女性戒毒人员的比例达到了45%以上。她们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且受其民族宗教文化习俗的影响,为场所内的教育矫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四川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探索并推广的“常青藤戒毒康复模式”以教育戒治为中心,针对戒毒人员个性差异,以戒毒导师为实现途径,运用“戒毒医疗、身体康复、心理康复、艺术治疗、亲情帮教、社会支持”等六种教育戒治手段。是,通过“培育复原力戒毒人员”“构建复原力场所”“构建复原力家庭及社区”,帮助戒毒人员生理复原、心理复原、健康行为复原和社会功能复原,最终实现“改善、减害和保持操守”的戒毒目标。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以常青藤戒毒康复模式为依托,构建了具有女性特色的“红花楹”母性回归计划,旨在唤醒女性戒毒人员母性的回归与性别意识的复苏。而我们本次课题重点研究的是,在“常青藤戒毒康复模式”这个大框架下,如何有效利用现有政策和资源,针对彝族女性吸毒人员在戒毒矫治期间的特殊性,来制定相应的戒毒矫治对策,提高戒毒矫治质量,帮助彝族女性戒毒人员成功回归社会。
  
  一、彝族女性戒毒人员的矫治难点
  
  (一)吸毒原因复杂,戒毒动机薄弱
  
  我们在对彝族女性戒毒人员的调查中发现,她们吸毒的原因十分复杂。朋友引诱、婚姻失败、环境因素等不一而足。她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对待戒毒的态度是较为消极的。早期因为较为封闭的生活环境和落后的文化水平,大部分彝族女性戒毒人员并不认为吸毒是违法的。近年来,随着国家禁毒宣传工作的大力推进,虽然有一部分彝族女性戒毒人员意识到了吸毒是违法的,对强制隔离戒毒的接受程度也有所提高,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并不容易被扭转,加上毒品严重泛滥,许多彝族女性戒毒人员的家人、朋友、邻居都在吸毒,在这样的环境里“吸毒违法”“主动戒毒”这样的概念就逐渐被弱化。
  
  (二)民族观念强烈,抱团思想严重
  
  大部分彝族女性戒毒人员的家庭支持情况极差,家庭极度贫困、无能力照管、其他家人也在吸食毒品,原因不一而足。当她们来到陌生的新环境里,担心受到不公平待遇,希望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加之受地域和家支观念影响,在强制隔离戒毒大队内部容易结成小团体,形成自己的亚文化,排挤彝族以外的其他戒毒人员,或暗中联合对抗民警管理,互相包庇违规违纪行为。
  
  一旦属于她们的小团体形成之后,将会给民警的管理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阻碍。例如在处理戒毒人员违规违纪情况的时候,如果不谨慎对待,可能会出现处理一名彝族戒毒人员,负面影响波及一大片彝族戒毒人员,为大队的戒治秩序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文化水平低下,行为养成差
  
  彝族女性戒毒人员大多来自偏远落后的山区,受教育程度低下,文盲多,少部分文化程度小学或者小学以下,在入所初期对法律法规、所规队纪、行为习惯的理解程度较低。
  
  另外,大部分彝族女性戒毒人员没有接受过规范的教育,对集体生活难以适应,因此行为习惯养成极差,纪律意识淡薄,尤其体现在队列训练、体能康复训练和内务卫生这三个方面;不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接受能力非常差,甚至对学习存在抵触情绪。在日常戒治工作中,如果民警不严加要求,会形成一盘散沙的尴尬局面。
  
  (四)社会适应力差
  
  出所后的彝族女性戒毒人员如果没有掌握生存技能,很大可能将继续回到之前的生活圈子,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与人交流,人际关系狭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她们顺利适应社会。此外,彝族女性戒毒人员因为文化水平较低,对许多有利政策不了解或者理解程度有限,不能在需要帮助时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去寻求帮助,常常因此将自己陷入困境。
  
  (五)居住地毒情泛滥,后续操守难以保持
  
  我们知道,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内完全杜绝了毒品流入,戒毒人员是接触不到毒品的。经过两年的生理脱毒和康复巩固,在离开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时候,所有的戒毒人员都可以称之为戒断了毒瘾。然而,居高不下的复吸率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真正的戒毒,是发生在戒毒人员出所之后。可以说,民警花费了两年的时间告诉戒毒人员毒品的危害,教会戒毒人员拒绝毒品和就业谋生的方法,不断强化戒毒人员的戒毒动机,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复吸发生的风险。但这一切成功与否,还在于戒毒人员自身是否具备强烈的拒毒意识。
  
  但现实的情况是,由于毒品泛滥严重,许多戒毒人员回到家乡之后,根本没有办法毒品隔离开,甚至有的戒毒人员全家都在吸食毒品。暴露在这样的高危环境下,许多人又走上了复吸之路。
  
  二、彝族女性戒毒人员矫治对策
  
  (一)培养学习习惯,建立沟通基础
  
  为了给彝族女性戒毒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培养她们的学习兴趣,基层民警应当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积极开展文化补习教育,提高彝族女性戒毒人员的文化水平。结合彝族文化特点,自主编写文化补习教案,内容涵盖生活中较常见的听说读写,常用的交通和礼貌用语、基础的数学以及基本的常识。由专门的民警担任教师,每周至少讲授一节文化课,侧重培养彝族女性戒毒人员的学习习惯,增强读写能力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能力。通过开展文化补习教育,使彝族女性戒毒人员学会书写自己的名字,能够给家人写简短的书信,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对于汉语水平低下的彝族女性戒毒人员,可以安排汉语水平较高的其他人教其常用的汉语。例如礼貌用语、报告词、病情描述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简单汉语,使她们能够与周围人进行简单交流,更快适应环境,融入集体。
  
  为提高彝族女性戒毒人员文化知识学习的效率,提升她们对于学习的参与性,可以挑选一名文化水平较高的彝族女性戒毒人员作为大队的小教员。小教员在民警的帮助下选材、备课,每两周自主完成一堂课程。此外,每月全大队开展一次“进步之星”评选活动,对戒毒人员的各门课程进行考核,进步最快的前五名可获选大队“进步之星”,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二)多措并举,培养戒毒动机
  
  第一,善用文艺手段,帮助彝族戒毒人员建立在团体中的自信心,让她们相信毒瘾是可以戒断的。彝族是非常乐观和能歌善舞的民族,但大部分彝族女性戒毒人员因为胆怯、害羞、自卑,不愿意展现自己的才艺。要想让彝族女性戒毒人员真正融入集体,就应当让她们参与到大队的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逐渐提升她们的参与感、存在感,培养交流能力,感受公平对待。如在大队教唱彝族民歌,学跳达体舞;火把节的时候,组织全大队戒毒人员一起庆祝节日。通过这些方式来帮助彝族女性戒毒人员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挖掘自身的潜能,为下一步巩固戒毒动机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是要做好毒品危害宣传教育,让彝族女性戒毒人员充分认识到毒品给自己和家庭甚至民族带来的危害。大部分彝族女性戒毒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甚至不知道吸毒是违法的,所以当被执行强制隔离戒毒的时候,非常抵触,更不要谈积极戒断毒瘾。只有不断加强毒品知识教育,让她们充分认识到毒品对她们身体、思想、精神等各方面的危害,培养她们的拒毒意识,才能帮助其建立良好的戒毒动机。在日常教育中少讲理论知识,多做实例教学,用贴近她们日常生活的内容来进行教学。通过学习对毒品犯罪分子进行严厉打击、吸毒导致彝族家破人亡的典型案例,产生威慑,敲响警钟。同时,可以拿一些戒毒成功的事例来激励彝族女性戒毒人员,让她们认识到“毒难戒,但是毒一定可以戒”。
  
  第三是善用彝族女性戒毒人员重情重义的特点,深入开展女性教育、感恩励志教育、亲情教育等特色教育活动。在戒治生活中多打“感情牌”,积极引导彝族女性戒毒人员铭记父母恩德,感激父母养育;感念儿女的思念和依赖之情,教育彝族女性戒毒人员要切实担当起为人母、为人妻、为人女以及公民的责任,摒弃恶习,戒断毒瘾。
  
  第四是善用朋辈教育,传递积极思想。组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有共同语言的戒毒人员在一起分享戒毒信息和心得,以现实教育的方法,充分发挥戒毒人员之间的伙伴作用。在实践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戒毒人员之间有着相同或者相近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人生经历,自然性的鸿沟小,防御性低,互动性高。我们可以筛选出一部分戒治表现优秀、综合素质较高的戒毒人员,以同伴身份,用他们有益的经验、知识技能和正面积极的思想去引导彝族女性戒毒人员,帮助她们尽快投入到积极的戒治生活中去。
  
  (三) 消除“内忧外患”,帮助彝族戒毒人员融入集体
  
  要想更好地帮助彝族女性戒毒人员展开积极的戒治生活,首先就要给她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戒治氛围,一方面帮助她们积极融入到新的集体,另一方面也要在全大队做好各民族团结协调工作。利用民主生活会、课堂化教育、团体心理辅导和其他各项活动,向全体戒毒人员宣传尊重各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防止排挤和歧视其他民族戒毒人员,弱化她们以民族、地域划分团体的思想,强化她们的团结意识和观念。
  
  另外,彝族女性戒毒人员大多好强又敏感,在一个团体中,她们可以成为最坚强和吃苦耐劳的模范,也能成为最负隅顽抗的典型。而她们倔强好胜的性格,通过民警正确的引导,可以成为帮助她们提高戒治效果的最有利因素。为了消除彝族女性戒毒人员对民警和其他汉族戒毒人员的防备和戒心,民警应当关心她们的所急所需,并帮助她们解决实际问题。彝族女性戒毒人员多数是三无人员,她们缺少家人关心,没有家庭支持,生活和情感都处在一个十分困难的阶段。一些好强的彝族女性戒毒人员甚至觉得没有家庭支持是十分难堪的事,因而非常自卑,严重影响了她们的戒治情绪。民警应及时对她们展开心理干预和个别谈话,帮助这些三无人员走出困境,重树信心。对生活困难的戒毒人员,除了从思想上关心,更重要的是实际困难,缓解生活压力,让其全心全意投入到戒治生活中去。
  
  (四)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政策宣传,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出所后如何生存,是大部分彝族女性戒毒人员将要面对的问题。大部分彝族女性戒毒人员因为文化水平的限制以及过去的劳动模式等原因,在刚开始接触职业技术培训时效果非常不理想。她们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有着本能的畏难情绪:担心自己做不好,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难以掌握技术要领;认为技术太难,不想动脑筋思考等。所以在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时,要结合彝族戒毒人员的民族、地域特点来进行,选择市场需求量较大,经济效益相对较高但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的工种,使彝族女性戒毒人员出所后容易找到工作,不会因为学历等原因导致就业困难。
  
  此外,应有专门的民警负责向彝族女性戒毒人员做好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宣传教育,将她们出所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分门别类,比如,如何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离婚后财产归属和子女抚养权的分配、如何申请并获取我所针对戒毒人员保持操守和就业创业的扶持资金等问题,教会她们通过正规渠道寻求法律的帮助和政策的支持。
  
  在对彝族女性戒毒人员戒毒矫治的过程中,大部分民警对彝族传统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不了解,加上语言不通,导致民警和彝族女性戒毒人员沟通不畅,许多好的教育方法和政策执行不到位。此外,彝族女性戒毒人员出所回家后所接触到的环境依然不能脱离毒品,面对诱惑很多人不能保持操守,这使得我们的戒毒工作很难开展,特别是那些多次戒断不成功和二次强戒甚至三次强戒的彝族女性戒毒人员,她们很容易因为曾经的失败,而丧失对未来的信心。总之,在严峻的戒毒形势下,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戒毒矫治工作。
  
  【参考文献】
  
  肖先瑞,《从不同时期传统文化看彝族妇女地位的变化》,《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