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毒品各论 > 兴奋剂 > 正文
兴奋剂
派生新型毒品
新型毒品介绍
2008-10-18 07:07:06 来自:北京禁毒在线 作者:张刃/译 阅读量:1

  所谓的派生新型毒品,其实就是从已经存在的毒品中,去改变其分子的化学结构而产生的新型毒品,这样生产出来的新型派生毒品在药性上和原来的毒品有着相似之处。想象一下,安非他明(冰毒)现在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非法的毒品,他的分子结构是图1所表示的。那么经过化学家就能够通过改变它的分子式,而派生出新的物质:麻黄碱(图2),亚麻黄素(图3)和苯基丙氨酸(图4)。这些派生出来的物质就是大名鼎鼎的新型毒品(专业的称呼应该是“派生合成毒品”)。假设安非他明是唯一非法的毒品,这些派生合成毒品就应该算是合法的了(当时很多人都是为了钻这个空子)。

  作为新型毒品的派生合成物,其化学分子结构和原来的母体毒品的分子结构一般都非常相似,所以其药性也非常相似。大部分这类毒品都是在为了研究药物对精神状态方面作用的地下实验室里合成出来的。从理论上看应该是一个有价值的很大发现。

  这就是当时派生新型毒品问世的本质,从传统毒品分子结构的基础入手,不需要花太多的力气,仅仅只要把现有的毒品拿来重新“设计”一下分子结构,一样能达到(母体)毒品的效果。但这些合成产物依然是非法的。在毒品是根据化学结构来定义的时代,这些派生新型毒品就曾经“合法”过一段时间。而现在派生新型毒品都已经纳入到了药物分级的管制体系,比如英国在是在1977将其纳入到A类管制系统,美国是在1988年纳入的。

  在黑市上经常能买到的最有名的包括芬太奴派生物、人工杜冷丁派生物(包括人工合成阿片类)、PCP(苯环巳哌啶,俗名叫“天使粉”)、安非他明和甲安非他明等等。这些毒品的俗名经常会随着时间地点而不断改变。

  几乎所有的毒品在被纳入分级管制系统之前都曾经是合法的。但是就算纳入到了管制系统之内,仍然存在一些漏洞。一些药物滥用者和为经济利益的销售商会依然冒着被起诉的危险从事非法的生产或交易。芬太奴和甲基苯丙胺就是最为典型的两种。

  芬太奴派生合成类毒品

  1968年,由于芬太奴对心脏的影响相对较小,比利时的一家医药公司把芬太奴作为外科手术的人工合成麻醉剂引进到美国。芬太奴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晚期曾经在市场上被当成海洛因的替代物,因为它和海洛因有着类似的止疼功能和欣快感,而且生产成本非常的低廉,市场价格也非常便宜。到了八十年代早期,一些地下实验室开始人工合成的工作,诞生出了药性类似海洛因和吗啡的芬太奴派生物。这些东西一样会造成类似海洛因的依赖性从而容易引发大量的药物滥用。最有名的就是“中国白”(China White)(γ—甲基芬太奴)。另外还有“人工海洛因”(Synthetic Heroin)、“探戈”(Tango)、“现金”(Cash)和“棒小伙”(Goodfella)等等。其中“中国白”的使用最危险的是容易导致大剂量用药的中毒,而“人工海洛因”则容易导致和帕金森脑病相类似的症状。

  和其他镇痛麻醉类的药物一样,这些芬太奴派生合成毒品有很强的抑制呼吸神经兴奋作用,而且根据它们制作方法的差异性,其药性可以是海洛因的80-1000倍,是吗啡的200多倍,而带来的欣快感则比海洛因强好几倍。一般用药1-3分钟就能起作用,药效持续时间达30-90分钟,一般的使用方式是用针具注射。

  在因为注射过量发生急性中毒事件的时候,一般都使用纳洛酮来解除其呼吸神经的抑制。通过当时有关的调查数据发现,在使用方式上越来越流行烟卷吸食和鼻吸这两种方式,原因是大部分滥用的人担心针具注射会感染上艾滋病。

  作为海洛因滥用人群的替代物,“中国白”于1979年首先出现在美国California州的Orange County,在那里出现过多例用药过量致死的案例。在1980年-1985年期间, California地区就有100人因使用过量的“中国白”而意外死亡。在1982年,“中国白”与其他一批容易被滥用的药物被列入一类管制药品范畴。

  1985年,三甲芬太奴(TMF)和另外两种芬太奴类似物质也被列入了一类药物管制范畴。1988年,在宾西法尼亚州的Allegheny县出现了16例三甲芬太奴过量导致意外死亡的案例。因为三甲芬太奴是一种强力的人工合成的呼吸抑制剂,非常容易造成呼吸神经衰竭而引起呼吸抑制的死亡。

  1991年,芬太奴另外两种类似合成物质“探戈”和“现金”在纽约为中心的东北地区引起至少28例的意外死亡案例。1992年,费城在短短两个月中就出现了21例服用“中国白”过量死亡案例。至此,在美国已经有150例以上的人死于过量服用芬太奴派生合成类毒品。

  甲基苯丙胺类的派生合成类毒品

  好几十种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在药品分级管制体系中都是致幻剂类的毒品。其中甲基苯丙胺类的派生合成毒品中最主要的代表就是亚基苯丙胺(MDA)和甲基苯丙胺(MDMA)。

  甲基苯丙胺是一种二十世纪早期就合成的迷幻剂。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一些心理治疗的研究人员作为心理治疗的药物工具用于临床实验。经过心理治疗的临床实验发现,在心理治疗的环境中给人服用了甲基苯丙胺以后会降低焦虑和阻抗,提高沟通的效率。这种研究的结果最初一直被心理治疗协会的人保守秘密。但后来还是在大学校园、同性恋酒吧和迪厅里慢慢流传开来,其结果是双重性的:一是甲基苯丙胺开始作为毒品开始广泛流行。二是触动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他们马上把这种东西纳入到了药品分级管制系统中。尽管遭到很多心理治疗界人士的反对,甲基苯丙胺还是于1985年被美国纳入到了一类管控药物的行列。但是这并没有遏制甲基苯丙胺的泛滥势头,而是终止了甲基苯丙胺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的工具在心理治疗的危机干预中重要的临床用途。

  后来甲基苯丙胺因为有提升情绪的功效还是被广泛用于家庭舞会等场所。美国药物依赖研究协会声称,甲基苯丙胺正是拥有这种情绪上的临床功效,所以有心脏并和高血压、肝功能异常、哮喘和糖尿病的人使用起来是非常危险的。另外类似的派生毒品还有甲安非他明(俗名“猫”),四甲巴比妥和巴比妥(药性和安非他明类似),还有γ-羟丁酸(GHB一种镇静麻醉的止疼药物)等等。在加拿大和美国,尽管这些东西没有任何药用价值,但它们都被列入了食品药品管制的范畴。

  甲基苯丙胺就是一般人所知道的那样叫做“亚当”(Adam)的迷幻药,其化学分子结构与甲基苯丙胺或麦斯卡林(北美仙人球碱)很相似,药性专门作用于中枢神经。据美国药品食品监管局调查,有4.5%的年龄在19至28岁的年轻人,3.1%的大学生至少使用过一次甲基苯丙胺。因此,它在1985年7月被紧急纳入一类药品管制系统。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大量的研究报告显示,甲基苯丙胺曾经在心理治疗中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事实上,甲基苯丙胺在术后神经功能紊乱、晚期癌症病人的疼痛控制和抑郁症、焦虑症甚至是精神分裂症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显著的疗效。

  亚基苯丙胺最早在市面上出现的时候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名字叫做“爱”(Love),一般在服用以后会出现对人际交往的强烈渴求。有研究表明,绝大部分的临床行为表现是交谈渴求,希望能和别人相处。到了八十年代,亚基苯丙胺广泛流行于大学校园、神职人员中,以及运用于心理治疗、说谎治疗等。亚基苯丙胺会破坏大脑复合胺神经元从而损伤脑功能,破坏脑部循环。所以后来被列为一类管制药品。

  杜冷丁派生合成类毒品

  杜冷丁,也就是俗名叫做德美罗(Demerol)是二类管制药品。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杜冷丁非法使用的情况主要是海洛因的吸毒人群在找不到海洛因的时候,都拿杜冷丁来替代。另外还有两种杜冷丁的派生合成物质那就是(MPPP)和(PEPAP),它们在黑市市场交易的时候往往被当成“人工海洛因”(Synthetic Heroin)来销售的。MPPP之所以在黑市上受到吸毒人群的欢迎是因为MPPP在注射时能够产生类似海洛因的快感。

  但是在地下实验室生产出来含有一定杂质的另外一种类似物质MPTP,它所含有的神经毒素会对脑部会发生不可逆性损伤,这样的案例已经有好几例了。受害者的症状和帕金森氏病非常相似,一般出现的症状是肌肉震颤、运动和语言障碍、身体木僵等等。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MPTP在California被首先发现并确定了具体成分及药性。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