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毒品各论 > 行为成瘾 > 正文
行为成瘾
再谈游戏障碍
2019-06-09 10:14:21 来自:上海物质成瘾诊疗中心 作者:陆静 阅读量:1

  2019年5月27日,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举办的《第三届物质成瘾治疗新进展论坛》上,全国成瘾医学专家赵敏教授,也是我国参与世界卫生组织ICD-11精神与行为障碍诊断指南修订的唯一专家,做了题为《ICD-11物质相关及成瘾相关障碍》的学术讲座,对世界卫生大会在5月25日刚通过的ICD-11精神与行为障碍中物质使用与行为成瘾诊断指南更新做了系统、全面的阐释,对新增加的诊断“游戏障碍”的介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近年来,关于游戏障碍究竟是否列入疾病一直备受争议。赵教授的讲座让与会代表了解到游戏障碍相关信息,在此做一总结以便大家理解。
  
  什么是游戏障碍?
  
  国际疾病分类(ICD)是WHO发布的疾病分类手册,ICD-11对游戏障碍的诊断标准是:一种持续的或反复的游戏行为模式,满足以下3条核心症状:1.失控性游戏行为(例如游戏时间、频率、程度、时程、终止、内容无法控制);2.游戏优于生活中其他事物;3.尽管有负性后果仍然继续游戏行为;且这种行为模式足以导致显着的人格、家庭、社交、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职能领域损伤,这种行为模式在过去12个月间断或持续存在,如果症状严重或具有全部核心症状,病程可以缩短。
  
  这个诊断标准和成瘾物质使用所致障碍及其他行为(如赌博)所致障碍的诊断标准模式基本一致,体现了成瘾障碍的核心临床特点:失控性使用与对人们身心健康与社会功能的损害性。失控性使用指对物质或行为的失控性使用,将物质或行为优于生活中其他事物。戒断,即离开相应物质或行为后产生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反应,物质成瘾的戒断反应以躯体症状为主,而游戏障碍则往往以心理情绪精神症状为主,如焦虑不安、发脾气、冲动伤人甚至自伤等。损害性既包括对自身及他人躯体的损害,也包括对自身人格、家庭、社交、教育、职业的损害。
  
  我国大概有多少的游戏障碍患者呢?赵教授说:“因为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与调查工具,目前文献报道游戏障碍的发生率差异较大,从0.2%-50%不等,其实综合多篇调查研究,估计我国游戏障碍者在所有游戏玩家中约占2%,其实按照统一的诊断标准游戏障碍的发生率并没有人们印象中那么多。”事实上,ICD-11游戏障碍中还有系列排除标准,如必须排除职业玩家(游戏是他们的职业,没有形成对他们人格、社交、职业的损害)、双相障碍(躁狂状态下会增加一切行为),及对游戏行为有控制的正常普通玩家等,他们不伴有不良健康问题等,不能只要有游戏行为或者玩游戏时间比较长就给游戏障碍的诊断,游戏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只要能控制使用、不影响个人及社会功能,公众及家长没有必要太担心游戏障碍。
  
  为什么将游戏障碍列入ICD-11?
  
  近年来游戏障碍是否应该列入疾病范畴的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也受到包括游戏供应商在内的各方面等质疑。那么WHO为何将游戏障碍增列入ICD-11中精神与行为障碍中呢?这是WHO物质使用障碍与行为成瘾专家组经过多年讨论并基于现有研究结果达成的共识,临床上对网络游戏成瘾等已有30多年的研究,临床上有大量需要相关临床需求,目前缺乏统一的国际诊断指南,不利于游戏障碍的相关临床实践及研究。国内郝伟教授、赵敏教授全程参与了此项工作,对游戏障碍诊断指南的制定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WHO官网对将游戏障碍列入ICD-11的解释是:“在世界很多地区,人们的疾病症状与游戏障碍的症状相类似,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列入游戏障碍,即是伴随制定针对这些人的治疗方案而来,这将促使卫生专业人员更加关注此类障碍的发生风险,以及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赵教授在讲座中没有回避国内近年来的“戒网瘾”乱象,她提出国内目前缺乏利用国际通用的、科学的、标准化的方式对游戏障碍进行治疗的机构,但临床需求大,所以才会发展出民间众多“戒网瘾学校”类似机构,因此急需制定针对国际有关游戏障碍相关诊断及治疗指南。在ICD-11游戏障碍诊断指南正式通过及应用后,我国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必须学习应用并提供相关专业服务,同时,赵教授也指出,对于游戏障碍本身,因为是一种新的疾病,还需要开展大量相关研究,了解其病因、临床特征及防治策略,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游戏障碍问题,并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也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制定相关防治政策。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