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毒品各论 > 兴奋剂 > 正文
兴奋剂
“摇头丸”的历史
中枢兴奋剂
2007-07-08 17:52:57 来自: 作者: 阅读量:1
    关于诞生于20世纪初的摇头丸(学名亚甲双氧甲基安非他命,缩写为MDMA,英文名称为Ecstasy),一种经常被引用但却错误的说法称,它是作为能够抑制食欲的减肥药而制造出来的。但实际上,最开始的时候,它只是德国制药业巨头默克公司用于制造某种凝血药物时的化学中间产物。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摇头丸的奇妙作用并没有获得广泛关注,尽管默克公司取得了它的专利权,但却将其搁置起来,很快便忘在了脑后。
 
    摇头丸再次进入人们视线是在50年代,地点则从欧洲转到了美国。冷战时期,美国军方对大量迷幻药物进行了一系列试验,试图找出一种可以让人招供的麻醉药剂。当时,摇头丸的代号是1475。不过,同LSD相比,摇头丸在这方面的作用逊色许多,因此也没有能够得到足够重视。直到1976年,生物化学家亚历山大•舒尔金(Alexander Shulgin)才让摇头丸成了一种与文化密切相联的、富有传奇性的药物。

    在舒尔金的年轻时代,这位俄国移民的儿子就对迷幻药物的作用深感兴趣。后来,因为为道氏化学公司(Dow Chemicals)发明出了一种大受市场欢迎的杀虫剂,他被奖励可以研究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从这时起,舒尔金开始合成并在自己身上试验各种致幻剂。在他合成并试验的179种物质中,第109种正是摇头丸。

    舒尔金之所以后来被称为“摇头丸之父”,并不是因为他在研究和重新发现摇头丸上的贡献,而在于他对摇头丸的流行起到的推动作用。他将摇头丸介绍给自己的一些心理学家朋友,没过多久,这种能够让人兴奋的药物就在专业人士的圈子里静悄悄的流行起来。据统计,在1977年,约有4000名心理医师在自己的诊所中为病人开出摇头丸。不过,由于担心引起争论,这种做法都是在暗中进行的。

    摇头丸悄然流传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波士顿集团(The Boston Group)旗下的一家制药公司察觉到了摇头丸潜在的巨大商机,开始大举推广并宣传这种药物。这家公司大批招募可口可乐零售商加入销售其生产的“XTC”牌摇头丸的队伍中,并在酒吧、舞厅、同性恋俱乐部等娱乐场所大力推销摇头丸。到80年代中期时,摇头丸已经成为最畅销的迷幻药物之一,这直接导致了它在1985年被美国政府宣布为非法。在此之前的1977年,英国政府也宣布摇头丸非法。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