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毒品各论 > 兴奋剂 > 正文
兴奋剂
急性摇头丸中毒的临床分级与治疗
中枢兴奋剂
2009-12-03 07:35:09 来自:徐自强 廖玉峰 李娟 作者: 阅读量:1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摇头丸(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中毒临床的特点、分级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我科自2001年10月至2006年10月自述服摇头丸中毒36例临床资料。结果:轻度中毒(6人):主要表现为烦躁、心悸、头痛、头昏;中度中毒(23 人):出现躁动、磨牙,行为冲动、产生幻觉,肌酸激酶轻度增高或正常;重度中毒(7人):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高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之一。结论:吸食摇头丸出现的中毒症状多种多样,重度中毒可能出现致命性并发症。主要的处理措施是镇静和对症处理,对于重度中毒患者应监护治疗。滥用摇头丸的现象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摇头丸;临床分级;治疗

  许多青少年错误地以为摇头丸是一种“软毒品”无成瘾性,吸食后不会造成身心损害[1]。所以在城市一些娱乐场所,青少年吸食摇头丸的现象较普及。近年来,因吸食摇头丸出现急性中毒就诊的病人有逐年增多之势。对摇头丸中毒已有许多报道,但就临床中毒分级未见报道。我院自2001年10月到2006年10月收集资料完整的急性摇头丸中毒病例36例,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级诊治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11例,女15例。年龄:16-38(平均年龄26.2±4.4岁)。中毒剂量(即出现中毒症状一次所服用的摇头丸的剂量):1—2粒者12例,3—5 粒者17例,6—10粒者5例,大于10粒者2例。人员结构:无业人员19例,各类在职人员12例,在校学生4人,现役军人1例。所有病人自述或陪人代述在娱乐场所吸食摇头丸。

  1.2 临床表现

  1.2.1 潜伏期:小于1小时者3人,1—6小时11人,6—12小时16人,12—24小时4人,大于24小时2人。

  1.2.2 临床分级:轻度中毒(6人):表现为烦躁、头痛、头昏、乏力、入睡困难。生命体征正常,生化检查(电解质、心肌酶、肝肾功能)正常。

  中度中毒(23人):表现为躁动不安、多语、口干、行为冲动,磨牙、呕吐、大汗和产生幻觉,但意识清醒,定向力正常。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瞳孔扩大。心肌酶轻度增高或正常。

  重度中毒(7人):具有下例症状或体征之一分为重度中毒:(1)意识障碍:谵妄、昏睡或昏迷;(2)抽搐,牙关紧闭;(3)高热(T>39℃);(4)出现横纹肌溶解征象;(5)出现急性肝衰、肾衰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6)肌酸激酶大于参考值的两倍。

  1.2.3 转归 留观或住院时间5-6天,平均2.6±1.1天。全部好转痊愈后出院。

  2 讨论

  摇头丸(Ecstasy)是一种苯丙胺类衍生物。其化学名称为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3、4- 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MDMA)。在结构上与致幻药物麦司卡林(Mescaline)相似[2],有致幻、兴奋、性冲动等作用,故又俗称“迷魂药”、“狂喜”、“狂欢丸”等。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起出现青少年在娱乐场所吸食MDMA的现象,近年来吸食MDMA者有逐年增多之势。许多吸食者当它作一种刺激情感的“兴奋剂”而不认为是一种新型毒品。此药于1985年已列为国际管制药品[3]。在欧洲纯品的MDMA含量是 100-200mg,但我国在娱乐场所出售的“摇头丸”多是含有淀粉、小苏打粉和滑石粉等辅料的混合物。除了MDMA外,还掺有亚甲二氧基苯丙胺(MDA)或甲苯丙胺(冰毒),有的还掺有咖啡因、麻黄素等成份[4]。不同的“摇头丸”片MDMA的含量和成分不一样,故出现的中毒症状和中毒程度不一样。我们发现一例仅服用两粒就出现了重度中毒症状,而有一例服用了20粒才出现中度中毒症状。服用MDMA 后一般于0.5-1.0小时感到有药效作用。1-2小时出现峰值浓度,,并出现最大效应,4-6小时后达到基线水平。其半衰期为8-9小时 [5] 。

  2.1 MDMA的中毒机制

  服用MDMA 后,MDMA使突触前神经元释放五羟色胺(5- HT)、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而且抑制这些递质的再摄取[6],使这些的神经递质的浓度增加,产生兴奋和致幻作用,以及五羟色胺综合症。研究发现MDMA的制热作用可能与5-HT(2A)受体有关,用5-HT(2A)受体拮抗剂(M1009)能阻断MDMA引起的高热和过度兴奋作用[7]。目前MDMA 引起高热的原因不清楚,可能与室内高气温环境、拥挤有关,但高气温环境不是引起高热的独立因素[8]。Mills等人通过实验动物研究也发现一种非偶联蛋白-3(uncoupling protein-3,UCP-3)在MDMA引起的高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9]。MDMA的毒性具有剂量依赖性,长期食用MDMA 者在体内形成浓度积蓄,对五羟色胺神经系统产生损害。这种损害的程度与食用MDMA的频率无关,而与食用的总量相关 [10]。国外有人报道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发现服用MDMA者可造成5-HT系统的损害 [11]。这个研究结果找到了MDMA引起躯体损害的直接证据,有力地说明了MDMA并非一种软毒品。

  2.2 临床表现

  服用MDMA的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心血管系统症状。如:极度兴奋,听到音乐摇头不止,自认为音乐随着自己在 “转”,行为冲动,性欲增强,肌肉僵硬,牙关紧闭;或者是出现心悸、心律不齐,呼吸增快,瞳孔扩大。这与海洛因中毒出现呼吸抑制,瞳孔缩小有明显区别,可用于甄别。由于吸食者在娱乐场所室温高、拥挤的环境下大量饮水,可导致低钠血症。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抽搐,高热,肝毒性和肾衰竭,以及横纹肌溶解,DIC。由于我国在娱乐场所提供的“摇头丸”有效成分和剂量不等,故出现的临床症状也不完全相同。一般基层医院不能检测血药浓度,临床诊断依据只是根据自述的吸毒史和临床表现。检索文献对MDMA 中毒引起的临床表现报道较多,但对临床中毒程度的分级未见报道。为此,笔者根据中毒的临床表现提出临床分级,以便于临床上诊断、治疗以及对预后的判断。本资料中轻度中毒只有6例,占17%。而实际上远不止这个比率,是因为许多吸食者认为轻度中毒的症状是他们吸食MDMA所要求达到的效果,故未到医院就诊,只有出现严重的躯体症状后才会求医。大多数为中度中毒,有23例(64%)。中度中毒的病人多是初次服用,并且服用的量相对较大,一般2-3粒,主要表现是躁动不安、行为冲动,需要药物镇静处理才能平静。重度中毒者7例(19%),表现的症状不完全相同,主要为昏迷,高热,抽搐、牙关紧闭和心肌酶增高。其中有一例牙关紧闭,在转院途中咬住一只皮鞋不放。发生重度中毒与服用的剂量、所处的环境有关外还与“摇头丸”的成分有关。在不通风的环境中易引起高热,横纹肌溶解。如果一次服用量过大,或含有其它毒性成分可出现意识障碍。

  2.3 治疗

  对于急性MDMA中毒的治疗,目前没有特异的解毒药。治疗的措施主要是针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症状。一般可采用治疗苯丙胺和可卡因中毒的方法。(1)、镇静:大多数轻度中毒病人的首发症状就是烦躁、头痛、入睡困难。一般用安定注射液10mg静脉注射。(2)、解痉:中、重度中毒患者可出现惊厥、牙关紧闭、甚至抽搐。首选安定10-20mg静脉注射,再用安定3-6㎍/min.kg维持静脉泵入。根据症状变化调整安定的静脉泵入速度。也可用MDMA拮抗剂氟哌啶醇5mg肌注。(3)、降热:重度中毒者可出现高热。高热可以导致五羟色胺神经元的损害并且常出现致命性并发症,如横纹肌溶解、DIC等 ,故对发热者应立即降温。首先将病人安置于有空调的病房,采用冷水擦浴或应用非那根联合降温。对于过高热者应采用降温毯降温。当患者体温降到38℃时停止降温,以免发生医源性体温过低。⑷、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⑸、对昏迷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提供足量氧气供应。⑹、控制心率和高血压,首选拉贝洛尔。⑺抗氧化剂:5-HT神经末梢多巴胺的聚集及其继发的脱胺作用导致了氧自由基的形成,给予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素E,可减少氧化产物的形成,减轻MDMA的神经毒性[12]。理论上讲,酸化尿液可加快MDMA的排泄,但酸化尿液形成的肌红蛋白尿增加了肾损伤的风险,故不推荐酸化尿液[13]。我们发现纳洛酮治疗无效,除非摇头丸中含有镇静药物引起患者意识障碍,否则不用纳络酮。

  2.4 预后

  经及时治疗,预后尚可,全部治愈出院。但国外报道死亡病例主要由于出现并发症,如肝毒性、肾衰竭、DIC等[14]。

  参考文献:

  1 Kalant H. The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of “ecstasy”(MDMA) and related drugs[J].CMAJ.2001,165(7):917-928.

  2 Pate MM,Belson MG, Longwater AB,et al. 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 (ecstasy)-related hyperthermia[J]. J Emerg Med. 2005 ,29(4):451-454.

  3 4-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ecstasy)-related hyperthermia[J]. J Emerg Med.2005,29(4) :451-454.

  4 徐淑云,沙广合.摇头丸成份的新变化及其检验[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19(增刊):26.

  5 De La Torre R Farre M, Roset PN,et al. Pharmacology of MDMA in Humans[J]. Ann N Y Acad Sci. 2000,914:225-237 .

  6 Parrott AC. Recreational Ecstasy/MDMA, the serotonin syndrome, and serotonergic neurotoxicity[J]. Pharmacol Biochem Behav. 2002,71(4):837-844.

  7 Herin DV, Liu S, Ullrich T.et al. Role of the serotonin 5-HT(2A) receptor in the erlocomotive and hyperthermic effects of (+)-3,4-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J].Psychopharmacology.2005 ,178(4):505-513.

  8 Green AR, O’shea E, Colado MI. A review of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acute MDMA (ecstasy)-induced hyperthermic response. Eur J Pharmacol. 2004 ,500(1-3):3-13.

  9 Mills EM, Banks ML, Sprague JE .et al. Pharmacology: uncoupling the agony from cstasy[J]. Nature. 2003, 426(6965):403-404.

  10 Croft RJ, Klugman A, Baldeweg T, et al.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of serotonergic impairment in long-term MDMA ("ecstasy") users[J]. Am J Psychiatry. 2001 ,158(10):1687-1692.

  11 王雪,陈勇军,黄明生.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的毒性作用及其治疗进展[J]. 中 华精神科杂志,2004,37(2):126-127.

  12 McCann UD, Szabo Z, Scheffel U.et al. Ricaurte GA: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ic evidence of toxic effect of MDMA ("Ecstasy") on brain serotonin neurons in human beings[J]. Lancet 1998,352:1433-1437.

  13 de la Torre R, Farre M, Ortuno J, et al. Non-linear pharmacokinetics of MDMA (’ecstasy’) in humans[J]. Br J Clin Pharmacol. 2000 ,49(2):104-109.

  14 Lukasik GM, Wachowiak R, Kostrzewa A, et al. Clinical and toxicological evaluation of fatal poisoning with amphetamine derivative--MDMA, ecstasy (3,4-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 [J]. Przegl Lek. 2004,61(4):410-413.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