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毒品各论 > 行为成瘾 > 正文
行为成瘾
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及干预进展
网络依赖
2009-11-02 07:25:54 来自:中国学校卫生 作者:杨文翰 静进 阅读量:1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ID)也称病态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互联网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互联网依赖(Internet dependence, ID)等,是指由于重复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同期性的着迷状态, 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愿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易致网络成瘾。现就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及干预情况综述如下。

  1 流行状况

  1.1 使用情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指出,约35.8%的网民是青少年,其中18岁以下网民占17.7%。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8.9%,约3/4的青少年学生网民集中在城市。他们大部分在初中和高中早期阶段开始接触互联网(13~16岁),上网地点多为网吧(48.4%)、家里和学校,时间集中在20:00-22:00(21:00是最高峰,次高峰为10:00左右),平均在线时间为11.6 h/周,目的主要为娱乐、沟通等[1]。

  1.2 流行状况 由于诊断方法、地区文化、研究方法的差异,文献报道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率差异较大(1.6%~13.8%),以台湾最高,挪威最低[2-4]。

  我国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调查较多,主要集中在城市,各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报道的成瘾率在4.4%~15.5%之间;性别比虽各地不一,但均为男性高于女性;上网目的与CNNIC调查相似,以多媒体、发帖、聊天、网络游戏等为主,上网地点多集中在网吧、家中[5-16]。

  2 影响

  2.1 生理功能 因生活规律被打破,伴或不伴吸烟及饮酒等,其影响主要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继而导致睡眠质量、食欲、体质均下降,引发一系列症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17]。

  2.2 情绪及人格特征 网瘾青少年情绪易出现波动,满意度降低,注意力程度下降,在生活中倾向于焦虑、抑郁、敏感、退缩、自卑及缺乏社交勇气[15,18-19]。国内外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焦虑障碍及抑郁症共病现象明显[20]。

  2.3 学业 网络成瘾对自身负面影响最大的是学业和日常生活习惯[21]。研究显示,日均上网超过4 h就会对学业有所影响,直接导致学业成绩下降;过度上网的学生对学习更加不感兴趣[22],同时减少学习时间而花费增加[11]。

  2.4 社会交往 青少年过度上网交友将导致社会孤立(social isolation)和社会焦虑(social anxiety)。由于缺乏与家人和同伴的交流,社会交往时间显著减少,社交圈子逐渐缩小,尤其缺少面对面交往的机会,更倾向于在网络中认识他人和进行社会性试验(social experiments)。

  2.5 社会行为 因网络成瘾导致的青少年犯罪时有报道,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23]。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而70%的少年犯是因为受到网络中色情、暴力等内容的影响而诱发盗窃、抢劫、强奸甚至杀人等严重的犯罪行为[24]。研究表明,在押青少年经常上网及在网吧上网的比例高于一般青少年[25]。网络成瘾的学生问题行为(或倾向),如离家出走、自杀、吸烟、吸毒、打架、赌博、观看色情信息等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成瘾学生[19]。国内许多文献均报道,网络成瘾青少年攻击性较高,且外显性攻击(如身体攻击和敌意)及内隐性攻击行为均有表现,可能与接触网络游戏中的暴力情节过多有关[26]。

  3 影响因素

  3.1 心理因素

  3.1.1 人格特点 网络成瘾者的人格特征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Loytsker等[27-28]研究显示,高水平的厌倦倾向、孤独、社交焦虑及自我封闭均可预测网络成瘾的发生。国内的研究者运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16 PF等量表对不同对象的网络成瘾者进行调查,所得结果[5,15,18,22,26,29-33]基本相似。网络成瘾者往往具有喜欢独处、敏感、抑郁、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低自尊、缺乏动机、寻求外界认可、害怕被拒绝等人格特点。

  3.1.2 上网动机 国内研究者发现,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在网上进行的活动主要是玩游戏、浏览BBS(电子留言板)及发帖、聊天,其中玩游戏的成瘾率显著高于其他网上行为的成瘾率[13,34]。

  3.1.3 压力及生活事件 崔丽娟等[26]发现,青少年成瘾与非成瘾者在有些生活事件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紧张、学业压力大、情感不顺利等。逃避现实、释放消极情绪为主要上网原因之一,网络成瘾者缺乏社会支持,并且缺乏自信,易把网络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

  3.1.4 时间管理倾向 黄希庭等[35-36]认为,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对待时间功能和价值,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特征,是一种时间纬度上的人格特点,包括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时间监控感。时间管理倾向得分较高与个体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而与焦虑水平呈负相关。网络成瘾青少年存在时间观念的失调,不善于根据时间分配任务,也不善于根据环境及任务的要求管理时间,容易在网络使用中缺少自制,易于成瘾,同时伴随主观幸福感的下降及焦虑水平的上升,引发更多的心理和情绪问题[26,37-38]。

  3.2 家庭因素

  3.2.1 家庭功能的不完整 网络成瘾与寻求家人支持呈显著负相关。宋珺等[32,39-41]认为,家庭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成员之间沟通低效、情感反应淡漠、介入行为控制方式粗暴单一等都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呈显著相关。同时,父母关系恶劣、离异、单亲家庭及重组家庭子女网络成瘾率亦较高;而核心家庭和大家庭中则较低,是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16]。

  3.2.2 教养方式粗暴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父母双方都存在对子女管教过严、惩罚过多、拒绝否认、理解和支持[9,42-43]。这些家庭的孩子往往自卑、胆怯,难以在生活中体验成功感,而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如网络游戏中的大侠、论坛中的高等级会员等)却能提供这样的体验,类似的心理满足会进一步推动网络依赖的发展。父母教养态度的不一致也是造成子女上网的原因之一。在问题是非面前,父母的态度不一致会导致孩子是非判断标准的模糊与混乱,转而求助网络[44]。

  家庭经济状况过好或过差都会增加网络成瘾的发生率,父母文化程度对网络成瘾影响不明显[15]。

  3.3 学校及社会因素 研究发现,学校特性和网络成瘾关系密切。城郊结合部及郊区学校、开放式管理学校、非重点中学、职业中学的学生,非学籍及非重点班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较高[12]。同时网络成瘾也存在年级分布。武汉市的调查显示,初四年级学生成瘾率大大高于其他年级,可能与初四年级学生即将参加中考、压力较大有关[34]。

  3.4 同伴关系因素 有研究指出,在网吧上网青少年成瘾发生率较高[34],因此推测同伴关系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产生影响。

  4 可能机制

  4.1 生物学机制 近来的一些研究提示,网络成瘾可能存在一定的生物学基础。

  4.1.1 神经递质功能紊乱 个体可能存在不同的遗传特质,使得该类人群比较容易发生网络成瘾。Shapira等[45]对成年网络成瘾者的调查显示,有近95%的调查对象具有精神病家族史,60%的研究对象一级及二级亲属中,至少有一位物质滥用。Ha等[46]的研究认为,网络成瘾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共患情况显著,网络成瘾与这些精神疾病存在因果关系。成瘾行为与多种神经递质有关,包括γ-氨基丁酸(GABA)、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HT等。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前者在成瘾行为的作用主要是调节情绪,维持睡眠状态;后者在成瘾行为的作用主要是平衡乙酰胆碱,刺激愉悦中心,调节情绪,影响认知过程。有研究显示,由于网络成瘾者上网持续时间过长,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这些改变可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另外,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升高,这种类似于肾上腺素的物质短时间内会令人高度兴奋,但其后更加颓废、消沉,形成恶性循环。

  4.1.2 脑功能失衡 国内学者运用fMRI对网络成瘾者的研究提示,网络成瘾者可能存在额叶犒赏功能系统及抑制功能失衡,导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近期犒赏———上网,而不考虑远期的不良后果[47]。通常情况下,人会根据自身内在的动机(冲动)来调节行为,同时脑内还有抑制机制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对自身行为的主动调节过程,以平衡刺激-犒赏-反应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联系之间的转移,抑制不合适的联系。该项功能主要由额叶控制负责。当额叶功能异常时,这种调节机制失衡,导致个体更倾向于选择强化因子(上网带来的愉悦感),忽视其他正常的犒赏,同时对认识上的冲动(上网意愿)及行为冲动(上网)抑制能力下降,选择上网,最终导致网络成瘾。赵仑等[48]对网络成瘾青少年面孔识别的脑事件相关电位(ERP)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在面孔识别的早期加工过程与正常人存在差异,提示他们的视觉信息处理功能的异常发展。

  4.2 社会心理学观点

  4.2.1 ACE模型 Young提出的ACE模型中的A, C, E是指anonymity(匿名性)、convenience(便利性)和escape(逃避现实),认为这是网络导致用户成瘾的3个特点。因为在网上,他们可以做任何事,可以是任何人,这种自由而无限的心理感觉引诱个体逃避现实生活,从而进入网络的世界。

  4.2.2 认知—行为模型 加拿大学者Davis提出以“认知—行为模型”来解释网络成瘾,将网络成瘾分为特殊网络成瘾和一般网络成瘾2种类型。前者是指个体为了某种特定的功能过度使用网络,如网上拍卖、网上股票交易和网上赌博,并假设这种依赖在内容上具有特殊性,即使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也会存在;一般的网络成瘾是指一般性地过度使用互联网,已包括没有明确目的的上网行为,通常与网上聊天和的依赖相联系,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推卸责任。由于个体的易感因素(网络成瘾的必要条件)和非适用性认知(网络成瘾发生的充分条件)联合导致了网络成瘾的发生。

  4.2.3 Grohol的阶段模型 该模型认为,网络成瘾只是一种阶段性行为。网络成瘾需要经历3个阶段:着迷(困扰)、觉醒(回避)、平衡(常态),网络成瘾者只是在第一个阶段被困住,需要帮助才能跨越。

  4.2.4 Beard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综合了生物、遗传、心理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试图对网络成瘾进行系统解释。(1)生物因素:包括上述生物学机制部分内容;(2)心理因素:包括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3)社会因素:家庭环境恶劣、人际关系不良等应激容易使人把上网作为解决冲突、缓解焦虑的途径。网络的易获得性、信息的复杂性等促使了网络使用行为不断加强等因素,都成为网络成瘾的促成条件。

  5 干预和矫治

  5.1 心理干预 针对网络成瘾的成因,许多学者认为认知行为疗法是网络成瘾的可能解决方法。治疗策略包括有关个体最常使用的网络应用的认知重组、行为练习和增加离线时间的暴露治疗。

  Young认为,考虑到网络的社会功能,不能采用传统的节制方式对网络成瘾进行干预,而应从时间管理、认知重组、集体帮助等方面提出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建立有效的应付策略[49]。这种应付策略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及步骤:反向实践、节制、制订目标、设立外部组织物、设立提醒卡、个人目录、建立支持小组、家庭治疗。

  Davis根据“病态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疗法。该方法分7个步骤:定位、制定规则、分级、认知重组、离线社会化、整合、通告。整个治疗需要11周完成,从第5周开始给患者布置家庭作业。这种疗法强调弄清楚患者上网的认知因素,让患者暴露在他们最敏感的刺激面前,挑战他们的不适应认知,逐步训练上网的正确思考方式和行为。

  Hall提出的认知行为疗法主要从识别生活事件、不合理信念及认知、培养良好正确的认知技术和问题解决技术,协助网络成瘾者逐渐改善、构建和谐的认知结构。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该疗法代替病理化的咨询模式,其治疗焦点重在“求解”,而非问题本身,减轻了患者的焦虑和对其“症状”、“问题”的忌讳,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使得他们调整力量,积极面对那些需要解决的困难,故易被患者接受。焦点解决短期疗法采取结构式治疗程序,主要包括开场、陈述症状、讨论例外、使用奇迹提问、使用量表、中场休息、赞赏、布置家庭作业等SFBT常规技术[50]。杨放如等[51]运用SFBT的理论假设,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构建IAD的治疗框架干预网络成瘾,在短期内即取得良好效果。

  家庭治疗的特点在于将着眼点放在全家人身上,注重家人的相互往来、人际关系及家庭机能的执行情况。治疗的目的是使一个家庭成为心理功能健全的家庭,并不在于深入了解个人的心理状况,而是想办法矫正家庭关系,以改善家庭成员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由心理咨询者指导,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个体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就团体成员面对的心理问题与他们共同商讨,提供行为训练的机会,为团体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使每一位团体成员学会自助,以此解决团体成员共同的网络成瘾,包括团体咨询目标、求询者网络心理障碍的预处理、确定团体的规模与结构、确认团体心理咨询的咨询间隔时间和咨询方式、制定计划和确定团体活动内容、团体心理咨询过程或会面等[50,52]。

  另外,还有社会支持法、生理反馈法、森田疗法等。

  5.2 药物治疗 目前国外用于治疗互联网成瘾症的药物主要有抗抑郁药和心境稳定药。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药物对网络成瘾的治疗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Shapira研究显示,14名使用抗抑郁药单一疗法的上网成瘾患者有5人(35.7% ),报告明显或非常明显地减少了上网行为;而在24名使用单一或多种心境稳定剂的成瘾者中,有14人(58.3%)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林志雄等[53]运用阿普唑仑(0.4 mgQN)及喜普妙(20 mg/d)结合心理干预治疗网络成瘾青少年2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邵智等[54]的临床研究证明,对伴抑郁的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用抗抑郁药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20 mg/d,4个月),对心理干预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刘悦等[55]也报道,东莨菪碱(0.02~0.03 mg/kg,3~5 d)辅助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有效。

  【参考文献】

  [1] 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7,7:49-55.

  [2] LIN SSJ, TSAI CC. Sensation seeking and internet dependence of Taiwanese high school adolescents. Comput Human Behav,2002,18(4):411-426.

  [3] YANG SC, TUNG CJ. Comparison of Internet addicts and non-addicts in Taiwanese high school. Comput Human Behav,2007,23(1):79-96.

  [4] MORAHANMARTIN JM, SCHUMACKER P. Incidence and co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 Human Behav,2000,16(1):13-29.

  [5] 康延海.兰州市中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因素调查分析.兰州:兰州大学,2007.

  [6] 邓艳霞,胡明,胡国清,等.湖南省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现况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5):445-448.

  [7] 张晓阳,席震芳,严红妹.城市初中生网络成瘾与其网络行为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607-608.

  [8] 吕晔,杨玉凤,雷晓梅,等.西安市城区初中生网络行为与网络成瘾的调查.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6):594-596.

  [9] 孙彩虹,费学萍,夏薇,等.哈尔滨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331-334.

  [10]吴家刚,林国桢,林琳.广州市青少年网络使用状况及相关健康危险行为分析.热带医学杂志,2007,17(8):816-819.

  [11]池桂波,王声湧,赵德龙,等.广州和澳门青少年电子/电脑游戏成瘾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4):310-311.

  [12]李晓驷,李泽爱,谢雯,等.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51-54.

  [13]刘辉,方群,孙照平.江苏省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流行病学研究.中国校医,2006,20(4):346-348.

  [14]黄少南,胡武昌,周先华,等.九江市城区中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山东精神医学,2005,18(1):35-37.

  [15]余一旻,杜亚松.上海中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上海精神医学,2007,19(1):1-3.

  [16]张维蔚,周丽,袁碧涛,等.深圳市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疾病控制杂志,2006,10(6):590-592.

  [17]陈美荣. 浅析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成因及对策.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27(1):112.

  [18]廉鹏,户桂铃,张向辉.中学生网络成瘾症患者的心理状况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04,2(4):1-2.

  [19]蔡春岚,李晓驷,董毅,等.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危害性调查.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2):157-158.

  [20]黄涛,杨林胜,赵淑英.病理性网络使用研究概述.实用预防医学,2003,10(5):823-825.

  [21]CHOU C, HISAO MC. Internet addiction, usage, gratification, and pleasure experience: The Taiwan college students case. Comput Educ,2000,35(1):65-80.

  [22]吕媛,易银沙,邓昶,等.网络行为对大学生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250-251.

  [23]崔凯璇.论青少年网络成瘾导致犯罪现象与素质教育.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96(3):120-123.

  [24]杨波.人格与成瘾.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41.

  [25]席小华,金花.北京市未成年人犯罪实证研究.法学杂志,2005,26(5):123-125.

  [26]崔丽娟,赵鑫,吴明证,等.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6,29(1):206.

  [27]YANG CK, CHOE BM, BAITY M, et al. SCL-90-R and 16PF profile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excessive internet use. Can J Psychiatry,2005,50(7):407-414.

  [28]CAPLAN SE. Relations among loneliness, social anxiety, an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Cyberpsychol Behav,2007,10(2):234-242.

  [29]李成云,刘西俊.中学生网络成瘾者个性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职业与健康,2005,21(2):272-273.

  [30]耿耀国,李飞,苏林雁,等. 初一网络成瘾学生情绪与人格特征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153-155.

  [31]姚应水,高尘,金岳龙,等.医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现况研究.疾病控制杂志,2005,9(6):571-573.

  [32]宋珺,杨凤池.北京市大学生与中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7,10(7):559-561.

  [33]张彩玉,董晓静,王青妍,等.中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齐鲁医学杂志,2007,22(3):225-226,228.

  [34]江光荣,胡姝婧,韦霞霞.武汉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21-122.

  [35]曹枫林,苏林雁,高雪屏,等.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7):441-443.

  [36]黄希庭, 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心理学报,2001,33(4):338-343.

  [37]李万兵.论网络成瘾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影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99-103.

  [38]江文庆, 杜亚松.上海中学生网络过度使用与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上海精神医学,2006,18(3):129-133.

  [39]彭阳,周世杰.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418-420.

  [40]肖汉仕,苏林雁,高雪屏,等.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49-151.

  [41]曹枫林,苏林雁,高雪屏,等.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的影响因素.中华精神科杂志,2006,39(3):141-144.

  [42]付慧鹏,霍军,于俊丽,等.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5):278-279.

  [43]王盼,甘怡群,李敏.高中生电脑游戏成瘾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460-462.

  [44]席震芳,张晓阳.初中生网络成瘾倾向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53-155.

  [45]SHAPIRA NA, GOLDSMITH TD, KECK PE Jr, et al. Psychiatric features of individuals with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J Affect Disord,2000,57(1-3):267-272.

  [46]HA JH, YOO HJ, CHO IH, et al.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assessed in Kore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ho screen positive for Internet addiction. J Clin Psychiatry,2006,67(5):821-826.

  [47]CAO F, SU L, LIU T,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ulsivity and Internet addiction in a sample of Chinese adolescents. Eur Psychiatry,2007,22(7):466-471.

  [48]赵仑,高文彬.网络成瘾患者早期面孔加工N170的研究.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7,20(1):2-74.

  [49]YOUNG KS. Internet addiction: Symptom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Innovat Clin Pract,1999,17:19-31.

  [50]YEN JY, YEN CF, CHEN CC, et al. Family 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substance use experience in Taiwanese adolescents. Cyberpsychol Behav,2007,10(3):323-329.

  [51]杨放如,郝伟.52例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社会综合干预的疗效观察.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3):343-345,352.

  [52]于衍治.团体心理干预方式改善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可行性.中国临床康复,2005,9(20):81-83.

  [53]林志雄,邹晓波,谢博,等.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药物联合治疗.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6(2):127-129.

  [54]邵智,杨容,罗康玲,等.氟西汀对伴抑郁的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的临床矫治作用.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31(6):422-425.

  [55]刘悦,杨国栋,姚新民.药物干预和心理疏导治疗网络成瘾综合征40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7,13(2):88-91.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