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毒品各论 > 兴奋剂 > 正文
兴奋剂
揭秘可卡因的来历、作用机制以及危害
2018-04-01 22:32:09 来自:生物谷 作者:BIOON 阅读量:1
  可卡因是从从原产自南美洲的古柯树叶子中提炼出来的,几千年来,这些树叶都是当地居民使用的日常材料,比如印加人,他们将叶子咀嚼或泡成茶来饮用,因为这能够为印加人保持清醒,并提供能量。1859年,德国化学家阿尔伯特-尼曼最终分离出了这种活性成分,并命名为可卡因,同时这也是西方文化中该药物作为要用和休闲使用物质的开始。

  
  到底有多少人在使用可卡因?
  
  在澳大利亚,可卡因是第二大最常用的违禁药物,仅次于大麻,自2004年以来,截至2017年6月,可卡因的使用量增加了一倍多,从1%增加到了2.5%(大约17万人增加到了50万人)。从2004年至2016年,使用过可卡因的人群数量也出现了类似的增长,即从4.7%增加到了9%,可卡因的使用率达到了15年来的最高点。
  
  历史和使用时间
  
  20世纪80年代,可卡因的使用在人群中获得了显着的地位,弗洛伊德对可卡因的使用大加赞赏,因为可卡因能帮助克服机体对吗啡的成瘾性和抑郁症。弗洛伊德的眼科医师卡尔-科勒(Carl Koller)利用可卡因作为麻醉剂对青光眼患者实施了首个手术,这就使得可卡因能够作为一种局部麻醉剂进行使用。
  
  后来,从业人员开始报道可卡因使用的副作用,当可卡因在较高浓度下服用时或许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有报道称其会造成200例患者中毒,13例患者死亡。1912年,海牙国际鸦片公约将可卡因(和海洛因)加入到了《毒品管制条约》中,这就引发了不同国家制定和可卡因有关的新药管理法律。
  
  此后,可卡因的使用量下降了,但在20世纪70年代可卡因的使用又经历了一场热潮,最后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峰值,在此期间,可卡因常常与名人、豪赌客以及“迷人的晚会”拉上了关联。随后一种新型结晶形式的可卡因被开发了出来,也就是所谓的精制可卡因,这种可卡因是用氨水或小苏打处理,能够产生一种可以冒烟的固体版本。
  
  可卡因的药效很强,而这种新型版本的可卡因作用效果或许更快;而且也较为廉价,1985年前后,这种形式的可卡因的使用不断流行了起来,而且后期还持续了10年之久。
  
  如何发挥作用的?
  
  神经系统常常会利用神经递质来“交流沟通”,其能够穿过两个神经细胞之间的间隙,与细胞上的受体相结合,而神经递质干着不同的事情,比如,多巴胺就参与了大脑奖惩系统的功能发挥,其能够帮助机体产生愉悦感、并有助于机体的运动控制、强化和激励。

  
  两个神经细胞间隙中存在的神经递质越多,其就越能结合受体并且产生较强的效应,当机体不在需要神经递质时,这些神经递质就会被重新吸收到释放它的细胞中,这就是所谓的再摄取。增加大脑神经递质的其中一种方法就是抑制再摄取过程发挥作用,而可卡因就能够有效抑制大脑中多巴胺的再摄取,从而导致多巴胺水平的增加,进而促进机体快乐和幸福感觉的出现。
  
  有研究证据就表明,可卡因能够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摄取,神经组织能够通过电信号来发挥作用,而可卡因则能够抑制电信号的通讯,以这种方式,可卡因就能通过阻断外周神经细胞间的沟通来产生麻醉的作用,同时当应用于诸如口腔、咽喉等粘膜部位时,可卡因还能够产生一种麻木的效应。
  
  可卡因的危害
  
  可卡因的效应取决于其使用的剂量、形式及使用方法等因素,低剂量的可卡因常常会让心跳加速、机体体温和血压升高;而高剂量的可卡因则会给人带来一些附加效应,比如睡眠不足、过度警惕、焦虑和偏执等;有些使用可卡因的人群则会经历一些幻觉表现,类似于虫子在皮肤上爬行的感觉。
  
  长期或大量使用可卡因还会诱发抑郁、易怒、饮食和睡眠障碍等不良表现;同时,可卡因同时也很容易让人上瘾,而患者的脱瘾症状会持续10周左右,同时,可卡因还会诱发严重的心脏和神经问题,当摄入过量的话甚至会诱发死亡。

  
  其它感兴趣的地方
  
  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可卡因被添加到很多药物中,甚至还包括可口可乐,250毫升的可口可乐中大约含有60毫克的可卡因;而在哥伦比亚、墨西哥和秘鲁,供个人使用的少量可卡因常常是合法的;人们对可卡因使用的担忧常常是当其与药物芬太尼(一种强效的阿片类药物)使用时所产生的致命性后果,因此慎重选择使用可卡因对于有效维持机体健康非常重要。
  
  参考资料:
  
  【1】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Local Anesthesia Since the Coca Leaf
  
  【2】National Drug Strategy Household Survey (NDSHS) 2016—key findings
  
  【3】Medical Toxicology of Drug Abuse: Synthesized Chemicals and Psychoactive Plants
  
  【4】The 1912 Hague International Opium Convention
  
  【5】Crack Cocaine
  
  【6】What are neurotransmitters?
  
  【7】Global Drug Survey 2017 finds Australians are the biggest bong users, pay most for cocaine
  
  【8】Pharmacology of cocaine
  
  【9】COCAINE OVERDOSE
  
  【10】Cocaine hallucinations
  
  【11】Cocaine
  
  【12】The drop dead drug that creates ‘zombies’ tightens its grip
  
  【13】Weekly Dose: cocaine, the glamour drug of the ’70s, is making a comeback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