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毒品各论 > 镇静剂 > 正文
镇静剂
酒依赖临床干预治疗对照研究
酒精与苯二氮卓类
2008-10-25 09:54:42 来自:王玉光 包头医学院学报 作者: 阅读量:1

  【摘要】目的:探讨酒依赖临床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62例酒依赖综合征患者分入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人群仅做监测和提出戒酒的建议、方法和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用药物治疗。而研究组则在以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住院强制戒断一个月,把戒酒患者组成小组,成立会员俱乐部,进行有关酒依赖教育。结果:研究组复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研究组比对照组戒酒效果好。

  【关键词】酒依赖;临床干预;对照研究

  酒依赖在目前社会人群中并不少见,而临床上需住院治疗者也逐年增多。我们经历年来临床观察发现,其在住院期间经过强制戒除后虽能取得较好效果,但出院后复饮率较高,我科于2003年开始应用临床干预措施与对照组进行研究比较,现将技术工作做一总结。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2004年1月至2004年11月间到我科就治的符合CCMD-Ⅲ[1]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标准中酒依赖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入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2人,失访3人,完成29人;对照组30人。两组患者均为男性,研究组年龄最大者52岁,最小者36岁,平均44岁;对照组最大55岁,最小37岁,平均46岁,两组年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略)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人群仅做调查监测和提出戒酒的建议、方法和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常规用药物治疗[2] ;而研究组则都给予住院强制戒断1个月,在此基础上把戒酒患者组成小组,成立会员俱乐部,进行有关酒依赖对自身、家庭、工作生活以及社会危害的教育性讲座,并从酒依赖形成的特点让其分析自身酒依赖原因,从而有目的地引导其改变自身的弱点和不足,病人出院后要每月1次定期聚会,成员们进行平等、相互尊重的交流。出院3月后,两组都调查其酒依赖人数、复饮率、抑郁自评量表分数等项进行评定对比[3] 。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行χ2、t、t’检验。

  2 结果

  研究组29人经过强制戒断,均戒除躯体性酒依赖,但心理依赖仍然存在,3个月后调查发现,目前已彻底不饮酒者20人,1人仅偶饮少量啤酒,但继续按其原有依赖量饮酒者还有8人,复饮率为27.6%,另有3人失访。对照组30人都未经过强制戒断,但已告知方法,3个月后调查发现,目前彻底不饮酒者1人,仍有酒依赖者29人,复饮率为9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0924,P<0.01)。两组病人量表抑郁自评分数比较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研究组不同阶段抑郁自评分数比较(略)

  *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

  3 讨论

  酒依赖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4] ,但病人家属及普通人群大多不把其作为疾病看待。在临床该病的治疗上,过去也仅仅是一个强制戒断,解除戒断反应及精神症状而已。本项研究显示,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干预治疗后,在3个月内戒除率达到72.4%,复饮率为27.6%,传统治疗组则戒除率仅为3.3%,干预组的戒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从抑郁自评量表测评结果看,入组时研究组与对照组平均分无显著差异,研究组干预后平均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干预措施可明显减轻患者的抑郁症状。故酒依赖临床干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上使用。本次研究由于时间短,条件所限,仅看到短期内的有效性,而对于长期巩固的疗效仍有待于时间的检验。另外,由于人们对这类疾病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差,导致戒酒小组成员流失严重,同时参加定期讲座交流比较困难,需经过耐心细致的做说服工作,这也就导致量表测查的缺失和结果可能会有不真实之处,需在以后工作实践中探索更加科学、合理、实用的方法来完善目前的干预措施和评判手段,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对酒依赖者的干预及评价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CCMD-Ⅲ[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2-75.

  [2] 沈渔顿.精神病学[M] .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61-363.

  [3] 张明圆.精神科定量手册[M]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34-38.

  [4] 袁凤娟,高明政,李作珍.慢性酒精中毒的脑电图及其相关因素[J] .中国民康医学,2005,17(6): 293-294.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