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余杭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治自愿非列管成瘾物质人员
首页 > 当前位置:>毒品各论 > 地芬诺酯与止咳药水 > 正文
地芬诺酯与止咳药水
右美沙芬滥用成瘾的神经机制研究
2025-02-19 11:09:13 来自:成瘾研究 作者:胡钟鸣 阅读量:1
  右美沙芬(Dextromethorphan,DM)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中枢性镇咳药,属于吗啡类左吗啡喃的右旋异构体。近年来,右美沙芬的滥用现象逐渐受到关注,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其成瘾性主要源于其化学特性和作用机制,特别是与大脑中的受体结合并改变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再摄取。文章将从神经受体作用、神经递质变化、奖励机制失调、耐药性与撤药综合征等方面,详细探讨右美沙芬滥用成瘾的神经机制。
  
  一、右美沙芬的神经受体作用机制
  
  1. σ受体的作用
  
  右美沙芬与大脑中的σ阿片样受体具有很强的亲和力。σ受体主要参与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如多巴胺和谷氨酸。当右美沙芬与σ受体结合时,可促进多巴胺的释放,从而产生愉悦感或欣快感。这种正性体验是导致药物滥用和成瘾的重要因素之一。
  
  2. NMDA受体拮抗作用
  
  右美沙芬是一种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NMDA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参与神经传递、突触可塑性以及学习记忆等功能。大剂量右美沙芬通过拮抗NMDA受体,可产生与苯环利啶(PCP)和氯胺酮类似的致幻和分离性麻醉作用。这种作用机制导致使用者出现认知和情绪的改变,如注意力不集中、大脑空洞感、口齿含糊、兴奋冲动等。
  
  3. 其他受体的潜在作用
  
  除了σ受体和NMDA受体,右美沙芬还可能通过作用于其他受体(如α?-肾上腺素能受体和5-羟色胺受体)发挥镇静、催眠及抗焦虑效果。这些受体的激活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药物的成瘾性。
  
  二、神经递质的变化与成瘾
  
  1. 多巴胺系统
  
  多巴胺是大脑奖励机制的关键神经递质,其释放增加通常与药物成瘾密切相关。右美沙芬通过激活σ受体,促进多巴胺的释放,从而激活大脑的奖励通路。这种正性强化作用使得使用者为了追求愉悦感而反复使用药物。
  
  2. 谷氨酸系统
  
  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兴奋性神经递质,NMDA受体是谷氨酸的主要受体之一。右美沙芬通过拮抗NMDA受体,抑制谷氨酸的传递,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这种作用可能导致使用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和情绪变化。
  
  三、奖励机制失调与病理性渴求
  
  1. 奖励机制失调
  
  右美沙芬成瘾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奖励机制失调。使用者在服用药物后获得的愉悦感会促使他们不断增加剂量以维持这种正性体验。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药物依赖。
  
  2. 病理性渴求
  
  右美沙芬成瘾者往往对药物产生病理性渴求,即使在没有欣快感或出现戒断症状的情况下,也会强迫性地寻求药物。这种渴求与大脑奖励机制系统对药物刺激的高度敏感性有关。
  
  四、耐药性与撤药综合征
  
  1. 耐药性
  
  长期使用右美沙芬会导致耐药性,即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药理效果。这种耐药性促使使用者进一步增加用药频率和剂量,从而加剧成瘾程度。
  
  2. 撤药综合征
  
  停止使用右美沙芬后,成瘾者会出现一系列戒断反应,如心烦、坐立不安、头痛、头晕、失眠等。这些负面情绪和身体不适会迫使使用者再次使用药物,以缓解戒断症状。这种负性强化作用进一步巩固了药物成瘾。
  
  五、认知障碍与强迫性觅药行为
  
  1. 认知障碍
  
  右美沙芬成瘾者常表现出认知功能障碍,如前额皮质激活区域减少。这种认知障碍使得患者无法正确判断自身行为的后果,从而促进了强迫性觅药行为。
  
  2. 强迫性觅药行为
  
  成瘾者对药物的强迫性寻求行为是成瘾的核心特征之一。这种行为与大脑奖励机制的失调、病理性渴求以及认知障碍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Zawertailo,L.A,Kaplan,H.L,Busto,U.E,Tyndale,R.F,&Sellers,E.M.Psychotropic effects of dextromethorphan are altered by the CYP2D6 polymorphism:a pilot study.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18(4),332-337.
  
  2.Shin,E.J,Nah,S.Y,Chae,J.S,Bing,G,Shin,S.W,Yen,T.P,et al.Dextromethorphan attenuates trimethyltin-induced neurotoxicity via σ1 receptor activation in rats.Neurochemistry International,50(6),791-799.
  
  3.Werling,L.L,Keller,A,Frank,J.G,&Nuwayhid,S.J.A comparison of the binding profiles of dextromethorphan,memantine,fluoxetine and amitriptyline:treatment of involuntary emotional expression disorder.Experimental Neurology,207(2),248-257.
  
  4.Miller,S.C.Dextromethorphan psychosis,dependence and physical withdrawal.Addiction Biology,10(4),325-327.
  
  5.Reissig,C.J,Carter,L.P,Johnson,M.W,Mintzer,M.Z,Klinedinst,M.A,&Griffiths,R.R.High doses of dextromethorphan,an NMDA antagonist,produce effects similar to classic hallucinogens.Psychopharmacology,223(1),1-15.
  
  6.Storck,M,Black,L,&Liddell,M.Inhalant abuse and dextromethorphan.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Clinics,25(3),497-508.
  
  7.Bem,J.L,&Peck,R.Dextromethorphan.Drug Safety,7(3),190-199.
  
  8. 含右美沙芬成分药品说明书的成瘾性提示分析。中国药物警戒,2024.
  
  9. 右美沙芬在神经保护中的作用机制。豆丁网,2024.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