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毒品各论 > 兴奋剂 > 正文
兴奋剂
跨世纪的苯丙胺类兴奋剂:流行趋向与新的危害
中枢兴奋剂
2007-07-12 09:54:23 来自: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作者:姜佐宁 阅读量:1

    在本世纪后期麻醉药品侵袭全球的同时,苯丙胺类兴奋剂非法制造和贩卖在世界各地迭起,随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滥用人群,形成了一个新的毒  潮[1]。为此引发了公众的新忧虑:兴奋剂是否会成为21世纪取代海洛因的新毒品。对此,国人有必要熟悉和了解苯丙胺类兴奋剂的危害本质与滥用沿革,掌握近年来滥用的国际现况和流行趋向,以期防微杜渐,尽早采取防范措施。

    1  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 ATS)滥用概述

    1.1 苯丙胺类兴奋剂

    苯丙胺合成于1887年,1927年明确了其药理作用。1935年引进到临床,用于治疗抑郁症、肥胖症和疲劳综合征,那时就发现敏感个体对其产生心理依赖。二战期间曾滥用于某些国家的战斗人员,战后在日本几度大流行,成瘾者达200万人之多。40年代英国滥用普遍,据当时研究,在New Castle市中使用者占人口的1%,在滥用者中20%已形成依赖。70年代苯丙胺已列为管制药品。到70年代之后,美国和其它各国相继出现ATS大流行,其中包括两度非法制造的高潮。近年来,ATS的流行仍在扩展之中,不仅未被控制而且展现了愈演愈烈的上升趋势[2]。
     
    国内1952年在重庆市曾滥用“抗疲劳素片”即去氧麻黄素或甲基苯丙胺,成瘾者不乏其人,随后即被列入剧药管制并撤售了产品,局部流行予以控制。1962年在山西和内蒙地区又发生该药的滥用。据报道,上述一些地区仍不断出现去氧麻黄素的滥用,但未见官方数据[3]。
 
    1.2 欢乐型苯丙胺类兴奋剂(ecstasy group of ATS)[4]
     
    80年代以来在ATS滥用的基础上又出现欢乐型兴奋剂的滥用和流行,构成新的一类流行更为广泛的精神活性物质。其中最常滥用的是MDA和MDMA,MDMA已流入我国。MDMA在境外俗称狂欢丸,国内叫摇头丸。MDA即亚甲二氧苯丙胺,1910年在德国合成。3年后又出现了MDMA。MDMA即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这两种物质本拟作为厌食剂使用,但因不良反应较多,从未上市。MDA 6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70年代列为管制药品。MDMA一度在80年代前后作为辅助药品用于心理治疗,以期加强心理沟通,促使受试者产生亲近感。80年代中期被青少年滥用于通宵舞会,随后亦受到管制,但各国地下加工制造屡禁不止,贩运遍及全球,至今未能遏制。

    1.3 促发各型ATS滥用的多种原因

    1.3.1 ATS的化学合成简便,易于制造。制造方法一经传播便易在各地出现地下加工场所。

    1.3.2 ATS现时在全球各地的可获得性高,与可卡因相比价格低廉。

    1.3.3 ATS一向以所谓软性毒品出现,人们的可接受性强,误认为不似海洛因或可卡因那么剧毒,也不会贻害终身,便于境遇性滥用,即逢场作戏式的使用。

    1.3.4 ATS作为兴奋性的精神活性物质,使用过后在心理上使人感到信心十足和充满活力及体力暂时增强,同时又具厌食和减轻体重作用,故易使人,尤其是演艺人员、夜班工作者和长途汽车驾驶员接受。

    1.3.5 ATS兴奋作用较持久,不象滥用可卡因那样出现忽起忽落的效果。

    1.3.6 ATS的生物利用度高于可卡因。

    1.3.7 ATS具备高挥发性,高亲脂性和受热稳定性,可由多种途径滥用,如吞服、注射、闻或吸入。

    1.4 促发ATS滥用流行的客观条件
     
    (1)合法生产转化至非法渠道;(2)现已存在着广泛滥用人群;(3)滥用ATS知识与体验的传播;(4)非经口滥用者的日益增多;(5)非法制造ATS技术的扩散,地下工厂日益增多。

    2  ATS缉获量增加

    2.1 合法生产
     
    ATS药物在30-40年代已在各国广泛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儿童多动综合征、肥胖症和抑郁症等。作为医疗用药,其年度总用量和工业产量直到近年仍然很高。以美国1992年为例,ATS的销售量占全部中枢神经药物生产额的5%,一年的产值为2.36亿美元。其中生产量最高者为利他灵、匹莫林和甲基苯丙胺。

    2.2 合法生产向非法渠道转化
     
    大量的合法生产和高处方量很自然地会造成部分人员的滥用,并从合法经营渠道向非法供应方面转化。许多ATS药品上市不久便转入非法渠道,随后被列入国内与国际的管制药品中。例如,苯丙胺在英国1932年上市的同年发现滥用,1964年被纳入国家管制;苯丙胺在美国1937年以片剂上市,30年代后期发现滥用,1971年被管制,同时列为国际管制药品。甲基苯丙胺1940年在日本上市,1945年确定滥用成瘾,1951年国内管制,1971年国际管制。再如匹莫林1975年在美国上市,同年列为国内管制,1989年为国际管制。

    2.3 非法生产

    2.3.1 ATS地下加工厂不断增多
     
    (1)全球非法制造ATS地下工厂数量增多  80年代后期,ATS非法生产缉获率占各类毒品的30.0%,可卡因占64.9%,海洛因占3.6%;到90年代,ATS占34.1%,可卡因占23.4%,海洛因占4.7%。
     
    (2)ATS中欢乐型兴奋剂地下工厂缉获数突出增高  全球缉获数由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增加了近25倍之多。

    2.3.2 ATS全球总缉获量与缉获案例增加
     
    (1)ATS全球的总缉获量(以公斤计):1994年为1975年缉获量的8000倍之多。
     
    (2)以缉获的案例数计:若以1990年冰毒的缉获案例指数为100计,到1994年冰毒上升到340,而可卡因与海洛因仍波动在 150-200之间。

    3  ATS滥用流行情况与发展趋势

    3.1 全球ATS流行现状
     
    由上面例举的合法与非法生产量与缉获数量增加情况综合分析,可见ATS类药物滥用流行近年不断增加。若以90年代以来联合国提供的数据分析,在统计的国家中,ATS滥用的数量仅有3个国家稍低于海洛因与可卡因两者滥用总和,有7个国家超过两者相加的总和,另12个国家超过两种毒品的总和的2-7倍。其中日本、韩国、丹麦和危地马拉流行最为严重,ATS滥用超过可卡因与海洛因两种毒品的7倍之多。

    3.2 ATS现时的流行趋向

    3.2.1 90年代以来,ATS在全球的流行仍处于上升趋向,稍高于海洛因,与可卡因的滥用趋势相当。

    3.2.2 在各类ATS中欢乐型MDMA滥用量不断增加
     
    以欧洲为例,90年代以来ATS缉获案中MDMA远高于苯丙胺。在1991年,若按公斤指数100为起点,到1994年MDMA缉获指数已达1600,而苯丙胺仅为200-300,如英国1994年MDMA的缉获指数为1500,而苯丙胺与甲基苯丙胺两者指数相加不到500。又如荷兰1987年滥用MDMA不及人口的1%,1994年上升到年度人口的1.7%。澳大利亚的统计分析也很突出,其终身患病率:1985年MDMA为零,1993年为2.5%。

    4  ATS滥用的危害

    4.1 传统ATS药物滥用的危害[5,6]
     
    传统ATS药物中当前以甲基苯丙胺即冰毒滥用最为广泛。冰毒是苯丙胺类兴奋剂的代表药。通常认为,冰毒属于软性毒品,其成瘾潜力和滥用危害远不如可卡因。实际上,凡长期滥用或一次滥用过量对健康均有影响,对此不容忽视。对健康的危害与滥用途径、滥用频率和滥用剂量以及毒品中掺杂的毒性成分关系密切。

    4.1.1 对个体身心健康的直接影响
     
    (1) 滥用过量可产生急性中毒,尤其是静脉滥用。主要表现为血压急剧升高,心跳过速、颅内出血、心律紊乱、肝、肾功能衰竭、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2) 最常见为鼻吸者的粘膜溃疡或吸入性肺功能障碍。
     
    (3) 滥用过量引致认知功能受累,情绪失控或判断失误导致意外交通事故。
     
    (4) 长期滥用可产生苯丙胺中毒性神经病。表现酷似精神分裂症的偏执型。

    4.1.2 近年ATS中毒的急诊率剧增
     
    (1) 以美国为例,90年代中期因ATS中毒急诊者比80年代初高4倍。
     
    (2) 美国从1990年到1994年间因滥用冰毒急诊求救者分别较同期海洛因或可卡因中毒者增加了3倍之多。

    4.1.3 ATS滥用对劳动效率和犯罪率的影响
     
    (1) 美国1990-1994年冰毒过量致死率占所有毒品致死率的6%,可见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2) 兴奋剂滥用人群影响其精神运动功能,阻碍着机敏动作,特别是影响驾驶汽车技巧,极易导致车祸。
     
    (3) 冰毒过量时易产生冲动性障碍,使行为失控产生攻击或暴力行为或暴力犯罪。
     
    (4) 冰毒滥用现时已波及社会各阶层人员,影响出勤与劳动生产率。

    4.2 欢乐型苯丙胺类兴奋剂的危害[7-14]
     
    MDMA是当前欢乐型ATS的代表物质。MDMA具备ATS的兴奋性兼有致幻作用,故也称为致幻型苯丙胺类兴奋剂。MDMA从80年代兴起,在北美广泛传播;更是西欧各大城市舞厅或一些学院狂欢舞会上广为使用的毒品。近年已出现在我国的一些城市,称作摇头丸。

    4.2.1 MDMA的心理与生理效应
     
    (1) 心理上,MDMA滥用后产生亲近感和界限性自我意识降低,因而增强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减少心理防御。此外在视觉感知和时间感知上也有所改变。
     
    (2) 生理上,MDMA滥用者可出现食欲下降,睡眠减少,性欲减低。从事劳动的意愿淡薄,劳动能力下降。

    4.2.2 MDMA的急性中毒与滥用后的不良后果
     
    (1) 急剧中毒   由过量滥用至300-400 mg引起。通常开始时出现焦虑不安和激动,继而产生高血压危象。还可表现为感觉异常,眼球震颤,共济失调,高热惊厥。严重者出现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溶血,横纹肌溶解,致死。
     
    (2) 中低剂量的中毒表现   MDMA通常滥用的剂量往往从50-150 mg开始。在这个用量范围内如用量偏高,滥用者可产生悬念、烦躁和不平静的心态,但本人可察觉到这种心态与用药有关,随后不久便可趋于平静。一次使用MDMA达250-300 mg时易出现视觉扭曲如见到物体晃动、有微光;有些人则出现情绪变化,由愉悦的心态转为沮丧乏味或沉闷抑郁。这些现象为时短暂。
     
    (3) 持续滥用高剂量的中毒表现   除已形成依赖性之外,平时出现情绪不稳和焦虑状态,随时可产生偏执倾向乃至暴力冲突。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精神病。

    4.2.3 MDMA中毒的治疗与抢救
     
    (1) 中小剂量中毒  低用量中毒仅表现短暂心理障碍,此时应转移至适当场地,找人陪伴给予心理支持。中度中毒出现烦躁、激动与心动过速时,应加强护理,防止冲动,及时给予地西泮5-10 mg吞服,或缓慢滴注心得安0.5-1.0 mg(每分钟不超过1 mg),最高用量不超过6 mg。 出现偏执状态可给予氟哌啶醇5 mg肌注,每日两次,或地西泮每日40 mg。
     
    (2) 重度中毒的急救  出现肾上腺能危象时可口服心得安,每4-6 h服40-60 mg,达到脉搏每分钟低于90次为止,出现中毒性精神病时可系统进行氟哌啶醇治疗,但应防止癫痫发作。因各种苯丙胺类化合物与氟哌啶醇皆可降低癫痫阈值。

    参考文献:

    1  UNDCP. 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 a global review.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Drug Control Programme, Technical Serirs, NO 3.Vienna:1996.
    2  Klee H. A new target for behaviour research-amphetamine misuse. Br J Addict, 1992, 87:439-446.
    3  陈寅卿. 我国药物滥用的历史与现况. 见:姜佐宁,万文鹏,主编.药物滥用:临床·治疗·检测·管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25-26.
    4  McDowell DM. Kleber HD. MDMA:its history and pharmacology.Psychiatric Ann,1994,24:127-130.
    5  Kaplam HJ.Sadock BJ,eds. Synopsis of psychiatry. 8th edition. Mew York :Williams and Wilkins,1998.407-411. 
    6  Rang HP, Dale MM, Ritter JM,et al, eds. Pharmacology. New 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e,1995.445-450.
    7 Green AR,Cross AJ,Goodwin GM,et al. Review of the pharmacology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of MDMA. Psychopharmacology,1995,119:24-30.
    8  Jaffe JH .Amphetamine (or amphetamine-like)related disorder. In: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6th edition. Kaplan HI,Sadock BJ, eds. Baltimore: Williams and Wilkins,1995.791-795.
    9  Lowinson JH,Ruig P,Millman RB,eds. Substance abuse-a comprehensive textbook. Baltimore: Williams and Wilkins,1997.207-222.
    10 Lynch J, House MA, 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methamphetamine. J Cadiovascular, 1992.6-12.
    11 Rayland AS,Ismail Y, Answa CW.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amphetamine use. Am Heart J,1993.125-127.
    12 Miller NS,Gold M,Smith DE,eds. Manual of therapeutics for addictions. New York:Wiley-Liss,1997.52-53.
    13 Galanter M,Kleber HD,eds.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 Textbook of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 Washington DC:AM Psychiatric Press,1994.111-120.
    14 郭松.中枢神经兴奋剂苯丙胺与黄嘌呤类药物滥用.见:姜佐宁,主编.药物成瘾的临床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0-133.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