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毒品各论 > 行为成瘾 > 正文
行为成瘾
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述评
2020-04-30 15:33:09 来自: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作者:邱洪萍 阅读量:1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计算机互联网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一方面,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另一方面,网络过度使用带来的问题也日渐显现。正处于学校教育阶段的广大青少年,对于互联网这样的新鲜事物更易于接受。从教育的角度看,虽然青少年可以把互联网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但是,过度的、不良的使用互联网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习,还会影响他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况。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青少年网络素养平均得分为3.55分(满分5分)。[1]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网络素养总体平均得分并不高,网络素养水平总体上处于及格线以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发展的角度看,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行为的控制能力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各种复杂信息的认知以及分辨能力都不足,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会面临诸多风险。如,注意力缺失、信息焦虑、数字压力、网络成瘾、隐私安全、网络暴力等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中青少年自然而然就成为主要关注对象。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高效、健康使用互联网,无论是对青少年的成长还是对和谐网络社会的构建,都是亟需解决的现实命题。
  
  一、网络成瘾的由来
  
  20世纪末,人类社会快速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生活对互联网的依赖逐渐增强,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人们对互联网的过度依赖的现象,还产生了由于过度依赖和使用互联网而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个现象引起了美国心理学Goldberg的注意,并把人们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的心理的、社会上的一种明显的损害现象称作“Internet addition”(缩写IA)或“Internet addition disorder”(缩写IAD),[2]译为汉文,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网络成瘾”。
  
  Young是第一个系统性研究“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家,他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证实了“网络成瘾”现象的存在。[3]接着,Armstrong对网络成瘾的概念做了较全面的描述,认为网络成瘾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并且网络成瘾者有大量行为和自我控制能力上的问题,他将网络成瘾详细地分类为:⑴网络色情成瘾(cyber-sexualaddiction),指沉迷于成人话题的聊天室和网络色情文学;⑵网络交友成瘾(cyber-relation-aladdiction),指沉溺于通过网上聊天或色情网站结识朋友;⑶网络交易行为成瘾(netcompulsions),指以一种难以抵抗的冲动,着迷于在线赌博,网上贸易或者拍卖、购物;⑷信息收集成瘾(informationover-load),指强迫性地浏览网页以查找和收集信息;⑸电脑成瘾(computeraddiction),指强迫性地沉溺于电脑游戏或编写程序。[4]
  
  关于网络成瘾的概念,不同学者之间有着不同的看法。Davis认为“成瘾”一词描述的是个体对某种药物心理或生理上的依赖,由此他提出“网络成瘾”是一种病理性的网络使用(pathologicalinternetuse,缩写PIU),并用认知—行为模式来解释病理性网络成瘾现象产生与发展的原因。[5]郑莉君将“成瘾”定义为:个体不可自制的反复渴求从事某种活动或滥用某种物质,从而使其在心理和生理上造成伤害,“网络成瘾”便是精神行为成瘾。[6]
  
  二、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影响
  
  1.个体层面
  
  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的重要而且关键的时期,网络成瘾会直接影响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网络成瘾者会对互联网产生过度的依赖,浪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青少年对网络世界沉迷,可能会出现持续性长时间上网现象。这样下去,会导致的后果就是,他们的正常作息被打乱,生物钟被破坏,身体变得疲惫、虚弱。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导致他们神经系统的紊乱,激素水平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可能甚至引发紧张性头痛甚至导致死亡。同时,再加上网吧里面大多数环境恶劣、空气混浊、声音嘈杂,青少年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上网,容易生病或被传染上疾病。网络成瘾还会影响青少年的睡眠,甚至会造成失眠的症状。[7]Brenner对185名被试进行30天的网络调查显示,17%的被试每周上网时间超过40个小时,58%的被试报告周围的人责备他们花太多时间上网,46%的被试表明由于他们上网时间过多导致睡眠不足4个小时。[8]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生理健康会造成严重影响。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健全心理发展也有巨大影响,JeeHyunHa的相关研究证明,网络成瘾与青少年的抑郁症之间有很大的联系。[9]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会比无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有更多的焦虑情绪体验。[10]长时间上网的青少年还容易患上“网络孤僻症”,这种心理疾病会使青少年变得更加重视人与机器的关系,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反应与情感。一旦网络成瘾者停止上网,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极其强烈的上网欲望,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日常活动中,他们很容易分心,错过细节,无法集中注意从事自身的活动,包括工作、学习等。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冲动性行为会大大增多,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对网络世界中的虚拟角色的沉溺,还会使青少年迷失自我,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出现障碍。[11]
  
  青少年正处于初、高中阶段,这是他们学习的关键时期,对网络上瘾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对网络的依赖与成瘾,会使青少年时刻想要上网,上网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该阶段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自己,好好学习,但上网夺走了他们应该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与精力。同时,国外有研究表明,长期上网,沉迷网络的青少年的智力会受到影响,其结果就是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2.外部层面
  
  网络成瘾会影响青少年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许多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明确指出,家庭是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系统理论认为,整个家庭系统的功能发挥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家庭系统的功能发挥越好,家庭成员的身心也就越健康(Beavers&Hampson,2000);[12]亲子依恋理论也认为,亲子关系的安全和温暖是至关重要的,与父母良好的依恋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障(Nickerson&Nagle,2004)。[13]MaHK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对家庭成员的亲密感的感知较低,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交流和沟通较少。[14]再者,网络成瘾青少年会使用更多的时间在网络上,与父母家人交流的时间就会减少,会对家人产生不耐烦状态或是厌烦情绪,与家人之间的关系长期处于紧绷状态。
  
  青少年网络成瘾后,受到影响的不仅是他们的家庭关系,也包括他们的社会关系。在网络成瘾青少年中,不乏有对社会交往有排斥或是患有孤独症的人群,常在感到寂寞、沮丧或焦虑时使用互联网,他们愿意与在网络上认识的人进行交流,从网络中获取需要的情感支撑。在现实生活中,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常常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但是,他们却愿意与同为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个体交流、交往,这会导致他们与社会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如此循环,这部分人群对互联网的依赖会越来越严重。
  
  除此之外,如果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世界的虚拟角色当中还会使他们产生错误的社会角色认知。在使用网络时假设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适合的网络人格,在日常生活中依然按照原本的人格生活,逐渐地该个体就会产生网络人格障碍。
  
  三、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因素
  
  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因素有很多,不同的学派也有不同的解释。
  
  行为主义网络成瘾的强化理论认为,网络成瘾行为的产生是外部环境作用的结果。强化理论认为:强化的机制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青少年在上网时观看大量的信息获得的视觉上的享受,或是角色扮演带来的满足感,都会使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愉快体验。随着上网次数和上网时间的增加,青少年就会产生极度想上网的表现去积极寻求愉悦的心理享受。负强化:青少年为了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网友聊天,玩刺激的游戏,当烦恼走了,其痛苦的体验就会减弱,为了逃避现实的痛苦,青少年就会增加上网行为。[15]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高峰体验”,网络成瘾是一种象征性的自我实现,网络是自我需要的替代品,网络成瘾是缺乏同理心的结果。网络成瘾者在上网过程中找到了一种愉悦感,这也是网络成瘾的驱动成因。[16]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网络成瘾就是一种“傲慢偏见”。比如说,一个学生在学习当中得不到满足,要考最好的学校而考不上,就彻底不学了,要在网上彻底释放之后再学,这其实是自己骗自己。长期循环之后,理性认知告诉自已不应该玩那么长时间,但是情绪上需要不能满足,还是想玩、想上网,导致理性与情绪的不一致。[17]
  
  存在主义理论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状态。成瘾者为自己设定的人生意义就是到网上得到实现。如果和他谈网络成瘾,他会反过来谈在网上有什么人生意义可以实现。心理学专家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复杂的现象,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协同合作,才能全面、综合地帮助青少年走出网络成稳的误区。[18]
  
  生理学理论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一个“奖赏回路”。当网络成瘾者上网时,大脑中的高级神经中枢持续分泌高浓度的多巴胺,使个人处于兴奋状态。多巴胺浓度过高,导致在规定时间内肾上腺水平异常升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随着时间的增加,青少年大脑需要更高浓度的多巴胺才能兴奋,大脑自动强化这种化学过程就产生了成瘾行为。[19]
  
  除此之外,有很多学者研究了导致网络成瘾的具体因素。
  
  Kandel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比其他群体更容易产生诸如网络成瘾等问题行为。[20]为什么青少年更容易成为网络成瘾者呢?网络成瘾者与正常人在个体特性与认知上表现出更多的差异,[21]这其实与他们的心理行为有关,尤其是青少年,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容易对新鲜的事物产生兴趣然后接纳它们,这与之前提到的青少年更容易获得新事物一样,这种求新求异的心理会促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由互联网构造的充满新奇的虚拟空间。网络
  
  与青少年之间存在很多契合点,例如,青少年追求时尚,喜欢在同龄人中展示自己,互联网能满足他们追新立异的需求。因此,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释放天性的最佳场所。除此之外,青少年的认知局限性和自控能力差也容易使他们网络成瘾。
  
  崔丽娟等人的研究得出结论:网络成瘾青少年与非网络成瘾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上,比如社会退缩、回避等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但在生活事件、网络使用时间、幸福感、社会支持、攻击性、无序感、自我和谐等方面都存在差异。[22]
  
  闫春梅、杨凤池的研究表明,在父母对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教养方式中,母亲负责组表现出了缺乏情感和理解以及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而在父亲负责组则呈现出父亲的过分干涉与保护。此外,相比于民主型的教养方式,父亲教养方式的冷漠型和宠溺型更容易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母亲负责组的专制型、宠溺型和冷漠型更容易使孩子网络成瘾。[23]
  
  总而言之,从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认知能力、幸福感等自我因素到家庭的教养方式、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再到青少年的同伴交往,青少年的社会支持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这些都是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有关的因素。
  
  四、网络成瘾研究方法
  
  截至目前,对网络成瘾的研究都是采用量表形式。Young的《诊断量表》出现早且使用率高,陈淑惠等人的CIAS-R也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在诊断区分和指标量化上做的很好。
  
  1.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在《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DSM-IV)上列出的所有诊断标准中,认为病理性赌博的诊断标准最能体现出网络成瘾的病理特征。Young将关于病理性赌博的10项标准,删除了其中的两项目,并修改了其中的8项作为网络成瘾诊断的标准。如果对其中的5道题回答“是”,即可被诊断为网络成瘾。[24]
  
  2.台湾大学陈淑惠等人(2003)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信效度较高。这个量表一共有26题,包含了耐受性、戒断症状、强迫上网、时间管理和人际健康五个维度,采用4点评分法,从“极不符合(1)”到“非常符合(4)”,各维度总分是分别由每个维度的题目得分相加而来,相加的分数越高,说明网络成瘾越严重。[25]
  
  五、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展望
  
  我国对网络成瘾的量表设计大多都是由心理学家根据国外的量表翻译、改编的,还需要更多的本土化的高信度高效度并且有针对性的自编量表。并且在这一领域,未有跨文化研究,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互联网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过度使用与依赖的划分是否应该不同也有待考证。其次,就在同一国家或者说是同一种文化内,人们上网的目的不同,但带来的结果都是网络成瘾。如,工作的人是为了时刻检查邮件,青少年是为了获得愉悦的体检,但结果他们都对上网产生了依赖,染上了网络成瘾综合症。那么对于这两种群体由于不同目的导致的网络成瘾的测量手段和干预手段是否应该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呢?
  
  结合已有研究来看,网络成瘾的形成并不是单一因素的影响,其包括网络、家庭、个体本身、外部环境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同人格与不同家庭风格的青少年,其“网络成瘾”的原因是不同的。探究不同情境下的影响网络成瘾形成的变量的主效应与其之间的交互效应的显着性,对于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是有很多帮助的,能够研究出更多更详细更准确的预防措施和干预措施。
  
  花费长时间以及更多精力去上网是人们看到的表面现象,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才是最根本的治疗途径,根据现象去寻找本质就是研究的根本动因。每个年龄阶段的群体其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都存在差异,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网络成瘾的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Cnnic.召开第 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会[Z].中国信息安全,2017(8):25-25.
  
  [2]GoldbergI.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http://www.cog. brown.edu/brochure/people/duchon/humor/internet.addiction. html,1995.
  
  [3]YoungKS.Internetaddiction:theemergenceofanew clinicaldisorder[J].CyberPsychologyandBehavior,1996,1 (3):237~244
  
  [4]陈侠 ,黄希庭 ,白纲 .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 [M].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
  
  [5]Davis RA.A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Internetuse(PIU)[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01, 17(2):187~195
  
  [6]郑莉君 .健康心理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4.
  
  [7] Ekinci, , .elikT, Sava, N, &Toros, F. (2014).As-sociation between internet use and sleep problems in adoles-cents.NoroPsikiyatriArsivi,51(2),122.
  
  [8]Brenner, V.The results of an on-line survey for the first thirty days.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Association ,August 18, 1997, Chica-go,IL.
  
  [9]Jee Hyun Ha Su Yeon Kim Soojeong C. Bae Sujin Bae Hyungjun Kim Minyoung Sim In Kyoon Lyoo Soo  Churl Cho 2007;Depression and InternetAddiction inAdoles-cents
  
  [10]Draper, M,Rees,C.S,&Nathan,P. R.(2008).Inter-net-based self-management of generalised anxiety disorder: a preliminarystudy.BehaviourChange,25(4),229-244
  
  [11 Jang, K. S, Hwang, S.Y, & Choi, J.Y. (2010). Inter-net addiction 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among korean adoles-cents.JournalofSchoolHealth,78(3),165-171.
  
  [12]Beavers,R. ,& Hampson,R. B. . (2000).Thebeavers systems model of family functioning.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2(2),17.
  
  [13]Nickerson,A. B. , & Nagle, R. J. . (2004). The influ-ence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s on life satisfaction in mid-dle childhood and early adolescenc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66(1-2),35-60.
  
  [14]MaHK.(2011).Internetaddictionandantisocialinter-net behavior of adolescents.TheScientificWorldJournal,11(1), 2187.
  
  [15]郝其宏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分析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3):63-64.
  
  [16]苏雅娟 .简述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理论 [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3):124-126.
  
  [17]费斯汀格 .认知失调理论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
  
  [18]李湘晖 .存在主义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实质与防治[J].科教导刊, 2015(11):154-155.
  
  [19]肖琳 ,谭北平 ,李勇辉 ,隋南 .成瘾现象中的奖赏效应和神经系统适应性 [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4),13(4): 241-244.
  
  [20]Weissman,M.M,Warner,V,Wickramaratne,P.J,& Kandel, D. B. (1999). Maternal smoking during pregnancy and psychopathology in offspring followed to adulthood.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38 (7),892-9.
  
  [21]Kormas,G,Critselis,E,Janikian,M,Kafetzis,D,& Tsitsika, A. (2011). Risk factors and psycho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potential problematic an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mong adolescen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Bmc Public Health,11(1),595-595.
  
  [22]崔丽娟 ,赵鑫 ,吴明证 ,徐爱红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1):34-36.
  
  [23]闫春梅 ,杨凤池 .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特征及父母教育方式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9):701-703.
  
  [24]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clinicaldisor-der[J]。CyberPsychology&Behavior,1998, 1(3):237-244.
  
  [25]陈淑惠,翁丽祯,苏逸人,等。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J].中华心理学刊, 2003,45(3):279-294.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