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毒品各论 > 氯胺酮 > 正文
氯胺酮
艾司洛尔克服氯胺酮心血管副反应的临床观察
K粉与致幻剂
2007-11-01 09:49:02 来自:中华中西医结合 陆卫萍 作者: 阅读量:1

  氯胺酮(ketamine,k),是广为临床应用的静脉全麻药,其镇痛作用起效快而完善,尤其适合短小手术且无需气管插管病人应用。但因其苏醒期常有精神系统副作用和麻醉期心血管兴备的不良反应,故临床上不宜单独使用氯胺酮进行麻醉,而常复合苯二氮卓艹类镇静药和心血管抑制药。我们尝试应用短效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艾司洛尔(esmolo,E)克服氯胺酮麻醉期的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的副反应,收到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30例6~12岁ASA Ⅰ级短小手术儿童作为观察对象,男21例,女9例;体重18~44kg。术前无窦缓、房室传导阻滞或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种类包括疝修补、睾丸下降固定术、多指(趾)切除、斜颈矫正和体表肿块切除。手术时间25~90分钟。随机分EK组(n=17)和K组(n=13),两组一般资料相仿。

  1.2 麻醉与监测

    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4mg/kg和东茛菪碱0.01mg/kg,两组麻醉诱导均采用咪唑安定0.06mg/kg和氯胺酮1mg/kg静注,维持麻醉用氯胺酮2.5mg·kg-1·min-1泵注。EK组在麻醉诱导时即以艾司洛尔0.5mg/kg作为负荷量,继之给0.1mg·kg-1·min-1泵注维持。K组不用艾司洛尔。连续观察并记录诱导前、(T0)、诱导后5分钟(T1)和手术开始后5分钟(T2)三个时点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统计分析:所得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比较和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比较围用药期和两组观察结果可见,K组在应用后T1和T2的心率和MAP均比基础值显著增加(P<0.01),而EK组复合应用艾司洛尔后,心率和MAP均无明显变化,且明显低于K组,见下表(略)。

  3 讨论
   
    一般认为,氯胺酮的心血管作用是间接兴奋和直接抑制的综合结果。其间接兴奋作用主要包括中枢性交感神经兴奋和抑制交感神经元和神经元以外组织儿茶酚胺重摄取的两个方面[1]。也有认为,氯胺酮有促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类物质的作用。因此,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升高是麻醉期心血管兴奋的主要因素,可使血压升高20~30%,同时也使心率增速。静注氯胺酮后,心血管功能的各项参数在3~5分钟达高峰,10~20分钟恢复正常。

  心肌β1肾上腺素能受体中,β1受体约占80%,且儿茶酚胺与β1受体的亲和力是β2受体的30~50倍。β1受体兴奋产生强烈的心脏变时性和变力性作用。艾司洛尔是高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断药,能有效地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延长心舒张期和降低心肌耗氧量。其分布半衰期约2分钟,消除半衰期约5~15分钟[2],在体内迅速被酯酶水解。静注艾司洛尔后,6~15分钟出现峰值效应,持续泵注即可保持稳态血药浓度,停止用药则血药浓度迅速降低和作用消失。因此,由于艾司洛尔和氯胺酮药效时相相近,复合应用时,艾司洛尔可有效地克服氯胺酮的血压升高和心率增速副作用,维持氯胺酮麻醉病人的循环稳定。

  参考文献:

  1 盛卓人主编.实用临床麻醉学.第3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11

  2 段世明、郑斯聚主编.麻醉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155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