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毒品各论 > 致幻剂 > 正文
致幻剂
苯环利啶的作用机制
2010-10-10 10:26:12 来自: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作者:梁军成 郑继旺 阅读量:1

  PCP在滥用的药物中归为具有致幻作用的精神活性药物;根据用药剂量的不同,PCP在动物和人体上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和抑制作用。其精神行为表现复杂,主要有意识模糊、眼震颤、共济失调、肌强直、脑电图改变、刻板运动等神经症状。还可将PCP的精神行为效应分为苯丙胺样、巴比妥样和其它独特的行为效应。近年来研究表明PCP可产生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模型(具有典型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PCP效应的复杂性是与其多重作用机制相关的。PCP在体内的作用位点包括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e-D-aspartate,NMDA)受体复合物上的PCP位点,σ受体,M受体,N受体;此外,PCP还影响众多递质的合成、储存、转运、代谢;主要包括多巴胺(DA),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r-氨基丁酸(r-GABA);并可选择性阻断突触前膜的K+通道。尽管PCP的作用涉及到众多受体、递质和通道,总体上PCP的作用机制可能遵循经典的神经元传递信息的通路即细胞外第一信使(激素,神经递质,局部激素等),作用于受体导致细胞内第二信使发生变化,激活第三信使引起基因转录的变化。

  1 PCP的细胞外作用机制

  如上所述,PCP本身可作为第一信使作用于化学门控性离子通道NMDA受体复合物;PCP还影响许多递质,改变其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从而增强或减弱其作用。下面从两方面叙述PCP的细胞外机制。

  1.1 受体机制

  σ受体一度被认为是PCP作用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逐渐证明PCP选择性拮抗NMDA受体的作用。NMDA受体是作为一个复合物存在,与一个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偶连,至少有五个结合位点即递质结合位点,甘氨酸位点,位于通道内的PCP位点,电压依赖性Mg2+位点和抑制性Zn2+位点。甘氨酸和NMDA具有协同作用,甘氨酸可促进递质与受体结合。目前已有大量实验证明,PCP是NMDA受体的非竞争性拮抗剂;PCP与其位点的结合是效用依赖性的,NMDA受体激动剂促进其结合,阻断剂抑制其结合,甘氨酸位点拮抗剂可减少PCP及其同类物与其位点结合。PCP作为NMDA受体的非竞争性拮抗剂,其效用的多样性与NMDA受体表现的多变性相一致。由于(1)NMDA受体由不同基因编码的亚单位组成的复合物组成;其中NR1是必须的,NR2A、NR2B、NR2C、NR2D的变化导致了NMDA受体的多样性;(2)NMDA 受体亚单位表达水平随脑的发育阶段而不同;(3)NMDA受体在发育脑中表示出与成熟脑中一些不同的理化和药理特性[1]等原因,决定了NMDA受体的多变性,及其介导生物功能的复杂性如:神经元间的信号传递,影响神经元基因表达,涉及神经元的可塑性,生长,存活;过度的NMDA受体兴奋可导致神经元死亡,并可能是众多神经疾病最终的、普遍的病理途径。目前认为PCP主要作用于NMDA受体,由此PCP精神行为效应表现多种多样也就不足为奇;当然也存在其它受体参与。

  1.2 生化机制

  PCP的作用涉及多种神经递质,其中主要有多巴胺,5-羟色胺和乙酰胆碱。

  1.2.1 多巴胺(dopamine,DA)

  中脑边缘叶(伏隔核,嗅节结,杏仁核,隔区),以及中脑大脑皮层(额叶,扣带回)的DA系统,在生理功能上主要调控精神活动;在药物滥用过程中是滥用药物形成依赖性的心理基础和滥用药物诱发精神症状的结构基础;在病理上这些区域DA功能亢进或相对亢进是精神分裂症病因学中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伏核(nuleus accumbens,Nacc)和额叶皮质(the frontal cortex)均接受中枢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投射,是公认的与奖赏作用有关的区域。Carlezon等直接将PCP注于大鼠伏核和额叶,大鼠逐渐学会压杆以获得药物的自身给药行为,表明PCP具有强化效应,而该两区域强化效应由DA系统介导[2];6-羟多巴胺(6-OHDA)毁损实验是检验药物是否作用于DA系统的常用实验,Andren等以微透析测量技术和6-羟多巴胺毁损实验测量和观察了PCP效应,表明PCP可使纹状体DA水平升高,并且6-OHDA旋转实验为阳性[3];受体拮抗剂结合是检测递质系统常用方法, Scottd等以DA受体拮抗剂氟哌啶醇单独给药,剂量相关性降低和阻断PCP在小鼠引发的某些精神行为[4];以上实验结果,从不同角度证明PCP通过影响中枢DA系统水平而产生精神行为效应。PCP怎样和DA系统间发生作用,许多实验证明,随着所用剂量的不同,在不同脑区PCP或直接抑制DA重吸收,或促进DA释放,调节DA转运,干涉DA系统代谢而使额叶、中脑边缘系统、纹状体细胞外DA浓度升高而引出其精神行为效应。另一方面,有实验证明NMDA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某些区域的DA水平,而PCP是非竞争性的NMDA受体拮抗剂,所以PCP通过抑制NMDA受体而使中枢神经系统DA水平升高,应是PCP精神行为效应的作用机制之一[5]。

  1.2.2 5-羟色胺(5-HT)

  对DA的作用并不能完全解释PCP的精神行为效应,PCP诱发精神行为效应所涉及的另一个重要递质是5-HT。5-HT系统广泛参与动物与人的情绪、睡眠及进食活动。大量给动物5-HT前体(如5-HTP)或再摄取抑制剂,可引起一系列特殊行为,如摇头、前肢踏步样动作、后肢僵硬外展、竖尾、颤抖、肌紧张等;这一群症状被称为5-HT症候群;在人类5-HT系统功能增强,也可出现5-HT症候群,而且5-HT系统参与幻觉的形成。强迫游泳实验是建立动物抑郁模型的方法之一,重复给小鼠PCP(10 mg·kg-1 ,sc)每天一次,连续 14 d可延长小鼠强迫游泳的抑郁状态,撤药后这一状态可持续21 d;5-HT2A和D2拮抗剂ritanserin(3,10 mg·kg-1, po),利培酮( risperidone 0.3 mg·kg-1 ,po)以及氯氮平(clozapine 3,10 mg·kg-1 ,po)可削弱PCP的这一效应,而单独的DA受体拮抗剂氟哌啶醇却不能减弱该效应;这一结果说明PCP的精神行为效应至少部分由5-HT2A介导[6]。Scottd等将一系列5-HT拮抗剂(LY-53857,ritanserin,ketanserin) 和PCP同时用于小鼠,结果显示这些拮抗剂可翻转或降低PCP对小鼠的运动活性效应[4]。Hori则观察了PCP及其代谢产物trans-4-PPC对5-HT重摄取的作用,两者均可抑制5-HT重摄取[7]。上述受体阻断实验和PCP对5-HT重摄取的影响,均说明PCP通过5-HT系统而发挥效应的结论是成立的。

  1.2.3 乙酰胆碱(Ach)

  除DA,5-HT外,PCP对Ach也有作用。Peter观察到PCP(5,10 mg·kg-1 ,ip)在海马对Ach有促释放作用,HA-966 (NMDA受体上甘氨酸位点拮抗剂)单独给药不影响Ach浓度,但和MK-801(PCP类似物,主拮抗NMDA受体)同时给药可降低MK-801对Ach的促释放作用。可见, PCP类化合物通过NMDA受体升高中枢Ach的浓度[8]。但是,也有人观察到,PCP抑制由NMDA诱导的中枢Ach释放;并且这种抑制作用不可能通过PCP升高DA的效应实现,因为抑制Ach释放所需浓度远低于引发DA释放所需浓度,DA拮抗剂氟哌啶醇等不能翻转PCP对Ach的抑制[9]。上述结论相互矛盾,不过由于PCP在体内作用于众多受体,是否对Ach的效应还经过别的途径呢?Mamoru等观察到PCP剂量依赖性增高大鼠顶叶皮层细胞外Ach浓度,而σ受体拮抗剂NE-100可降低PCP诱导的Ach升高,一定程度上说明PCP对Ach的效应部分是由σ受体介导[10]。还有一种解释,如前述由于NMDA受体的多样性,分布于不同脑区功能的差异,也可能导致在不同中枢区域对Ach的不同作用。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