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毒品各论 > 兴奋剂 > 正文
兴奋剂
冰毒有这些“曾用名”
2023-04-06 15:20:48 来自:中国禁毒报 作者:杜新忠转 阅读量:1
  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简称meth、MA),又名甲基安非他明、甲基安非他命(methylamphetamine、metamfetamine),纯品是淡黄色的油状液体,其盐酸盐或硫酸盐是白色或无色的结晶体,形似冰,正式名称叫晶体型甲基苯丙胺(crystal meth),英文俗称Ice,中文俗称“冰毒”。
  
  甲基苯丙胺的历史始于药材麻黄(ephedra)。1885年,日本化学家长井长义首次从麻黄草中分离出一种生物碱,并命名为麻黄碱(又名麻黄素,英文名ephedrine)。1893年,长井长义首次以麻黄碱为原料合成了去氧麻黄碱(又名脱氧麻黄碱,英文名deoxyephedrine)。去氧麻黄碱和甲基苯丙胺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称呼。然而,甲基苯丙胺很难制造,直到1919年日本化学家绪方章(有的译作绪方明、绪方昭昭、阿雄贺多)新发现了一种合成晶体型甲基苯丙胺的方法,才使甲基苯丙胺制造不再困难。
  
  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德国化学家和药理学家弗里德里希·豪斯奇尔德发现了甲基苯丙胺的精神兴奋作用,人们才重新注意到它。1938年,德国泰姆勒(Temmler)制药公司开发了甲基苯丙胺片剂,以商品名Pervitin(音译为“柏飞丁”)在德国上市。作为非处方药,Pervitin被用于提高警觉性和抗抑郁等,并因广告宣传而广为人知。日本人也有自己的甲基苯丙胺——「ヒロポン」(罗马音Philopon,中文音“希洛苯”)。因其强烈的精神兴奋作用,日本人又称之为“覚せい剤”(觉醒剂),并在药品外包装上印有“除倦觉醒剂”5个大字。1951年,日本颁布《觉醒剂取缔法》,将觉醒剂的持有、流通、使用限制于医疗与科学用途,终于在几年后遏制住甲基苯丙胺的滥用。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美,流行的是苯丙胺,以美国SKF公司开发的Benzedrine(音译为“苯齐巨林”)片剂最为知名。在英美,甲基苯丙胺流行较晚。美国官方首次查获地下实验室生产的甲基苯丙胺是1962年,在旧金山。美国滥用者称其为Speed(快速丸)、Crank(曲柄)、Poor man’s cocaine(穷人的可卡因)等。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药品滥用控制修正案》(Drug Abuse Control Amendments),这部法案要求任何抑制剂或兴奋剂的生产、混合、加工、销售、递送或其他处置都必须有完整和准确的记录,并存档三年备查。这是美国全面管制苯丙胺类兴奋剂(包括苯丙胺、甲基苯丙胺等)的开始。1970年,美国国会通过《管制物质法案》(Controlled Substances Act),对管制物质实施分级管制(共分为五级)。甲基苯丙胺属于Ⅱ类管制物质。这意味着它有高的滥用潜力,被严格限制性地用于医疗途径。当前,右旋甲基苯丙胺(商品名Desoxyn)被美国FDA批准用于严重肥胖、嗜睡症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左旋甲基苯丙胺在一些非处方鼻减充血剂中使用。
  
  《上海医药月刊》1948年第4期有一篇名为《医药知新:去氧麻黄素之功用》的文章。“去氧麻黄素”是第一个指称甲基苯丙胺的汉语词。《中国药学杂志》1953年第3期《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展览会中的药学资料摘要介绍》一文记载:“抗疲劳素片:天津国营化学制药厂出品,每片含盐酸去氧麻黄素(Desoxy-ephedrine HCl)1毫克。用法,预防疲劳,每次3—6片。兴奋使不睡困,6—9片。”文中“抗疲劳素片”即甲基苯丙胺片剂。1957年,在重庆等地区,曾发生过工人为提高生产效率而滥用抗疲劳素片的现象。原卫生部、原国家医药管理总局1979年发布的《关于医疗用毒药、限制性剧药管理规定》将“去氧麻黄素”列入“第一类西药毒药、限制性剧药”管理。这是该药首次被列管。此后,原卫生部1989年发布的《精神药品品种及分类》有“甲基苯丙胺(去氧麻黄素)”,1996年版、2005年版、2007年版、2013年版《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均有“去氧麻黄碱”。在医药卫生领域使用“去氧麻黄碱”,是沿袭传统的缘故。而在禁毒领域,通常只使用“甲基苯丙胺”及其俗称“冰毒”,例如200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作者系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刑事司法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