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毒品各论 > 兴奋剂 > 正文
兴奋剂
MDMA——摇头丸介绍
中枢兴奋剂
2007-07-17 16:04:14 来自:杜新忠戒毒、禁毒专业网 作者: 阅读量:1

    MDMA是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的英文缩写(3,4—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MDMA),俗称"Ecstasy"(迷魂药),"XTC"或"E",是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中具致幻作用中的一种。由于服用MDMA能使人产生"亲密"感和幻觉,人们也称其为"亲密药"(hug drug)。在我国,因滥用者滥用后可即兴随音乐剧烈地摆  动头部而不觉痛苦,得名"摇头丸"。

    1 世界上出现滥用MDMA现象

    MDMA于1912年由德国的Merck化学和药品公司首先合成,1914年获专利。但因其有恶心等副作用,药厂没有将其作为食欲抑制剂生产。20世纪50年代开展了进一步的药理学研究,然而实验结果直到1973年才发表。1978年舒利金(Shulgin)等报道了MDMA对人类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激起了人们对这类化合物可能有助于心理治疗的兴趣。随后一些精神病学家在临床研究中发现,MDMA可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增加心理治疗的效果,故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作为辅助药物用于心理治疗,但其效果未得到有效证实,可滥用却随之而来。当时据禁毒署称,美国至少有21个州出现了MDMA滥用现象。在加拿大校园内的学生及年轻职员中MDMA更为流行。由于MDMA的毒性及滥用潜力,1985年美国将其列入精神药品法的表1管制,这意味着MDMA在美国不能作为医疗用药。虽然被列入表1管制,但它的非法使用一直没有停止。美国药物滥用研究所的各种监测网发现,中学生和大学生中滥用MD—MA、γ—羟基丁丙酯(gamma hydroxybutyrate,GHB)、rohypnol等所谓舞会药的人很多,并呈上升趋势。更为严重的是这些药物不仅在晚间俱乐部和疯狂舞会上出现,而且还在中学和大学的校园及其它社会场所传播。滥用的对象主要是青年。

    在很多人看来,MDMA是近年新出现的滥用物质,但事实上,MDMA的滥用在欧洲的历史更长,而且一直未得到遏制。欧洲药物和药物滥用监测中心最近的报告发现,在年轻人中,MDMA的滥用在滥用物质中占第二位,仅次于大麻。为此,欧洲已经在寻求如何降低其滥用的方法,并开展对其进行有效治疗的研究。

    我国自1994年第一次报道发现"摇头丸"滥用者以来,缉获走私、非法贩卖苯丙胺类药物的案例时有报道,近一两年在一些大城市出现滥用摇头丸群体。用药者大多数为20~30岁的青年,有一定专业技能,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滥用的场所主要是迪厅、歌厅和游戏厅等。

    2 MDMA是非法合成和生产的毒品

    MDMA是非法合成和生产的毒品。其外型多为胶囊或片剂,通常口服,也有注射和鼻吸途径用药的报道。世面上流传的"摇头丸"的成分不仅只是MDMA,里边还掺有其他有害药物和物质。我国在北京的一项研究发现,当场缉获的所谓摇头丸是甲基苯丙胺、MDMA和微量苯海拉明混合物,每片重约250mg,外观为圆形片剂,呈白色、灰色、粉色、蓝色或绿色,制作粗糙。

    MDMA的常服剂量为100~200mg,30min左右起效。大约在1h达峰,作用时间大约3—4h。服用后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达峰后一般可体验到欣快、舒适的感觉,表现精力充沛,感知觉变得敏锐,健谈,性欲望增强等。部分人还会出现类似LSD的幻觉。在药物的作用下,服用者也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扩大、震颤、心悸、大汗、流涎、磨牙和牙关紧闭等症状,有的甚至出现心脏和肾功能衰竭现象。药效过后也会有戒断反应如嗜睡、肌肉疼痛、疲劳、抑郁(持续1~2d)、注意力无法集中、焦虑和激惹等。

    由于MDMA具有兴奋和致幻双重作用,在药物的作用下,用药者的时间概念和认知出现混乱,表现出超呼寻常地活跃,整夜狂舞,不知疲劳。

    MDMA是如何产生上述作用的呢?大量的研究证明,MDMA是通过提高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水平而发挥其毒性作用的。5—羟色胺在调节心情、睡眠、疼痛、情感、食欲和其他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MDMA在促使神经末梢释放大量5—羟色胺的同时也影响神经元对其的合成,导致脑中5—羟色胺耗竭。有研究表明,给大鼠10mgMDMA可使5—羟色胺水平低下持续2周。动物给予4dMDMA后,所导致的5—羟色胺神经毒性可持续1年以上。有研究显示,即使单次给予MDMA造成神经纤维损害的动物,12~18个月后观察,脑内5—羟色胺神经元会无规律地生长,参与记忆和学习的区域损坏的神经元仍未得到恢复,而另一些与睡眠和食欲有关的脑区域的神经纤维却异常生长。中、高剂量MDMA会造成5—羟色胺长时间缺乏,5—羟色胺的持续缺乏必然造成摄药者长期行为异常。利用脑成像技术,人们在人脑中也观察到MDMA影响血液在脑中的流通。已有充分资料表明MDMA破坏脑细胞,造成对记忆的损伤和行为改变。还发现,经常使用MDMA者的视、听觉能力受到损伤,出现混乱、抑郁、睡眠障碍、持续上升的焦虑、易激惹和冲动行为。

    最新研究(Journa[Of Neuroscience,2001)还发现,MDMA滥用者不仅对自身造成伤害,还影响其后代。如胎儿期接触MDMA,可造成婴儿记忆缺失和其他损伤。大鼠在脑发育期接触MDMA,会出现记忆和学习缺陷。

    MDMA的急性中毒临床症状主要有精神状态改变、坐立不安、高热、腱反射亢进和肌痉挛,这是5—羟色胺过高引起的一种毒性症状。急性中毒与高热、脱水和体力过度消耗有关。但多饮水也会引起水中毒、低钠血症等问题,这些与MDMA滥用有关。

    MDMA对肝脏也有影响,中毒者多表现为微泡样脂肪变性、局灶性肝坏死和广泛性肝坏死。

    MDMA还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皮层下脑梗塞。

    MDMA的半数致死量仅10倍于其有效剂量,这意味着MDMA的安全范围很小。更糟糕的是,临床中毒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用药剂量的大小无明显相关性。在死亡的病例中,血中MDMA的浓度可相差数倍甚至数l0倍。此外,既往用药的次数与病人的临床结局似乎关系不大。因为对初用MDMA;者死后的尸检发现有胰腺炎、肝炎和横纹肌溶解的解剖变化。

    像海洛因一样,MDMA给人造成的危害,除了其自身外,那就是它里边含有的各种杂质及不一的药片剂量。以我国市面上出现的"摇头丸"为例,经检测发现多数含有MDMA,或亚甲二氧基苯丙胺(MDA),或甲基苯丙胺,掺杂物有兴奋剂咖啡因、麻黄素;麻醉药氯胺酮;有的含有抗过敏药本海拉明;镇痛药非那西丁、扑热息痛、氨基比林、咪达唑仑;镇静催眠药苯巴比妥。再说剂量,欧洲的真正的MDMA的片剂,每片重量有的20mg,有的高达150mg。我国的"摇头丸"的重量从200mg到300mg不等。滥用这样的药物,一旦出了问题,抢救起来也很困难。

    总之,"摇头丸"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可以在娱乐场所安全使用的"软性毒品",而是对脑细胞具破坏作用的毒品。要想长久快乐,请对它们避而远之。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